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區域

每經網首頁 > 區域 > 正文

“城市機會清單”背后的機遇之城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6 23:23:14

從10月的北京,到11月的上海,12月又去到了杭州,新都的“行程單”十分密集。雖然并非都以“城市機會清單”之名,但新都的思路是清晰的——通過自我疏理,再向外傳遞信號:城市的產業發展,到底還需要怎樣的企業和人才。

每經編輯|楊歡

_____20191226154100.thumb_head

▲圖片來源:新都區委宣傳部

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產業發展則離不開企業和人才。如何對接到企業和人才?城市的邏輯已悄然改變。

與以往較為單向的“招商引資”相比,更加雙向的“機會清單”正成為“新入口”:從“我們要什么”,到“我們有什么、還需要什么”。

今年3月,成都發布了全國首份城市機會清單,正式對外拋出“橄欖枝”。近九個月來,成都第二、三、四批“城市機會清單”已悉數亮相。

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所說,這實際上是對傳統項目對接、人才對接模式的揚棄。“成都在全國率先推出城市機會清單,跟過去單純的優惠補貼政策等相比,是一個創新行動,更符合市場的邏輯,也更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

如今,成都更是主動“走出去”,對外發布城市機會清單。12月初,成都機會清單已首次走出四川,到長三角進行精準推介。

這一趨勢,在成都的微觀區域上表現格外明顯。

以成都中心城區之一的新都區為例,在成都“走出去”之前,新都實際上已帶著“機會”奔赴多地:從10月的北京,到11月的上海,12月又去到了杭州,“行程單”十分密集。

雖然并非都以“城市機會清單”之名,但新都的思路是清晰的——通過自我疏理,再向外傳遞信號:城市的產業發展,到底還需要怎樣的企業和人才。

藏在產業功能區里的機遇

▲圖片來源:新都區委宣傳部

產業是城市經濟的“骨架”,自然也成為了成都城市機會清單的關鍵詞。

12月4日,成都在杭州正式發布了第四批成都城市機會清單。與前三批清單相比,成都的第四批城市機會清單,顯然更側重于其產業功能區的機會。

無獨有偶,11月中旬,當新都在上海發布“2019新都城市機會清單”時,所涉及的四大領域,產業功能區建設正是其中之一。

當天,圍繞今創軌道交通+環境產業西南總部項目等項目,新都共27條城市機會清單——融資需求接近300億元,高層次人才需求達百名。

僅僅一個月之后的12月12日,新都又遠赴杭州,召開了以“智慧物流產業園”為核心的推介會,6個重大項目現場集中簽約,總投資達到200億元。

從“軌道交通”,到“智慧物流”,新都給外地的企業帶去的“機會”并非無的放矢。

實際上,當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明確的三大“主導”正是軌道交通、航空、現代物流。在成都探索提升產業和人口承載力之時,“劃定”了66個產業功能區,在這之中新都有3個,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和智慧物流產業園就名列其中。

僅以物流業為例,目前新都已集聚DHL等大型平臺物流,以及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35家,培育了3A級(含)以上物流企業55家,一個區域的份額,在整個成都已超過一半。

可以說,壯大主導產業、優化傳統產業,新都的產業布局正以“兩條腿走路”;同時,從“制造”升級到“智造”,再從“智造”轉型為“智造+服務”,當地的產業發展還在不斷“向上攀登”——這對城市來說是一種產業“迭代”,對企業和人才而言,更是蘊藏著無數的“機會”。

而新都,將這些機會整理為清單并對外發布,初衷或許正是讓城市產業發展的“需求”,與企業人才成長的“供給”,更好地“相遇”:與其“給優惠”,不如“給機會”。

品質城市讓機會“落地成金”

▲圖片來源:新都區委宣傳部

無數的“機會”,實際上不僅潛藏于產業發展之中,也體現在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從“產城融合”到“公園城市”,成都城市發展的理念不斷更新。這種“更新”,也體現在了城市的“機會清單”之中。

日前,新都于上海發布的城市機會清單共涉及四個方面,而產業功能區建設之外,與城市建設相關的就占了“四分之三”:智慧品質城市建設、綠道+創意生活打造、鄉村振興發展……

如何鑒別城市的“品質”?人的感受一定是一個重要指標。以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為例,“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城市社區”的理念,早已成為成都各個區域的共識。

為此,商業、文化、教育、衛生,新都正前瞻性地“全面鋪開”配套項目打造,為的就是給生活工作在產業功能區的“人”配套服務。

總投資35.8億元的基礎設施PPP項目、新城驛中心、17.7萬平方米標準廠房、11.6萬平方米人才公寓首期……這些都是新都打造城市“品質”的需求,無疑也成為無數企業的“機會”。

這種機會,可能是企業動輒數以億計的“盈利空間”,也可能是難以用金錢計量的“試驗平臺”。

波光粼粼、柳葉垂影,新都的毗河穿城而過,是當地人記憶中的“母親河”。如今,毗河綠道已成為了成都天府綠道“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中的一帶。新都則在打造公園城市的過程中,進一步將“綠道”進化為生態、生活、消費互融的場所,把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機遇”。

新都拿出了自己的創新方案:毗河水環境整治+新經濟消費場景+創新創業平臺,三者相結合。

一方面,植入消費場景,發展綠道經濟。新都利用綠道的開敞空間,布置可經營性資源,引入哈根達斯等知名企業,布局“熊貓公交”創意飲品等業態,為綠道積聚人氣。

另一方面,則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展示先進科技力量。引進“智能健身館”,通過手機微信享受“線上預約、掃碼支付、虛擬現實”等智慧化的健身體驗,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運營。

本土企業“康鄰科技”因此嘗到了“甜頭”。其研發的自助售賣機借力綠道展示,迅速獲得居民認可,已與多個社區簽訂入駐合約。

讓更多發展機會成為“雙向選擇”

▲圖片來源:新都區委宣傳部

這種讓機會“落地成金”的方式,朱克力曾指出,實際上也是從應用場景上為企業提供供給。

他認為,現在城市發展的物理空間已遇到了瓶頸,需要一種新的供給出現,也即“場景”。“場景其實更多的是為企業提供一個好的營商環境,‘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進而,使過去產業和城市、產業和人才相對脫節的局面,變成了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市場經濟是“候鳥經濟”,哪里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這實際上正是“機會”的直觀體現。目前,全國各地都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改革發展的“先手棋”,力爭以更好的營商環境贏得主動、鞏固或取得發展優勢。

這方面,沿海的一些先進地區,已經成了“排頭兵”。新都清醒地認識到,“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表面上是經濟數字的差距、企業數量和質量的差距,實則是營商環境的差距”。

先要“找差距”,才能“補差距”。為了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實現換道超車、后發超越,新都去年已經主動“摸底”,對企業全覆蓋走訪收集問題,并以此為參考,有針對性地優化營商環境。

刀刃向內,新都今年已成功入選四川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區,推行了全國首個市民服務標準化試點。其服務事項的平均辦理時間,從10.4個工作日,驟降到3.5個工作日——時間壓縮了近三分之二。針對人才,新都還專門設立了優惠政策“一站式”兌現窗口,已兌撥人才獎勵資金871.2萬元等。

換個角度看,實際上這是為企業和人才共享“機會”,又何嘗不是為城市自己增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呢?

文字 | 黃名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都 機會清單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