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8 00:57:36
據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四達)二股東通鼎互聯(002491,SZ)7月31日晚間公告透露,在與奧特佳(002239,SZ)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后,海四達將啟動A股IPO工作,這也是海四達繼2012年闖關IPO失敗后,擬再度闖關IPO。
然而,海四達的IPO之路可能要面臨諸多考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解決證監會對海四達首次IPO時提出的質疑外,海四達曾于去年發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2死18傷(包括消防人員傷亡)。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一般而言,在證監會的審核中,傷亡事故比污染事故、高管負罪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在爆炸事故發生1年多后,海四達目前的安全生產情況如何?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進行了實地調查。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吳凡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每經記者 吳凡 每經編輯 張海妮
5年前,海四達IPO闖關遇阻。2012年證監會下發的《關于不予核準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顯示,2009~2011年,海四達電源的鎘鎳電池銷售收入分別為10931.42萬元、17513.81萬元和18379.41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53.07%、60.65%和52.50%。但是,海四達部分電動工具客戶在報告期內逐步轉向采購鋰離子和氫鎳電池替代鎘鎳電池,其中,寶時得、葵錦實業均在2010年度開始大幅削減鎘鎳電池的采購量。鎘鎳電池目前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中的“限制類”,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鎘鎳電池將持續受到來自氫鎳和鋰離子電池的替代沖擊。除鎘鎳電池外,公司報告期內鋰離子電池銷售收入雖呈增長趨勢,但占比較低。公司在申報材料及現場聆訊中未能就上述事項是否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作出充分合理的解釋。最終,此次闖關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對證監會提出的質疑,顯然海四達早已意識到。記者梳理發現,海四達于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對鋰電池批量投產,2011年年底達到900萬Ah產能。海四達當時IPO擬募資22581萬元,全部投向“年產3700萬Ah鋰離子電池及其管理系統技改項目”。
時隔5年后,海四達的業務調整之路走得如何了?
記者注意到,奧特佳今年6月27日回復《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以下簡稱反饋意見)的公告顯示,直到2014年,海四達的鎳系電池業務的營收還是占到了主營收入的50%以上,達50.10%。
而自2014年以后,海四達下游產業中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發生變化,海四達在反饋意見回復中坦言,新能源汽車是公司下游產業中近兩年增速最快的領域。“除了電動汽車外,包括低速電動車、電動三輪車等近年都發展得很快。”中國能源網能源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曉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海四達2009~2011年的鋰電池銷售增速僅為25.2%、18.43%和14.83%,而2015年、2016年鋰電池銷售收入同比增速則分別為50.09%、120.41%。
產能方面,2014年起,海四達加快產能擴建步伐,2016年年底設計產能達到2億Ah,2017年一季度末則達到了3億Ah,相較2011年年底增長近33倍。
反饋意見顯示,曾經的主營產品鎳系電池則被大幅替代。2015年、2016年,海四達鎳系電池銷售收入分別下降3.91%和33.71%,占主營收入的比重則分別下降為39.65%、17%。
海四達副總經理張校東曾對高工鋰電網表示,今后公司將大力開拓乘用車動力電池市場。公司預計2017年營收在15億元左右,其中,鋰電池業務占比達到90%以上,鎳系電池業務占比將在個位數。
在海四達的股東中,除沈濤、張曼尼、沈曉峰、沈曉彥四位自然人共計持有海四達56.49%股權外,上市公司通鼎互聯持有20.01%股權,而三家PE公司德清興富、深創投、蘇州鐘鼎持股比例則分別為9.44%、4.77%和2.48%。
在忙著加速擴大鋰離子電池產能期間,2016年5月31日,海四達電源鋰電池滿電態擱置倉庫發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18人受傷,并因此被所在的江蘇省南通市掛牌督辦。
《每日經濟新聞》去年曾對海四達的爆炸事故進行過深度報道,啟東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當時向記者表示,啟東市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執行,甚至比規定嚴格很多。對于海四達公司,他們的檢查更是嚴格,曾有幾次發現了問題,還立即要求企業整改到位,但“誰也沒料到就是這樣嚴格,還出問題。”
如今距離上述爆炸事故已經過去了1年多,在重啟IPO前夕,海四達的安全生產情況又如何呢?
2017年8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南苑西路899號——海四達集團所在地,而海四達就位于海四達集團內。
由于近年海四達大舉擴展鋰電池產能,公司目前正處于“人手短缺”的狀態。記者在現場看到,海四達大門前放著一塊“招工簡章”廣告牌,上面提及海四達集團目前員工有2000人,由于生產規模擴大,公司需要招聘鋰電池技術工、電池組裝工。
記者隨后欲進入海四達內部了解相關情況,但海四達工作人員表示,公司領導在外出差,不方便安排采訪。
此后記者撥打了啟東市安監局電話,欲了解海四達的安全生產情況。不過,安監局工作人員語氣較為謹慎,沒有接受采訪。
隨后,記者來到啟東安監局的辦公地試圖進行當面采訪,以期了解情況,但最終還是被“拒之門外”。
據奧特佳此前公告披露,海四達在事故發生后采取了加強質量控制和安全生產的有效措施,就未來出現產品質量及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處理措施進行了合理安排。
不過,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證監會對公司IPO審核時,對安全這一塊格外重視。“一般而言,在證監會的審核中,傷亡事故比污染事故、高管負罪審核的更加嚴格一些。”
此外,由于海四達的產品包括鋰離子電池、鎳系電池等,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小型二次電池制造企業的環保重點在于在生產鎳、鎘等金屬過程中的防治及清潔,監管層對公司的環保情況也是重點關注的。
在回復反饋意見時,海四達稱公司及子公司的環保情況符合國家標準,并且不存在因違反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而受到處罰的情形。
海四達的環保情況是否真如前述公司所陳述的那樣?
8月3日,記者又前往啟東市環保局進行采訪,在表明來意后,環保局的法宣科錢科長向記者表示,會抽空梳理環保局對海四達環保調查的可公開資料,并會以郵件方式發送給記者。
8月4日,上述錢科長電話聯系了記者,表示海四達是環保局的重點監控企業,“我們對企業有個要求,那就是其環境信息必須對外公開,所以公司官網上會有相關的環保信息。”
在海四達的官網上,記者找到了海四達公布的5月“環境信息公開表”。在比對相關數據后,記者發現海四達的各項環保數據值均在合理區間。
此外,在海四達3月份披露的“啟東市重點排污單位環境信息表”中,公司2015年年產9000萬Ah鋰離子電池項目及2016年年產1.1億Ah鋰離子電池項目均通過了當年啟東環保局的審核。
實際上,欲重啟IPO的海四達還需要面對新能源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一段時間內,動力電池的增長對政府的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補貼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若未來相關產業政策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海四達的經營業績或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根據高工鋰電網的報道,自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爆發以來,國家陸續出臺電池企業目錄、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重審、補貼政策調整、新國標強檢、3萬公里行駛里程等多個規范鋰電池行業發展,打擊騙補行為的政策。受此影響,動力電池企業普遍在2016上半年及2017年上半年遭遇業務大幅下滑的打擊。
反饋意見顯示,今年1~5月,海四達實現營收3.25億元,實現凈利潤3158萬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海四達稱主要受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換擋、目錄重審、補貼退坡等原因影響,鋰離子電池銷售收入未明顯增加。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動汽車目前是過熱的,而且現實當中新能源汽車廠商并不是很賺錢,目前新能源汽車比較熱的狀態是不可持續的,接下來可能會降溫,或者回到現實來”。
除上述產業變動帶來的風險外,資金壓力也是海四達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此前與奧特佳的重組方案中,“年產10億Ah高比能高安全動力與儲能鋰離子電池及電源系統項目”總投資19.06億元,其中,建設投資15億元,建設投資中海四達將出資3.46億元,擬使用配套募集資金11.54億元。
反饋意見回復公告顯示,盡管海四達2015年及2016年營收分別為5.5億元和8.65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4668萬元和9657萬元。截至2015年年末、2016年年末,海四達應收賬款余額則分別為1.76億元、3.8億元。此外,截至2016年年末,海四達貨幣資金為7952萬元,短期借款為1.18億元。
對于上述情況,8月3日記者以郵件方式向海四達發送了采訪提綱,公司工作人員此后回復記者稱,會盡快對采訪函中相關問題進行答復,但截至發稿時,記者未收到任何正式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