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22:55:40
每(mei)經(jing)編輯|每(mei)經(jing)記(ji)者 王雅潔(jie) 發自北(bei)京(jing)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繼國(guo)資委(wei)(wei)新任主任張毅敲(qiao)定國(guo)資國(guo)企改革2014年重點(dian)任務后,國(guo)資委(wei)(wei)原(yuan)主任李榮融又在12月26日(ri)召開的2013鳳凰財經峰會上(shang)發聲,他表示,央(yang)企國(guo)有資本股權(quan)應(ying)適時大幅下降(jiang),甚至(zhi)部分央(yang)企可以降(jiang)低至(zhi)20%以下。
“我一直(zhi)認為(wei),推(tui)動(dong)央企高管股權(quan)激勵(li),能夠有效優化股權(quan)改革”。12月28日,一名(ming)國資內部(bu)人士(shi)對《每日經濟新聞(wen)》記者說。
國有股權比例應下降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出(chu)臺的《決定(ding)》,我(wo)認為是(shi)時(shi)候推一把,國有(you)股比應(ying)該(gai)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而(er)下降”。李榮(rong)融在上(shang)述峰會上(shang)直言。
在被問及(ji)現在央(yang)企(qi)有(you)哪些的(de)國資占股(gu)比例可以減到50%以下時,李榮融表示(shi),好(hao)(hao)多企(qi)業(ye)都可以降(jiang)到20%以下,因(yin)為前期工(gong)作做好(hao)(hao)了,就要(yao)發揮市場的(de)決定性作用。
財政部一(yi)名(ming)研究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xin)聞》記者表示,利益(yi)沖動(dong)使得部分(fen)國(guo)有企業高(gao)管有動(dong)力去剝離旗下優(you)質資產單獨上市,這(zhe)主要是國(guo)資監管體制不健(jian)全的(de)問(wen)題。對于這(zhe)一(yi)現象(xiang)的(de)擴大(da)化,要分(fen)情況區別對待不同國(guo)企,要強化監管,建立規范、公開、透明的(de)程序,避(bi)免在這(zhe)一(yi)過程中出(chu)現侵害國(guo)資的(de)事件。
李(li)榮融還指(zhi)出,讓(rang)國資(zi)在調動民資(zi)過程中更具(ju)活(huo)力和影響力,核心就是要提高(gao)資(zi)源配置的效(xiao)率。在他看來,從高(gao)效(xiao)利(li)用國資(zi)和企業發展的角度,不能(neng)說股比占得越高(gao)就越有本事。
“如果5%的國有股(gu)(gu)能夠調動(dong)95%的社(she)會股(gu)(gu)真沒(mei)什么不好(hao)。唯一要注意的是國資要有活(huo)力,要有控制(zhi)力和影(ying)響力。”
高管股權激勵(li)制待(dai)健全
在股權改(gai)革的(de)道路上,央企高(gao)管(guan)股權激勵制還(huan)不夠完善。
有分(fen)析(xi)指出,2003年以(yi)來(lai),國資委一系列改(gai)革舉(ju)措(cuo)以(yi)及整個宏觀經濟形勢(shi)的支持,為央(yang)(yang)企提(ti)供了一個良好的發(fa)展機(ji)遇,央(yang)(yang)企利潤迎來(lai)了大幅(fu)增長(chang)。然而,由于(yu)市場(chang)風險意(yi)識(shi)的缺乏,金融危機(ji)以(yi)來(lai),特別(bie)是近(jin)兩年,一些央(yang)(yang)企的效益(yi)不如以(yi)前,甚至大幅(fu)虧損。
對(dui)于(yu)接下來的(de)改革(ge)細項安排,上述國資內(nei)部人士認為,應(ying)推動央(yang)(yang)企(qi)高管股權激勵,并在已經整體上市的(de)央(yang)(yang)企(qi)當中進行(xing)試(shi)點。
也(ye)就(jiu)是說,在(zai)企(qi)(qi)業(ye)年終利(li)潤中拿出一部分(fen)以股(gu)權的形式(shi)分(fen)期給(gei)央企(qi)(qi)高管,這(zhe)樣(yang)企(qi)(qi)業(ye)高管就(jiu)會自發地(di)重視(shi)企(qi)(qi)業(ye)的利(li)潤和股(gu)價。
事(shi)實上,目前經營業績考核的(de)(de)副作用已不斷(duan)體現出來:企(qi)業完(wan)全想(xiang)著(zhu)完(wan)成業績指標,并沒有把(ba)著(zhu)力(li)點(dian)放在提升企(qi)業的(de)(de)競爭力(li)和素質上。應讓企(qi)業領導人發(fa)揮自身內(nei)在的(de)(de)動力(li)來經營企(qi)業,而不是靠(kao)經營業績考核這種外(wai)部的(de)(de)壓力(li)。
但(dan)是,目前不少央企(qi)仍(reng)處于自然(ran)壟(long)斷或者(zhe)(zhe)限制(zhi)進入的行(xing)業(ye),難(nan)以判(pan)斷業(ye)績提升究竟是激勵帶來的,還是自然(ran)壟(long)斷地(di)位或者(zhe)(zhe)行(xing)業(ye)內競(jing)爭(zheng)不充分所造成(cheng)的。接下來,國資(zi)委應根據(ju)企(qi)業(ye)經濟屬性(xing)、功能(neng)和行(xing)業(ye)管制(zhi)等(deng)具體情況(kuang)作(zuo)區分,把不同企(qi)業(ye)分成(cheng)特殊目標、公共(gong)產品、戰略重要和完全(quan)競(jing)爭(zheng)等(deng)類別,將企(qi)業(ye)績效和薪酬(chou)相掛鉤。
不(bu)過,上(shang)述國資內部人士也表示,在(zai)公司治(zhi)理不(bu)完善、董事會權責(ze)沒落實、監管不(bu)到位(wei)的(de)(de)情況下,確實存在(zai)有(you)了股權也不(bu)見得能夠發揮激勵作用(yong)的(de)(de)可能。
但是如(ru)果(guo)因(yin)為激(ji)勵不(bu)足(zu)、企業經營不(bu)善(shan)、投資風險估計不(bu)足(zu)導(dao)致(zhi)虧損,同樣(yang)會導(dao)致(zhi)國資流失。因(yin)此,這些顧慮(lv)可以在后續改革階段,在技術層面通過規范(fan)制度設計和方案(an)設計去規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bu)希望作品(pin)(pin)出現(xian)在本(ben)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pin)(pin)。
歡(huan)迎關注每日經(jing)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