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3-15 11:51:35
14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315快樂消費節“消費與安全”主題沙龍暨第四屆中國企業誠信榜在北京揭曉。
主持人:有些事真是讓人觸目驚心,消費者需要維權組織,但以我自己為例,我家旁邊的小飯店,吃飯的時候經常可以吃出花椒粒,一看就是水煮魚用過的油,但我們很難像王海老師那樣較真,什么樣的問題使得大家不敢、不屑維權,甚至是麻木,最后把自己的權益放棄了。
邱建國:消費者的九項權利之一就是結社權,但現在這個社結得怎么樣?特別是在一些小區里,和物業公司交涉,如果可以結社,力量就大。如果單打獨斗,那你的 權益就很難保護。說到根,首先是我們國家的法律不給力,對于違法者的處罰不夠狠。我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哪兒?制訂罰責的時候,有些情況就是鼓勵你犯法,犯 法之后再罰你。國外法律罰得很狠,罰一次就讓你不敢再違法。所以立法的指導思想不一樣。
去年發改委要求所有的房地產公司明碼標價,但有些公司頂風作案,被發現后最終罰了50萬,50萬的罰款對一個房地產公司來講,會感到疼嗎?不會。另外我們 的道德滑坡,一個企業往往有投機心理,本來是做別的實業或者做非實業,一看做房地產賺錢,就蜂擁而至,這是非常不正常的,這跟國家政策有關。為什么讓大家 都擠到房地產行業,把房價拉起來了?有些披露未必是真的,但消費者都相信,因為現在的社會大環境,讓消費者不敢不信。所以企業要回歸傳統的經商倫理和道 德,企業文化建設非常重要,當然這需要有法律做基礎。為什么消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步呢?我受理了十年的投訴,我們發現消費者真可以站出來投訴的是少 數,大部分人都忍了,因為投訴成本非常高。我們一直通過媒體和各方面的渠道鼓勵消費者努力維權,你如果不維權其實是縱容不法經營者,但消費者真要叫起真, 有諸多的難處。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消費者,他1996年買了一臺空調,從買空調開始,空調就沒制過冷,最多降一度。找經銷商維修,經銷商推托,不是經理不在,就是沒有配 件,老同志60多歲的時候買了空調,現在已經80歲了,最后一查這家公司已經被別人兼并了,過了16年,才來投訴。老同志還是退休的,有精力。你說上班、 上學的人群有多少人有這么多的精力和耐心搞投訴?曾經有些消費者為了解決投訴就去打官司,官司一打一年半。這個人在職校當老師,校長說你打官司吧,我們學 校還得有老師教課,最后官司贏了,工作丟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