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3 00:53: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謝(xie)振宇 實習記者 黃宗彥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zhe) 謝振宇 實習記者(zhe) 黃宗彥發(fa)自成(cheng)都
“草莽時(shi)代(dai)。”李軍(化(hua)名(ming))如此形容農產品(pin)電(dian)商目前所處(chu)階段(duan)。
去年(nian)初辭職創業、投身農產品電(dian)商的李(li)軍,公司(si)2014年(nian)銷售(shou)額近千萬(wan)規(gui)模,讓他記憶深刻(ke)的是(shi)(shi)(shi)去年(nian)整車倒掉(diao)的獼(mi)猴(hou)桃,“看著倒的是(shi)(shi)(shi)水果(guo),實際上是(shi)(shi)(shi)錢。”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shi)(shi)(shi)存儲不當導(dao)致水果(guo)壞掉(diao)。
不僅細節,現階段國內農產品電商(shang)的(de)商(shang)業(ye)模(mo)式大多較為粗放,同時其實際操作也是電商(shang)中最難的(de)。
從上游(you)農(nong)產品選(xuan)擇(ze),到(dao)普遍面臨的物流、冷鏈(lian)短(duan)板,再(zai)到(dao)下游(you)客戶服務,產業(ye)鏈(lian)長、投入大(da)(da),往(wang)往(wang)使得自(zi)營平臺大(da)(da)多虧損(sun)。業(ye)內曾(ceng)有“99%生鮮電商都虧損(sun)”的論斷。
多(duo)位專家和業內人士都(dou)向(xiang)《每日(ri)經(jing)濟新聞》記(ji)者表示(shi),農產品電商尚屬(shu)培(pei)育(yu)階段(duan),需要大(da)量的投入和較長的培(pei)育(yu)期(qi),中小平(ping)臺往往被拖垮(kua)。
自營平臺普遍虧損
眼前的李軍憔悴(cui)了(le)不(bu)少,去年(nian)不(bu)斷奔波在四川、云南多地尋找水果產品,讓其膚色(se)多了(le)些黝黑。一年(nian)下來,公(gong)司經營微利。
雖普(pu)遍認為農產(chan)品(pin)電(dian)商“春天”已到,李軍(jun)向《每(mei)日(ri)經(jing)濟新聞》記(ji)者(zhe)(zhe)直言,電(dian)商終歸是銷售的(de)“一(yi)個通(tong)道”,行業目前是看上(shang)去(qu)“熱鬧”,實(shi)際很艱難(nan)。“現在仍是‘草莽時(shi)代’,連1.0都算不(bu)上(shang)。”李軍(jun)發現,雖然(ran)不(bu)斷有資本和(he)新的(de)投資者(zhe)(zhe)“扎身(shen)”進來,也在不(bu)知(zhi)不(bu)覺中,原先的(de)一(yi)些(xie)從業者(zhe)(zhe)因虧損退出、關閉(bi)平臺(tai)。
曾有業內人士估(gu)算農(nong)產品(pin)電(dian)商市場(chang)規模多(duo)達(da)千億,相(xiang)比電(dian)商過度競(jing)爭致利(li)潤偏薄的其(qi)他品(pin)類,利(li)潤較為可觀,平均毛利(li)率在30%~40%。
然而,隨著2012年以來農產品電(dian)(dian)商大(da)熱,盈利(li)難卻成為擺(bai)在國內(nei)農產品電(dian)(dian)商,特別(bie)是生鮮電(dian)(dian)商面前的一(yi)道(dao)坎。
此前(qian)有公開報道(dao)稱(cheng),目前(qian)我國(guo)涉農電(dian)商平臺已(yi)超過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dian)子商務平臺已(yi)超3000家,但多難盈利。中國(guo)零(ling)售業(ye)生(sheng)鮮研究(jiu)中心(xin)委員李(li)長(chang)明也曾對(dui)外(wai)表(biao)示,99%的生(sheng)鮮電(dian)商都在虧損。
電(dian)(dian)商(shang)觀察人士魯振旺對此并(bing)不贊同,他表示(shi),目前(qian)農(nong)產品(pin)電(dian)(dian)商(shang)主(zhu)要是(shi)通過(guo)淘寶等來運作,基于自身產地及(ji)電(dian)(dian)商(shang)渠道優勢,大多(duo)平臺(tai)(tai)甚(shen)至(zhi)連供應商(shang)都應是(shi)盈利的。他分析,99%難盈利可(ke)能“針對B2C(自營(ying)平臺(tai)(tai))”。
“大多是微盈利。”阿里研究院高(gao)級專家陳(chen)亮認為(wei),因為(wei)農產品電商實際操作難度(du)高(gao),運營等各個環節都要求高(gao),“因為(wei)生鮮損耗大”。
對于自營平臺(tai),陳(chen)亮分析認為(wei),由于前(qian)期需要不(bu)斷投入來(lai)搭建(jian)平臺(tai),“虧損較普遍”,“但這部分平臺(tai)比重較低,全國約為(wei)幾百家”。
“當(dang)前農產品電商的快速增長,說(shuo)明(ming)人(ren)們看見(jian)了這個行業的發(fa)展潛力,都想迅速占領市(shi)場,但需用規模來換取生存(cun)空間(jian)。”京東集團農村電商戰略合作負責人(ren)李賀明(ming)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輕資(zi)產電(dian)商(shang)變成重(zhong)資(zi)產
“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很難。”一位曾任職于某知名快(kuai)遞企(qi)業的生(sheng)鮮電(dian)商(shang)人士對(dui)農產(chan)品(pin)電(dian)商(shang)感慨道。
李軍稱(cheng),“生鮮電商看起(qi)來(lai)很熱(re),跳進來(lai)發現不(bu)是那樣。因(yin)為培育市場的(de)(de)周期比(bi)較長,燒錢(qian)。”由此,即使站在農(nong)產品電商大(da)熱(re)的(de)(de)風口上,“豬也不(bu)一定被吹起(qi)來(lai)”。
背后的核心在于農產品電(dian)商的長(chang)產業鏈(lian),特別是(shi)對(dui)于自營平臺,從上(shang)游采購到下(xia)游對(dui)接(jie)消費者,各環(huan)節都要(yao)求甚高、需要(yao)不(bu)少投入。
以生(sheng)鮮水果為(wei)例(li),產(chan)業鏈(lian)上游,從采購環節即貨(huo)源選(xuan)擇(ze),就需要嚴(yan)苛的質量監管(guan)。“電(dian)商要求可追(zhui)溯、規范化(hua)。因(yin)此,對重量大小、質量、品控都需標(biao)準(zhun)化(hua)。”李軍指出,標(biao)準(zhun)化(hua)后才能實現規模化(hua)。
同時,營(ying)銷環節的(de)投入很(hen)大,培養用(yong)戶(hu)消費習慣,通過優(you)惠促銷來吸引(yin)客戶(hu),引(yin)流成本很(hen)高。
其次,一大難題在于倉儲物流。曾有報(bao)道稱,冷鏈物流的費(fei)用占據了生鮮電商成(cheng)本的四成(cheng)。
物流成本的高企,也(ye)讓李世(shi)忠一(yi)樣(yang)的農產品賣家也(ye)感到“惱火”。他表示(shi),與(yu)傳統批發直接由大車拉出去(qu)銷售(shou)不同(tong),網上銷售(shou)的單(dan)目前只能(neng)通(tong)過快遞來解決,但每單(dan)成本不低。
“物流(liu)費(fei)10元(yuan)一單,算下來(lai)一斤就(jiu)2元(yuan)錢,去(qu)年開(kai)始的快遞公司運(yun)送還不(bu)好(hao),后來(lai)又換了一家(jia)。”李世忠說,物流(liu)費(fei)用占去(qu)了很高(gao)的成本。
李軍的(de)(de)(de)公(gong)司直接投資了一家(jia)快遞企業(ye)(ye),專門(men)負責產品配(pei)送(song)。在他(ta)看(kan)來,只有自己的(de)(de)(de)物流人(ren)員才能提供超(chao)出普通(tong)快遞企業(ye)(ye)的(de)(de)(de)服務,而(er)這實(shi)際更考功力,因為關系到能否(fou)讓(rang)消費者獲得較好(hao)的(de)(de)(de)購(gou)物體(ti)驗,并最終留住(zhu)客(ke)戶。
最后(hou),如(ru)何(he)解決“最后(hou)一(yi)公里(li)”的問(wen)題(ti),李軍考慮(lv)建立線下實(shi)體店,借此“實(shi)現(xian)產業鏈閉環(huan)”。
產業鏈(lian)的投入不(bu)菲,使(shi)得原本應是(shi)輕(qing)資(zi)產的農產品電商,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資(zi)產平臺(tai),加上短期難(nan)見盈(ying)利(li),不(bu)少(shao)平臺(tai)就此(ci)被拖垮。
短期難盈利加速洗牌
“電(dian)商的發(fa)展就是(shi)(shi)遵循(xun)前(qian)期投入占(zhan)領市場、用規(gui)模換(huan)取未來(lai)生存空間的規(gui)律。目前(qian)仍(reng)處于市場培育期,意味著大量(liang)的投入和不盈利將(jiang)在一(yi)個(ge)時期內一(yi)直存在。”李賀明(ming)認為,只有及(ji)早占(zhan)領市場,也才有機會在生鮮電(dian)商領域脫穎而(er)出(chu)。“前(qian)兩年(nian),行(xing)業洗牌一(yi)直在進行(xing)。到2015年(nian),隨(sui)著市場成熟(shu),洗牌會加快,有一(yi)批農產品的賣家特別是(shi)(shi)獨立(li)B2C或會倒閉(bi)。”陳亮(liang)分(fen)析稱。
同時(shi),各路(lu)資(zi)本在進軍農(nong)業這一(yi)領域,也會加速行業優勝(sheng)劣(lie)汰。陳亮認為(wei),農(nong)產品電商平臺也呈“金字塔(ta)”式分布,盈利較多(duo)的居塔(ta)尖,總體是“微盈利”。
由(you)于自身特性,本地化也被(bei)視為是農(nong)產(chan)品電(dian)商的(de)一大問題。“去年我們的(de)銷售奔(ben)著一千萬元,這在(zai)成都已(yi)算(suan)是規模較大的(de)。”李軍介紹,公司客戶群體主要在(zai)成都及鄰近的(de)重慶,外(wai)地占比不到20%。
由于(yu)產業鏈(lian)(lian)長(chang),且對冷鏈(lian)(lian)物(wu)流等系統要求極高(gao),實際(ji)上,農產品(pin)電商在(zai)業內難現寡(gua)頭(tou)。“農產品(pin)大(da)多還(huan)是區域化(hua)的銷售,因為(wei)運(yun)輸半徑,集中在(zai)本地(di)或(huo)就近城市(shi)市(shi)場。”一位(wei)地(di)方政府人(ren)士(shi)亦認為(wei)。
2015年(nian)的(de)春節剛剛過去(qu),李軍告訴(su)《每日經濟新聞(wen)》記者,他正在想平臺未來如何運(yun)行,“想運(yun)營模式,想清楚了(le)再出(chu)發”。根據(ju)初(chu)步規劃,他想讓公司現(xian)有兩個品牌獨立運(yun)作,分別(bie)定位不同(tong)客(ke)群。
“草莽時代”還體現在(zai)線上農(nong)產品(pin)定(ding)(ding)價的(de)隨意性。前(qian)述快遞(di)企業生鮮電商人士坦(tan)言,“農(nong)產品(pin)電商目(mu)前(qian)的(de)問題還有定(ding)(ding)價偏高,消費群體比較少(shao),普(pu)通消費者(zhe)接受不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社授權,嚴禁(jin)轉載(zai)或(huo)鏡像,違(wei)者必究。
讀(du)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qu)稿酬。如(ru)您(nin)不希望作(zuo)品出(chu)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che)下(xia)您(nin)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zhu)每日(ri)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