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比招商策略會更大的“丁蟹”:史上已多次成功預測行情見頂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9 01:44:03

作為資本市場先知先覺者的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影響力度極大,因此其動向一向值得重點關注。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往往對應著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實習記者 胡敏超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作為資本市場先知先覺者的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影響力度極大,因此其動向一向值得重點關注。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往往對應著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

在2016年1月8日之前,持股占5%以上的主要股東和高管減持仍被禁止,之后股東減持潮會不會再度爆發?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產業資本密集減持,A股走勢是否會一蹶不振?

昨天(12月8日),招商證券策略會被股民朋友圈刷屏,大盤相應跳水67點,然而一位私募圈大佬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A股市場的丁蟹效應并不算什么,只是短期‘小蟹’,真正影響中長期大趨勢的超級‘大蟹’,投資者尚未發現。”用一句話概括,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是大盤見頂的先行指標。

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與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大致同步。記者通過Choice數據測算,時間從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以周為單位,提取在一周內合計減持規模達到100家以上的數據為觀察對象。

統計數據表明,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并不意味著A股馬上見頂,但卻是市場中長期趨勢即將轉向的重要警示信號。雖然產業資本減持可以預測行情見頂,不過能更精準預測市場的是張道達投資手記,該欄目開欄至今已有近20年。今年6月股災前,張道達已持續一個月看空股市;11月27日早晨,張道達提示“警惕黑色星期五”,之后大盤大跌兩百點。現在,只要您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投資寶”,就可以提前一天收看張道達先生的最新觀點,每晚9點,不見不散!

減持潮1

滬指跌逾20%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時間回到上一輪大牛市中,A股市場從2005年6月10日的998點一口氣上漲到2007年5月30日的高點4335點,大盤在2年時間內上漲超334%。在2007年牛市見頂前,出現了產業資本大量減持的情況。記者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牛市中期即2007年4月和5月,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由當年3月份的49億元暴增至115億元和106億元,隨后回落。

在2007年5月27日當周,有139家公司出現產業資本減持,占當時上市公司的比例為9.44%,在減持當周大盤下跌4.28%。隨后爆發了著名的“5·30”大跌,上證指數暴跌930余點,跌幅超過20%,不少個股出現連續跌停。在出現減持高潮后,市場發生了連續6周的中級調整。

減持潮2

滬指跌逾69%

2007年,上證指數上漲了2586點,漲幅達96.6%,成為全球表現最強勁的市場,隨著股市上揚,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從2006年的8萬億元上升到2007年底的32萬億元,這也催生了股東強烈的套現欲望。在2007年12月份和2008年的1月份,重要股東減持參考市值再次暴增至百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12月30日當周,出現了129家上市公司減持高潮,占當時上市公司數量的比例為8.32%。大盤在隨后的11個多月里開始劇烈調整,滬指從高點5500點下跌至低點1664點,11個月里下跌了3836點,區間下跌幅度超69%。

減持潮3

滬指跌逾24%

隨著滬深股指不斷創出反彈新高,大非(較大數量的限售股)股東拋售股票的行為愈演愈烈。在2009年7月5日當周出現100家的減持潮之后,市場后續又出現了連續的減持高潮。其中7月5日當周出現100家減持潮,產業資本減持公司的家數占上市公司比例為6.16%。

市場在2009年7月5日當周出現了減持峰值后,大盤在隨后的第三周開始出現調整,在第四周大盤下跌4.44%,第五周下跌6.55%,第五周下跌2.8%。第六周下跌3.38%。在5周的時間內最大跌幅超24%,下跌超839點。

減持潮4

滬指跌逾30%

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9月20日當周出現減持潮后,市場開始構筑頂部,但在2009年11月8日當周出現減持高潮后,隨后又出現了連續三次減持高潮。此外在11月8日當周出現116家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比例為6.88%。11月22日當周出現119家的減持潮,占比為7.05%。12月6日當周出現119家的減持潮,占比為7.02%。2010年1月3日當周出現114家的減持潮,占比為6.64%。

記者注意到,當市場出現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后,大盤便深度陷入調整當中,滬指從2009年12月4日的高點3319點一直調整到2010年7月的低點2319點,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里下跌1000點,區間大盤下跌幅度超30%。

減持潮5

滬指跌逾33%

在2010年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12月19日以及2011年1月2日當周,市場在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里,連續出現了五次減持高潮。2010年10月31日當周出現112家的減持潮,占比為5.61%。11月7日當周出現121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6.03%。11月14日當周出現126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6.26%。12月19日當周出現116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5.66%。2011年1月2日當周出現100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4.85%。

由此大盤開始了長達一年左右的調整,從2010年11月11日高點3186點下跌至2012年1月6日低點2132點,期間下跌超1050點,區間大盤下跌超33%。

減持潮6

滬指跌逾22%

滬指在2011年10月24日的2307.15點觸底反彈后,產業資本減持的步伐反而有所提速,截至2011年11月份,產業資本共減持120.28億元,其減持的主要渠道大宗交易市場在11月的成交量也因此創下年內新高。在11月6日當周出現115家的產業資本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的4.98%。11月20日當周出現110家的減持潮,占比4.75%。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2月至4月,產業資本連續減持233億元,而在2011年11月當月,產業資本連續減持124.53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2011年11月6日當周出現峰值后,市場在2011年11月20日當周又出現了一次減持高潮,隨后大盤從2011年11月7日高點2536點起,開始了長達一年時間的調整,到2012年12月4日階段性低點1949點,開始了超570點的調整,區間下跌22.7%。

減持潮7

滬指跌逾44%

截至今年6月17日,2015年以來123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產業資本減持公告,累計減持市值高達4771億元。產業資本紛紛選擇拋售手中股份,直接推動了A股的墜落。

數據顯示,在2015年5月17日出現133家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比例為4.87%;5月24日出現142家減持潮。5月31日出現148家減持潮,占比為5.38%;6月7日出現127家的減持潮,占比為4.61%;6月14日出現130家的減持潮,占比為4.68%。

大盤在2015年6月14日當周開始了劇烈調整,從6月12日5178點的高點調整至8月26日的低點2850點,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里,大盤下跌2328點,下跌幅度超44.9%,期間千股跌停多次出現。

【專題策劃】

距限售令“到期”僅一月 減持潮將重現?

歷史數據揭秘四波減持低谷:大盤企穩要看這個神奇信號

A股為啥低迷?投資者在等基本面明朗

老法師看盤:短線調整或延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作為資本市場先知先覺者的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影響力度極大,因此其動向一向值得重點關注。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往往對應著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 在2016年1月8日之前,持股占5%以上的主要股東和高管減持仍被禁止,之后股東減持潮會不會再度爆發?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產業資本密集減持,A股走勢是否會一蹶不振? 昨天(12月8日),招商證券策略會被股民朋友圈刷屏,大盤相應跳水67點,然而一位私募圈大佬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A股市場的丁蟹效應并不算什么,只是短期‘小蟹’,真正影響中長期大趨勢的超級‘大蟹’,投資者尚未發現。”用一句話概括,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是大盤見頂的先行指標。 觀察A股歷次牛市可以發現,牛市的高點與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潮大致同步。記者通過Choice數據測算,時間從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以周為單位,提取在一周內合計減持規模達到100家以上的數據為觀察對象。 統計數據表明,產業資本的集中減持并不意味著A股馬上見頂,但卻是市場中長期趨勢即將轉向的重要警示信號。雖然產業資本減持可以預測行情見頂,不過能更精準預測市場的是張道達投資手記,該欄目開欄至今已有近20年。今年6月股災前,張道達已持續一個月看空股市;11月27日早晨,張道達提示“警惕黑色星期五”,之后大盤大跌兩百點。現在,只要您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投資寶”,就可以提前一天收看張道達先生的最新觀點,每晚9點,不見不散! 減持潮1 滬指跌逾20%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時間回到上一輪大牛市中,A股市場從2005年6月10日的998點一口氣上漲到2007年5月30日的高點4335點,大盤在2年時間內上漲超334%。在2007年牛市見頂前,出現了產業資本大量減持的情況。記者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牛市中期即2007年4月和5月,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由當年3月份的49億元暴增至115億元和106億元,隨后回落。 在2007年5月27日當周,有139家公司出現產業資本減持,占當時上市公司的比例為9.44%,在減持當周大盤下跌4.28%。隨后爆發了著名的“5·30”大跌,上證指數暴跌930余點,跌幅超過20%,不少個股出現連續跌停。在出現減持高潮后,市場發生了連續6周的中級調整。 減持潮2 滬指跌逾69% 2007年,上證指數上漲了2586點,漲幅達96.6%,成為全球表現最強勁的市場,隨著股市上揚,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從2006年的8萬億元上升到2007年底的32萬億元,這也催生了股東強烈的套現欲望。在2007年12月份和2008年的1月份,重要股東減持參考市值再次暴增至百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12月30日當周,出現了129家上市公司減持高潮,占當時上市公司數量的比例為8.32%。大盤在隨后的11個多月里開始劇烈調整,滬指從高點5500點下跌至低點1664點,11個月里下跌了3836點,區間下跌幅度超69%。 減持潮3 滬指跌逾24% 隨著滬深股指不斷創出反彈新高,大非(較大數量的限售股)股東拋售股票的行為愈演愈烈。在2009年7月5日當周出現100家的減持潮之后,市場后續又出現了連續的減持高潮。其中7月5日當周出現100家減持潮,產業資本減持公司的家數占上市公司比例為6.16%。 市場在2009年7月5日當周出現了減持峰值后,大盤在隨后的第三周開始出現調整,在第四周大盤下跌4.44%,第五周下跌6.55%,第五周下跌2.8%。第六周下跌3.38%。在5周的時間內最大跌幅超24%,下跌超839點。 減持潮4 滬指跌逾30% 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9月20日當周出現減持潮后,市場開始構筑頂部,但在2009年11月8日當周出現減持高潮后,隨后又出現了連續三次減持高潮。此外在11月8日當周出現116家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比例為6.88%。11月22日當周出現119家的減持潮,占比為7.05%。12月6日當周出現119家的減持潮,占比為7.02%。2010年1月3日當周出現114家的減持潮,占比為6.64%。 記者注意到,當市場出現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后,大盤便深度陷入調整當中,滬指從2009年12月4日的高點3319點一直調整到2010年7月的低點2319點,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里下跌1000點,區間大盤下跌幅度超30%。 減持潮5 滬指跌逾33% 在2010年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12月19日以及2011年1月2日當周,市場在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里,連續出現了五次減持高潮。2010年10月31日當周出現112家的減持潮,占比為5.61%。11月7日當周出現121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6.03%。11月14日當周出現126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6.26%。12月19日當周出現116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5.66%。2011年1月2日當周出現100家公司的減持潮,占比為4.85%。 由此大盤開始了長達一年左右的調整,從2010年11月11日高點3186點下跌至2012年1月6日低點2132點,期間下跌超1050點,區間大盤下跌超33%。 減持潮6 滬指跌逾22% 滬指在2011年10月24日的2307.15點觸底反彈后,產業資本減持的步伐反而有所提速,截至2011年11月份,產業資本共減持120.28億元,其減持的主要渠道大宗交易市場在11月的成交量也因此創下年內新高。在11月6日當周出現115家的產業資本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的4.98%。11月20日當周出現110家的減持潮,占比4.75%。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2月至4月,產業資本連續減持233億元,而在2011年11月當月,產業資本連續減持124.53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2011年11月6日當周出現峰值后,市場在2011年11月20日當周又出現了一次減持高潮,隨后大盤從2011年11月7日高點2536點起,開始了長達一年時間的調整,到2012年12月4日階段性低點1949點,開始了超570點的調整,區間下跌22.7%。 減持潮7 滬指跌逾44% 截至今年6月17日,2015年以來123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產業資本減持公告,累計減持市值高達4771億元。產業資本紛紛選擇拋售手中股份,直接推動了A股的墜落。 數據顯示,在2015年5月17日出現133家減持潮,占上市公司數量比例為4.87%;5月24日出現142家減持潮。5月31日出現148家減持潮,占比為5.38%;6月7日出現127家的減持潮,占比為4.61%;6月14日出現130家的減持潮,占比為4.68%。 大盤在2015年6月14日當周開始了劇烈調整,從6月12日5178點的高點調整至8月26日的低點2850點,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里,大盤下跌2328點,下跌幅度超44.9%,期間千股跌停多次出現。 【專題策劃】 距限售令“到期”僅一月減持潮將重現? 歷史數據揭秘四波減持低谷:大盤企穩要看這個神奇信號 A股為啥低迷?投資者在等基本面明朗 老法師看盤:短線調整或延續 距限售令“到期”僅一月減持潮將重現? ◎每經記者楊建實習記者胡敏超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統計數據中發現,近10年A股市場出現了多次較為明顯的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其中第一波密集減持潮出現在2009年5月10日~9月20日;第二波是在2009年11月8日~2010年1月3日;第三波在2010年10月31日~2011年1月2日;第四波出現在2015年5月17日~6月14日。 減持潮常伴隨大調整 據統計,在選出的25組數據當中,一周之內減持公司家數占當時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在5%左右時,是市場出現調整的信號。而在25組數據中,最低的是2015年3月15日當周出現103家公司減持,占當時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3.87%;最高的是2007年5月27日當周出現了139家公司減持,占當時上市公司總數的9.44%。 在所統計的25組數據中,雖然不是每次出現減持高潮都會伴隨調整,但是市場一旦出現比較明顯的密集減持潮之后,在減持高潮出現的當周,市場可能會處于構筑頂部的狀態,隨后市場就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在過去10年中,產業資本減持高峰出現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回顧過往行情,在2007年的減持高峰過后,2008年迎來大跌;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三次減持高峰過后,市場同樣屢創低點。只有2012年出現減持高峰后市場仍然處于底部橫盤區間。 進入2015年,上證指數在摸高5178點后進入調整期,產業資本的減持步伐不但沒有停止,還有加速趨勢。產業資本在2015年3月份以來加速減持,而在2015年5月22日,作為創業板風向標的全通教育發布公告,公司大股東擬減持5.35%股份。作為最了解上市公司的市場參與者,產業資本高位出逃,對市場來說可能是要面臨調整的信號。而市場在2015年5月份市場創出243億元的凈減持歷史新高后,大盤在6月份出現連續暴跌。 限售令1月8日到期 在產業資本選擇減持“落袋為安”的浪潮中,一些公司股東甚至不惜違規高比例減持。6月以來,因公司股東或高管違規減持,深交所已對16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涉及事由集中在“控股股東或持股5%以上股東超比例減持未披露”及“短線交易”兩個方面。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初至5月18日,已有956家上市公司出現了產業資本減持行為,合計減持市值約2955.24億元。而在2014年,產業資本減持的股份合計減持市值約為2505.58億元。半年不到的時間,產業資本無論減持股份數量還是減持市值規模,均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從減持的行業分布來看,今年5月以來,銀行、有色金屬、房地產及鋼鐵、電力及電力設備居前。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產業資本出現加速減持現象,絕對不應該被漠視,股價越上漲,只會引來產業資本的加速套現行為。一旦牛市走完,其后果將慢慢呈現。記者梳理以往幾次牛市數據發現,產業資本減持并不意味著一家公司股價達到階段性頂部,往往在出現密集減持后的一段時間后,特別是產業資本密集減持加速、大股東減持是股市出現階段拐點的警示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8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從7月8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監高等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目前距離限售令“到期”的時間僅剩一個月,屆時壓抑了半年之久的重要股東減持潮會不會再度爆發?讓我們拭目以待。 歷史數據揭秘四波減持低谷:大盤企穩要看這個神奇信號 ◎每經記者楊建 沒有只漲不跌的行情,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行情,因此投資者都知道應該高拋低吸。 既然產業資本集中減持潮對應著牛市的高點,那用什么來衡量市場的低點? 答案仍然可以在產業資本動向上找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歷史數據顯示,在產業資本減持于一個較長時期內處于地量水平后,滬指往往會迎來一波上漲。這個規律如同產業資本減持潮對應牛市高點一樣,屢試不爽。 統計數據顯示,在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之后,A股市場易現巨幅調整,那么有無相應數據可以提前挖掘市場企穩信號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統計后發現:在產業資本密集減持潮之后,減持公司數達到地量水平時,即產業資本認為股市已到跌無可跌的地步時,市場容易出現企穩信號。 記者利用Choice數據,以周為單位統計了2005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期間,一周內產業資本合計減持規模低于40家的情況,以及此時指數的運行情況。通過梳理近10年產業資本減持數據,記者注意到,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此后指數也很快觸及大底或階段性底部。 換言之,在產業資本出現減持低潮后,行情走勢會趨于企穩。過去10年中,產業資本減持低谷期出現在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4年。而當時大盤點位也是處于階段性底部甚至歷史大底。如2008年產業減持低潮之后,滬指處于2400點低位;2010年減持低潮之后,滬指在2380點低位區域;2013年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滬指處于2100點底部;在2014年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后,滬指處于2035點的底部區域。 當然,除了觀察大勢,也要把握當下行情,對此,融資盤龍虎榜能揭示出嗅覺靈敏的資金的最新狙擊對象,公眾號“添升寶”每天早8點送出潛力牛股,上周一轟中包括法拉電子和力帆股份在內的12只漲停股,昨日斬獲包括浙江東日在內的3只漲停股,多位私募操盤手表示,“添升寶”對把握短線機會有效。 第1波減持低谷后滬指漲77% 回顧過往行情,2008年A股大跌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大小非”減持。2008年全年,滬深兩市“大小非”合計公告減持解禁股份832筆,合計減持金額414.89億元。2008年1~3月,滬指在3300點~5500點區間運行,“大小非”在滬指運行于相對高位的區間時減持力度加大,3個月內合計減持106.94億元。 2008年4月21日,滬指創調整新低,“大小非”減持成眾矢之的,證監會推出“大小非”大宗交易平臺。 2008年5月14日,上證所發布《證券異常交易實時監控指引》,規范“大小非”違規減持;當年7月21日,證監會又出臺規定加強“大小非”減持信息披露,要求“大小非”減持需定期披露。此前,滬指一度考驗前期低點。 此后,產業資本出現第一波減持低潮期,2008年8月3日當周~11月9日當周,產業資本連續13周出現減持地量(即所有產業資本一周減持的上市公司數量合計低于40家,下同),滬指連續大跌近尾聲,在2008年10月31日出現1664點大底,并從此開始迎來一波高達1814點的反彈行情。滬指從2008年10月31日的1664點低點上漲至2009年8月7日的3478點高點,期間累計漲幅達77%。 第2波減持低谷后滬指漲17%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2010年1月,滬深兩市股改限售股份共解禁25.8億股,較2009年12月環比減少近五成,當月,“大小非”減持解禁股5.72億股,不僅環比減少53.4%,更是降至2009年1月以來的一年內低點。同時,2010年1月“大小非”日均減持解禁股0.29億股,也創下15個月以來的新低。 此外,數據顯示,2010年1月,大小非減持數量占當月成交量的比重相較前一個月大幅下降。根據相關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轉讓限售股取得的“財產轉讓所得”將按20%的比例征收個人所得稅。有業內人士表示,2010年“大小非”減持數量大規模下降,不僅與A股下跌時投資者減持意愿不足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上述限售股轉讓征收個人所得稅新規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第二波產業資本減持低潮出現在2010年5月30日當周~7月25日當周,產業資本連續7周出現減持地量,大盤于2010年7月2日見到2319點階段性底部,20周之后,大盤上漲至11月12日的3186點,漲幅達16.95%。 第3波減持低谷后滬指漲23% 2013年A股市場以震蕩整理為主,全年滬指跌4.82%,深成指跌6.6%,但這并未影響到上市公司高管套現熱情,諸多原始股東一到解禁期滿就跑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無疑是2013年的投資熱點,這類題材股也成了套現重點。 2013年,A股上市公司收購游戲公司的案例屢見不鮮,相關個股呈現短時間加速上漲態勢,這類公司大多集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由于原始股東入股成本極低,股價大漲使得賬面收益更加豐厚,解禁后自然有強烈的減持需求。而相應公司通過中報釋放業績,拋出“高送轉”配合股東減持的案例不在少數。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3年中報公布之后,市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產業資本減持低潮期,2013年6月23日當周~12月8日當周,產業資本出現連續17周的減持低潮,近半年時間產業資本均處于減持地量期,大盤在2013年6月28日砸出低點1849點之后,到2013年9月13日觸及階段性高點2270點,漲幅為22.76%。 第4波減持低谷后滬指漲151% 2014年上半年,除創業板指小漲外,其余主要指數均下挫。股指表現不給力的同時,上半年上市公司遭遇減持的消息此起彼伏。統計數據顯示,以公告減持時間計算,2014年上半年,698家A股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遭重要股東合計凈減持606.89億元。 彼時大盤也處于底部區域,產業資本減持動力也在減弱,2014年1月12日當周~6月22日當周,出現了連續20周的減持地量,隨后指數一路拉升,開始了A股史上第二輪大牛市行情,滬指從2014年3月14日當周1974點低點,一路漲到2015年6月12日的5178點高點,區間漲幅達151%。 A股四大魔咒 @中石油魔咒 中石油魔咒算是A股市場的頭號魔咒,自2007年底中石油上市以來,只要這只票大漲,其他個股,特別是各種題材股一定會暴跌。以至于中石油成了A股最有效的看空信號。 @4·19魔咒 歷史數據顯示,4月19日前后A股常會出現一次大跌:2007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4.52%;2008年4月18日(19日為周末),上證指數大跌3.97%;2009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1.19%;2010年4月19日,上證指數重挫4.79%;2011年4月19日,上證指數大跌1.91%;2014年4月21日(19日為周末),上證指數跌1.52%。 @世界杯魔咒 在A股歷史上,世界杯期間A股低迷概率也很大。數據顯示,在A股經歷的五屆世界杯期間,其中三跌兩漲。而2010年的世界杯期間,上證指數從3000點左右下跌至2400點,跌幅高達15%。 @招商策略會魔咒 近年來,招商證券一年兩次的策略會成為A股“大殺器”,幾乎每次召開都引來市場大跌。數據顯示,2011年12月13日~14日,招商2012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分別大跌42.95點和20.07點;此后,該規律在2012年~2015年的年度策略會及中期策略會上都得到顯現。昨日(2015年12月8日),招商證券2016年度策略會召開,滬指再度大跌1.89%。 A股為啥低迷?投資者在等基本面明朗 ◎每經記者余強 毫無意外,招商證券再一次“戰勝”市場。昨日(12月8日),2016年度招商證券投資策略會在深圳召開,此前一直擔心招商策略“魔咒”的投資者們還是領略了下跌的苦楚:A股全線下跌,滬指跌1.89%,收于3470點;創業板指跌1.70%,失守2700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每逢招商策略會,A股似乎真的必經一劫,但下跌更深層次的因素是:在IPO啟動+注冊制推進的背景下,普通投資者暫時未能吃透政策動向,因而謹慎心理大增。 招商策略魔咒持續 近日,一封所謂小散致招商證券的信爆紅網絡。信中以小散的語氣表示:近幾年來,貴公司(招商證券)一召開年度策略會,市場就會大跌的“招商證券策略會魔咒”一直流傳,且數次均有應驗,與港股市場中的“丁蟹效應”異曲同工。為此,貴公司的年度策略會也常為股民們所調侃,把貴公司的策略看成市場轉向的風險標。 昨日,2016年招商證券策略會議在深圳召開,與此同時,A股市場在經歷周一震蕩后,開始新一天的交易。滬指在早盤低開后便在震蕩中持續走低,市場擔憂的招商策略魔咒再一次應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近年來招商證券策略會當日市場表現,發現該魔咒準確率驚人:2011年12月13日~14日,招商證券2012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兩個交易日分別下跌42.95點、20.07點;2012年12月13日~14日,招商證券2013年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開會當日跌21.25點,次日漲89.15點;2013年12月11日~12日,招商證券2014年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分別下跌33.32點、1.37點;2014年12月9日~10日,招商證券2015年年度策略會,上證指數12月9日當天大跌163.99點,次日漲83.74點。 政策動向成關注焦點 雖然招商策略會魔咒再一次應驗,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與其將市場下跌單純與招商策略會掛鉤,不如探究市場基本面。從目A股行情表現來看,熱點散亂、成交不振,市場經歷上周“假風格轉換”后再次陷入低迷。進一步來看,本年度最后一個月將發行28只新股,對市場的抽血效應不可小覷。此外,資金進一步被降低杠桿,監管風暴持續,使得增量資金減少,場外資金越發處于觀望之中。 在招商證券此前發布的策略周報中同樣表示:投資者需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從國內外宏觀數據(經濟、海外、匯率、美元等)來看,都缺乏支持短期繼續上漲的理由;從股票市場震蕩程度、板塊輪動、個股賺錢效應和兩融流入狀況等各方面情況來看,也不太支持短期持續上漲;從市場漲幅來看,已進入此前救市后的寬幅震蕩區域中間位置,不易突破;IPO重啟與注冊制推進的消息讓部分投資者原先的做多心理有些松動。 北京望道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總監王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認為當前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有關注冊制推進的消息,一般投資者拿捏不準后市政策動向,觀望氣氛濃厚,從而產生落袋為安的心理。
預測行情見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