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22:54:09
11月10日,第八屆進博會收官,會上啟動了《國民視覺健康報告(2026版)》編撰工作。該報告初版于2016年發布,影響深遠。新版本將深化青少年近視防控,拓展至“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當前,驗配眼鏡納入醫保呼聲漸起,但政策未松綁。不過,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醫療服務已獲重點關注,上海在推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上取得良好成效。
每經記者|許立波 每經編輯|陳俊杰
11月10日,為期6天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迎來收官。在本屆進博會上,由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團隊領銜、依視路陸遜梯卡支持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2026版)》編撰工作正式啟動。
據了解,初代《國民視覺健康報告》于2016年發布,是我國首份系統研究視覺健康的白皮書,推動了“視覺健康”向公共議題轉變,也推動了八部委《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出臺,影響廣泛而深遠。新版本將繼續深化青少年近視防控議題,并進一步拓展至“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新版本也將借鑒近視防控領域的成功經驗,研究如何通過政策杠桿和技術賦能完善體系建設。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李玲強調:“我認為不僅應包括眼鏡,還應將預防措施納入公共衛生和醫保支付范疇,這是最為重要的,也正是我們希望借助《國民視覺健康報告(2026版)》進一步推動國家政策落地的原因。”
李玲首先闡述了新版《國民視覺健康報告》的編撰意義:首先是“一老一小”挑戰依舊嚴峻,青少年近視預防未被重視,有效技術手段未被推廣導致低齡化、高度化趨勢未根本扭轉;其次是政策洼地亟待填補,特別是成人視覺健康(如職場干眼癥、視疲勞)缺乏國家層面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再次是體系“碎片化”,視覺健康服務在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定位仍不清晰,預防、篩查、矯正、治療環節銜接不暢;最后則是基于衛生經濟學的測算,對現今的視覺健康問題,整體社會經濟負擔需要更新的評估,否則難以支撐更大力度的資源投入。
談及當前眼健康領域所面臨的挑戰,李玲進一步補充道:“目前部分地區,如上海已將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視力篩查納入公共衛生服務范疇,但其他地區還沒有這樣的政策。此外,多數國家將部分配鏡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而我國目前基本沒有相關公共衛生政策覆蓋。”
據記者了解,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國干眼癥、白內障眼病患者人數也較多,眼病篩查診治工作仍任重道遠。初版《國民視覺健康報告》就曾估算,2012年,各類視力缺陷導致的社會經濟成本就高達6800億元。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眼健康問題的加劇,這一社會經濟成本預計將呈現持續攀升態勢。
實際上,近年來社會上建議將驗配眼鏡納入醫保的呼聲漸起,但相關政策方面對此仍未松綁。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萬新光學集團董事長湯龍保曾多次在省人大會議上建議“將視力篩查和驗配眼鏡納入醫保”。據2024年6月江蘇省醫療保障局方面的答復,基本醫療保險堅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為參保人員提供最基礎、最必要的醫療保障。按照規定,因防治近視而發生的眼科近視矯正手術、近視防控眼鏡驗配等費用,不屬于基本醫療服務范疇,醫保不予支付,由個人自費。
江蘇省醫療保障局也表示,下一步將跟進國家層面關于診療項目醫保支付管理頂層設計,及時按照國家部署要求,適應臨床技術進步和患者診療需求,把符合準入條件的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切實減輕參保人員醫療費用負擔。
記者注意到,從政策趨勢看,盡管驗配眼鏡尚未納入醫保,但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相關的醫療服務已得到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今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印發《眼科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以整合規范眼科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其中,眼科類立項指南關注兒童近視、弱視問題,設立多個檢查治療項目,促進近視、弱視兒童早診早治,以免近視度數的加深。例如,設立“散瞳驗光”“顯然驗光”等驗光項目,便于醫生更準確獲得屈光度數,幫助進行驗光配鏡。
此外,為進一步推動近視防控工作規范化開展,依視路陸遜梯卡還宣布支持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啟動國家衛生行業標準《兒童青少年近視分級分類防治技術指南》項目,該項目也被納入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對此,李玲介紹道,青少年近視情況復雜,不能采用單一標準。因此,分級分類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更精準、更精細地推進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所做的大量工作,深化了“關口前移、早期干預”的近視預防理念,對于真正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上海在推動兒童青少年近視分級分類防治上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數據顯示,上海近年來近視率控制效果良好,呈現下降趨勢,2024年上海市6—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比2023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這已是上海連續第二年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下降1.5個百分點。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