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hua)網 2015-06-23 09:58:20
在中國(guo)(guo)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ji)體的(de)今天,這(zhe)個問題似(si)乎游離于(yu)很多人特別是都市(shi)人的(de)視野之外。國(guo)(guo)家統計局數據顯(xian)示,目(mu)前全(quan)國(guo)(guo)農(nong)村(cun)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約占農(nong)村(cun)居民的(de)7.2%。
大涼山,一個貧困樣本
推開一(yi)扇破(po)舊的木(mu)門,記者讓眼睛適應一(yi)會兒(er),才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xing):屋子分成兩半,左(zuo)側是牛圈(quan),雜草上散落著(zhu)牛糞(fen),空氣中(zhong)彌漫著(zhu)一(yi)股刺鼻的味(wei)道(dao)。右側是人住的地方,借著(zhu)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鋪——一(yi)塊木(mu)板(ban)搭在4摞磚頭上。屋中(zhong)央(yang),地面擺(bai)了3塊磚,上頭架鍋,底(di)下燒(shao)柴,這(zhe)就是爐灶。沒(mei)有一(yi)張桌子,連個板(ban)凳都沒(mei)見到。土墻(qiang)被多年的炊(chui)煙(yan)熏得一(yi)片漆(qi)黑。
這,就是(shi)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jue)鄉馬(ma)依村(cun)村(cun)民爾(er)日書(shu)進的(de)家。
鍋里煮(zhu)了些土豆(dou),便是(shi)他一(yi)家5口的午餐,有的土豆(dou)已經發了芽。對他們(men)來說,吃米(mi)飯和(he)肉是(shi)一(yi)件(jian)奢侈的事。大米(mi)每10天逢集時才能(neng)吃到;肉一(yi)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shi)彝(yi)族(zu)過年、漢族(zu)春節及彝(yi)族(zu)火把節。
45歲的爾(er)日書進左眼失明了。睜眼時,只見紅紅的一片。
三年前,他(ta)(ta)發(fa)現(xian)眼睛有問題,卻沒錢(qian)去縣(xian)醫院看(kan)。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yao)個人先(xian)墊資才能報賬,他(ta)(ta)墊不起(qi)。看(kan)病還要(yao)路(lu)費、生活費,對他(ta)(ta)來說(shuo)這是(shi)一筆大(da)開銷。他(ta)(ta)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zhi)。
墻上(shang)有(you)兩張獎(jiang)給“優秀少先隊員”的(de)桔色(se)獎(jiang)狀,獲獎(jiang)者(zhe)是爾日書進14歲的(de)大兒子。他家(jia)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you)上(shang)學,一臉懵懂地望著記者(zhe)……
爾日(ri)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shan)區貧困現(xian)狀的一個縮影(ying)。

四川(chuan)省大涼山區美姑縣(xian)拉木阿覺鄉馬依村(cun)的(de)幾(ji)名(ming)孩子(zi)站在村(cun)里(li)的(de)一處空(kong)地上。新(xin)華社記者 陳地 攝
多年(nian)來,扶(fu)貧工程一(yi)(yi)直在這片6萬平(ping)方(fang)公里的(de)高寒山區(qu)艱難(nan)推(tui)進。一(yi)(yi)些人(ren)利(li)用政府的(de)小額貸(dai)款、技能培(pei)訓,開始(shi)跑(pao)運輸、種(zhong)花椒、搞養殖,或(huo)是(shi)外出打工,慢(man)慢(man)賺(zhuan)了(le)(le)錢。還有近50萬人(ren)從危房搬進了(le)(le)四川省(sheng)重(zhong)點民生工程“彝(yi)家新寨”。
然而,在總人口近(jin)500萬的(de)涼山彝族自(zi)治(zhi)州(zhou),綿(mian)延千百年(nian)的(de)貧窮(qiong)根深蒂固。
馬依村有很(hen)多十來歲(sui)的(de)孩子,三五成(cheng)群地奔跑玩耍,似乎盡(jin)情享受著無憂無慮(lv)的(de)童年。可村支書(shu)吉克石都(dou)的(de)話(hua)卻讓記者難以釋懷:這個(ge)村目(mu)前適齡兒(er)童沒有讀書(shu)的(de)有上(shang)百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chou)。如您不希(xi)望(wang)作品(pin)出現在(zai)本站,可聯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pin)。
歡迎關注(zhu)每日經濟新聞(wen)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