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1-14 09:23:14
1月11日在杭州開盤的一個住宅項目,卻開出了一個相當“接地氣”的價格,從拿地、建筑、資金等方面綜合計算,項目只有微利甚至是虧損。相鄰的另一個項目,則明確打出“虧本賣房”的口號。
每經編輯|盧曦
精準的風向標

“杭州限購取消后,我們以為樓市情況會改善。”某跨國房產咨詢公司港籍高管告訴邦地產記者。進入2015年,杭州仍然出現實力房企虧本賣房的情況,似乎說明放松限購的政策藥效已經釋放殆盡。
任職于北京某律所杭州分公司的一位律師告訴記者,2014年上半年,杭州城北最先出現降價樓盤,后來逐漸擴大到全城。雖然有些樓盤價格也曾出現短暫的上漲,但整體看,開發商“以價換量”思路是比較明確的。
比起港資開發商,杭州的綠城等房企本地經驗更豐富,去化表現較好,但價格也不能算高。2014年8月29日杭州限購取消后,立即出現了銷售火爆的景象,但進入2015年,銷售勢頭已有明顯減弱。
杭州是中國最早實行土地招拍掛的城市,也是內地開放度最高的房地產市場之一,其市場走向是全國的“風向標”。
“2013年,全國樓市漲聲一片,杭州就出現了樓盤降價的現象。進入2014年,全國樓市普跌,而杭州的跌幅又是比較深的。”薛建雄說,杭州經濟結構處在調整的過程中,樓市的下跌往往走在全國的前面,跌幅也更深。
作為房企必爭之地,萬科、中海、保利、龍湖、世茂、融創、九龍倉、綠地等全國大鱷都在杭州拼殺。2014年全國20強房企中,僅4家房企暫未進入杭州市場,其中也不乏多次嘗試的中信地產。
嗅覺靈敏的港資房企從2014年下半年就不約而同地展開“以價換量”行動。在長三角另一個庫存嚴重的城市常州,九龍倉的多個項目不斷打折,從地板價跌至“地下室價”。在杭州快速出貨的港企們,近期開始選擇在北京、深圳等地重新拿地,紛紛避開長三角。
回望2014年3月,德信地產在杭州率先降價,預演了樓市冬天的到來。而今天,當地產人覺得樓市春天觸手可及,但幾家不差錢的港資巨頭的虧本割肉,又把地產人甩到了冰窟窿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