證券日報 2011-12-26 08:51:39
歐債危機陰霾不散
歐債危機嚴重威脅金融體系的安全,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復蘇,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
2009年12月6日標普率先將希臘主權債務的評級下調,惠譽、穆迪緊隨其后,當時金融界普遍認為希臘經濟體系小,發生債務危機影響不會擴大,并未引起廣泛重視。但是隨著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升溫,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泥潭,危機迅速從歐元區外圍國家向核心國家蔓延,作為歐洲頭號經濟強國的德國也難逃一劫。
2011年受歐債危機的拖累世界經濟復蘇的腳步放緩,歐元區經濟已陷入溫和衰退,經濟的低迷使世界貿易受到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由于歐洲未能有效解決主權債務危機,歐洲正面臨遭遇災難性惡性循環的風險。
而歐債危機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正嚴重威脅著國際金融的穩定,由危機所造成的恐慌情緒同樣打擊了金融市場的信心。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風險集聚,受避險情緒推動,黃金價格大幅上漲。
這場全球需求萎縮的沖擊波快速傳導到我國,不僅國內實體經濟受到影響,我國A股市場也遭到重創,部分涉外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悲觀預期加重了市場總體的空頭氛圍,2009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23日,我國上證指數下跌幅度已達29.81%。
時至今日,這場牽動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神經的歐債危機還遠未結束,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張狀況仍難緩解。鑒于當前歐盟領導人間的分歧短時間內還將存在,歐元區經濟前景不確定性較多,悲觀情緒尚待修復,全球股市能否擺脫疲弱還有待觀察。"
人民幣升值“奔六”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對股票市場而言即有利好因素也有利空因素。
我國人民幣升值主要是源于國際收支的持續順差,經濟的崛起,以及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這既有經濟因素、也包含一定的政治因素。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而言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改善貿易條件;抑制通貨膨脹;消化過剩的外匯儲備;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干擾;減少貿易摩擦。不利的一面是,降低產品國際競爭力而引發失業;觸發“熱錢”對金融體系的沖擊;忽略隱性財政赤字對人民幣貶值的內在壓力;迎合投機資本的預期,制造資產泡沫。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產業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以及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需要,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但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尚未完成,外貿出口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依然很大,在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中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并不多。人民幣過快升值將重創出口產業,還會波及向出口產業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內關聯產業,進而大幅減少產出、就業和收入,危及社會穩定;還將放大金融市場泡沫,加大金融危機隱患,因此保持人民幣平穩的、較長時間的小幅升值不但有利于提升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也是人民幣國際化要求。
人民幣過快升值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沖擊,但長期壓低人民幣匯率也不利于經濟長遠發展。中央政府選擇人民幣穩定且緩慢升值的策略,既能確保我國出口產業利益不受減損,又能促使出口產業提升競爭力,同時兼顧進口產業的利益,更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健運行,是保證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明智舉措。
12月2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32,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升值了4.756%,人民幣的升值還將繼續下去,從長遠來講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產業升級,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有利于我國成為經濟強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企業競爭力提高這都將對股市的健康運行產生積極的效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