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9 01:44:03
作為資本市場先知先覺者的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影響力度極大,因此其動向一向值得重點關注。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往往對應著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實習記者 胡敏超
歷史數據揭秘四波減持低谷:大盤企穩要看這個神奇信號
◎每經記者 楊建
沒有只漲不跌的行情,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行情,因此投資者都知道應該高拋低吸。
既然產業資本集中減持潮對應著牛市的高點,那用什么來衡量市場的低點?
答案仍然可以在產業資本動向上找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歷史數據顯示,在產業資本減持于一個較長時期內處于地量水平后,滬指往往會迎來一波上漲。這個規律如同產業資本減持潮對應牛市高點一樣,屢試不爽。
統計數據顯示,在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之后,A股市場易現巨幅調整,那么有無相應數據可以提前挖掘市場企穩信號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統計后發現:在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之后,減持公司數達到地量水平時,即產業資本認為股市已到跌無可跌的地步時,市場容易出現企穩信號。
記者利用Choice數據,以周為單位統計了2005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期間,一周內產業資本合計減持規模低于40家的情況,以及此時指數的運行情況。通過梳理近10年產業資本減持數據,記者注意到,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此后指數也很快觸及大底或階段性底部。
換言之,在產業資本出現減持低潮后,行情走勢會趨于企穩。過去10年中,產業資本減持低谷期出現在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4年。而當時大盤點位也是處于階段性底部甚至歷史大底。如2008年產業減持低潮之后,滬指處于2400點低位;2010年減持低潮之后,滬指在2380點低位區域;2013年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滬指處于2100點底部;在2014年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后,滬指處于2035點的底部區域。
當然,除了觀察大勢,也要把握當下行情,對此,融資盤龍虎榜能揭示出嗅覺靈敏的資金的最新狙擊對象,公眾號“添升寶”每天早8點送出潛力牛股,上周一轟中包括法拉電子和力帆股份在內的12只漲停股,昨日斬獲包括浙江東日在內的3只漲停股,多位私募操盤手表示,“添升寶”對把握短線機會有效。
第1波減持低谷后 滬指漲77%
回顧過往行情,2008年A股大跌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大小非”減持。2008年全年,滬深兩市“大小非”合計公告減持解禁股份832筆,合計減持金額414.89億元。2008年1~3月,滬指在3300點~5500點區間運行,“大小非”在滬指運行于相對高位的區間時減持力度加大,3個月內合計減持106.94億元。
2008年4月21日,滬指創調整新低,“大小非”減持成眾矢之的,證監會推出“大小非”大宗交易平臺。
2008年5月14日,上證所發布《證券異常交易實時監控指引》,規范“大小非”違規減持;當年7月21日,證監會又出臺規定加強“大小非”減持信息披露,要求“大小非”減持需定期披露。此前,滬指一度考驗前期低點。
此后,產業資本出現第一波減持低潮期,2008年8月3日當周~11月9日當周,產業資本連續13周出現減持地量(即所有產業資本一周減持的上市公司數量合計低于40家,下同),滬指連續大跌近尾聲,在2008年10月31日出現1664點大底,并從此開始迎來一波高達1814點的反彈行情。滬指從2008年10月31日的1664點低點上漲至2009年8月7日的3478點高點,期間累計漲幅達77%。
第2波減持低谷后 滬指漲17%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2010年1月,滬深兩市股改限售股份共解禁25.8億股,較2009年12月環比減少近五成,當月,“大小非”減持解禁股5.72億股,不僅環比減少53.4%,更是降至2009年1月以來的一年內低點。同時,2010年1月“大小非”日均減持解禁股0.29億股,也創下15個月以來的新低。
此外,數據顯示,2010年1月,大小非減持數量占當月成交量的比重相較前一個月大幅下降。根據相關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轉讓限售股取得的“財產轉讓所得”將按20%的比例征收個人所得稅。有業內人士表示,2010年“大小非”減持數量大規模下降,不僅與A股下跌時投資者減持意愿不足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上述限售股轉讓征收個人所得稅新規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第二波產業資本減持低潮出現在2010年5月30日當周~7月25日當周,產業資本連續7周出現減持地量,大盤于2010年7月2日見到2319點階段性底部,20周之后,大盤上漲至11月12日的3186點,漲幅達16.95%。
第3波減持低谷后 滬指漲23%
2013年A股市場以震蕩整理為主,全年滬指跌4.82%,深成指跌6.6%,但這并未影響到上市公司高管套現熱情,諸多原始股東一到解禁期滿就跑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無疑是2013年的投資熱點,這類題材股也成了套現重點。
2013年,A股上市公司收購游戲公司的案例屢見不鮮,相關個股呈現短時間加速上漲態勢,這類公司大多集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由于原始股東入股成本極低,股價大漲使得賬面收益更加豐厚,解禁后自然有強烈的減持需求。而相應公司通過中報釋放業績,拋出“高送轉”配合股東減持的案例不在少數。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3年中報公布之后,市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2013年6月23日當周~12月8日當周,產業資本出現連續17周的減持低潮,近半年時間產業資本均處于減持地量期,大盤在2013年6月28日砸出低點1849點之后,到2013年9月13日觸及階段性高點2270點,漲幅為22.76%。
第4波減持低谷后 滬指漲151%
2014年上半年,除創業板指小漲外,其余主要指數均下挫。股指表現不給力的同時,上半年上市公司遭遇減持的消息此起彼伏。統計數據顯示,以公告減持時間計算,2014年上半年,698家A股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遭重要股東合計凈減持606.89億元。
彼時大盤也處于底部區域,產業資本減持動力也在減弱,2014年1月12日當周~6月22日當周,出現了連續20周的減持地量,隨后指數一路拉升,開始了A股史上第二輪大牛市行情,滬指從2014年3月14日當周1974點低點,一路漲到2015年6月12日的5178點高點,區間漲幅達151%。
A股四大魔咒
@中石油魔咒
中石油魔咒算是A股市場的頭號魔咒,自2007年底中石油上市以來,只要這只票大漲,其他個股,特別是各種題材股一定會暴跌。以至于中石油成了A股最有效的看空信號。
@4·19魔咒
歷史數據顯示,4月19日前后A股常會出現一次大跌:2007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4.52%;2008年4月18日(19日為周末),上證指數大跌3.97%;2009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1.19%;2010年4月19日,上證指數重挫4.79%;2011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1.91%;2014年4月21日(19日為周末),上證指數跌1.52%。
@世界杯魔咒
在A股歷史上,世界杯期間A股低迷概率也很大。數據顯示,在A股經歷的五屆世界杯期間,其中三跌兩漲。而2010年的世界杯期間,上證指數從3000點左右下跌至2400點,跌幅高達15%。
@招商策略會魔咒
近年來,招商證券一年兩次的策略會成為A股“大殺器”,幾乎每次召開都引來市場大跌。數據顯示,2011年12月13日~14日,招商2012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分別大跌42.95點和20.07點;此后,該規律在2012年~2015年的年度策略會及中期策略會上都得到顯現。昨日(2015年12月8日),招商證券2016年度策略會召開,滬指再度大跌1.8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