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9 23:37:21
每經編輯|陳柯名
據法國媒體報道,數名蒙面人員19日潛入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搶走了一批珍寶。法國內政部長洛朗·努內茲說,被搶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
根據法媒披露的初步細節,數名蒙面人員從靠近塞納河一側的施工工地進入博物館內,在藏有大量珍寶的阿波羅長廊作案。
努內茲在接受法媒采訪時說,這起“重大搶劫案”由“一支經驗豐富的團隊”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據他描述,嫌疑人利用卡車上的升降裝置進入博物館,砸碎玻璃作案,整個過程僅7分鐘,被搶走的文物價值“無法估量”。目前嫌疑人在逃。
據法媒報道,嫌疑人搶走了拿破侖時期的9件珠寶,包括項鏈、胸針、皇冠等。重逾140克拉的“攝政王鉆石”并未被搶走。一件珠寶在嫌疑人逃跑過程中被遺落,現已找回。按《巴黎人報》的說法,在盧浮宮博物館外找到的是一頂皇冠,被發現時有損壞。
法國文化部長拉茜達·達蒂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這一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受傷。《巴黎人報》援引目擊者的話報道,事發時“游客普遍陷入恐慌”,“博物館里的所有人跑來跑去,用力敲打玻璃門,想逃出去,但無濟于事”。后來,博物館工作人員和警方人員趕到現場。
法媒援引努內茲的話報道說,博物館“正在盡一切努力盡快找到作案者”。
據央視新聞,努內茲還說,這顯然是一伙“事先踩點、經驗老道、行動極快的團伙”,并宣布巴黎警察局所有核心部門人員將全面投入行動。
他表示,對盡快找到作案人員“充滿信心”。
另據CCTV國際時訊援引法國媒體報道,今天(10月19日)發生的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盜竊案共有4人作案,其中2人身穿工人裝、穿黃色反光背心,利用升降吊籃從外部進入盧浮宮,另2人駕摩托車接應。盧浮宮失竊珠寶包括后冠,嫌犯共盜走9件珠寶,其中包括王后歐仁妮的王冠在內的2件珠寶已經被找回。該消息尚未得到法國警方證實。
據封面新聞,在盧浮宮從事講解工作的赫拉(化名)告訴記者,當天上午10點她正好有工作預約,于是提前了20分鐘抵達盧浮宮門口。抵達之時,赫拉發現盧浮宮已經關門了。門口的工作人員告訴她,早上9點正常開門之后不久,因未知的原因關閉了。因為當時還沒有官方的消息,赫拉也并未在意,就在路口等待。很快,大量警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傳來,讓她有些驚魂未定,而已經入場的觀眾也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疏散了。
大約是當地時間早上10:30,有在盧浮宮內工作的朋友給赫拉發來了消息,告訴她盧浮宮的珠寶展廳被搶劫了。
“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因為一開始還沒有確切的信息,只是工作人員給我發信息,說好像有持槍的匪徒在里面。當時腦補的是會不會有恐怖襲擊,因為我也就在門口的位置。”赫拉這樣告訴封面新聞的記者,“在得到確切信息以后,倒沒有太震驚。因為盧浮宮的安保一直做得一般,形同虛設。但是我還是很心痛,因為這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嘛,這些東西有可能之后再也找不回來了,然后也再也看不見了。”


實際上,盧浮宮博物館被搶劫已經是近兩個月之內法國各大博物館遭到的第三次搶劫。
9月17日,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遭到盜賊偷竊,被盜走了價值約70萬美元的自然金塊標本。館長表示:“我們面對的是一支極為專業的團隊,他們非常清楚目標所在,并且攜帶了專業設備。”
9月4日,法國西南部利摩日市著名的阿德里安·迪布謝國家博物館發布公告稱,館內三件獨特的中國瓷器失竊,包括兩件產自中國景德鎮的瓷器(年代分別為14世紀和15世紀),以及一件18世紀的花瓶。據悉,這些失竊文物的保險價值超過700萬美元。
此外,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表示,總統馬克龍自19日早上起一直在實時聽取內政部長努內茲和文化部長達蒂通報盧浮宮持械搶劫事件的進展及案件調查。
對于今天(10月19日)發生的盧浮宮博物館失竊案,法國最大的拍賣公司之一、巴黎德魯奧拍賣行總裁亞歷山大·吉凱洛表示,犯罪分子最好能意識到自己所犯罪行的嚴重性,主動歸還這些珠寶,因為這些珠寶的名氣太大,幾乎完全無法銷贓,即便他們試圖拆解珠寶、單獨出售。
吉凱洛將此次盜竊比作1911年的《蒙娜麗莎》失竊案,稱當時的竊賊并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最終那幅畫竟被他藏在了床底下。

歐仁妮皇后的皇冠(資料圖)拿破侖基金會網站
吉凱洛還表示,由于官方尚未公布本案具體細節,目前難以對被盜珠寶進行準確估價,但僅竊賊在逃跑時遺落的一頂“歐仁妮王后王冠”可能就價值數千萬歐元。他強調,這些被盜物品代表著法國的文化遺產,其價值根本無法單純用金錢來衡量。?
據了解,歐仁妮王后王冠是拿破侖三世為妻子歐仁妮打造的王冠,全身黃金材質,同時還嵌有鉆石和祖母綠。
編輯|陳柯名 杜恒峰
校對|許紹航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新華社、CCTV國際時訊、封面新聞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