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融媒體中心 2025-10-28 20:14:08
“晚飯過后往‘幸福里’廣場跑,跟著壩壩舞節奏晃一晃,日子美得沒話說!”“民宿床位擴到107個,冬天的康養訂單早就來了!”“家門口就能看病,很方便!”“芒果掛枝就訂走大半,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多!”新山傈僳族鄉村民的家常話里,滿是日子越過越旺的底氣。

這份底氣,源于攀枝花米易縣“一個片區、七種模式”的共富探索。今年9月,依托文旅康養融合發展資源優勢,米易縣南部共同富裕試驗片區“幸福里”項目落成。串聯起坪山村、中山村、新山村,一條農文旅康融合的“幸福動線”成形,為當地從脫貧攻堅邁向共同富裕注入強勁動能。

從40個床位到40余家民宿
“政府搭起共富‘骨架’,我們就甩開膀子干!”坪山村村民李婷婷的“半山小院”民宿,曾只有40個床位,今年升級后擴至107個,“冬季還沒到,房間已訂出一半,鄉親們的民宿也陸續接單,守著小院就能賺錢!”

如今的幸福里,青石板路、小橋流水、花繁果碩,40余家鄉村民宿錯落分布。“住了幾輩子的村落,現在設施越來越全,你看這路修得平平整整,房前屋后鳥語花香,環境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還能賣自家農產品,生活在這兒是真幸福!”村民劉代敏感慨道。

項目依托非遺文化與生態資源,將“單一村落”升級為“文化展示+農事體驗+康養居住”的復合型空間,還聯動金杯半山·米易太陽谷、米易芒果產業園、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米易傈僳梯田,構建“生態筑基、文化賦能、康養引流、農戶共享”鏈條,讓傈僳族群眾穩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邁向共同富裕。

從15萬元到9000萬元 一顆芒果富百姓
十月的中山村,晚熟芒果掛滿枝頭,漫山“金果果”成了村民的致富寶。從前,這里村民靠種烤煙、甘蔗糊口,如今家家戶戶住小樓、院里停轎車,日子有滋有味。

中山村屬南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足,是國內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質最好的芒果種植基地之一。中山村的芒果平均收購價10元/公斤,最貴時達到25.6元/公斤,全村8000余畝晚熟凱特芒果,年產值超9000萬元,年收入超10萬元家庭占比超80%。

“11月才成熟,正好贏在‘時間差’上,我家700多棵芒果樹,去年賣了20萬元,今年訂單來得早,外地客商提前一個月就訂了,現在一半的果子都有了著落,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徐貴云干勁十足。

利用芒果產業優勢,中山村與周邊景區聯動,通過“農戶+集體經濟公司+企業”模式,發展農事采摘、餐飲、民宿等服務業,實現“產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不僅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讓中山村躋身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從“泥濘土路閉塞”到“文旅紅火共富”
“這套傈僳衣裳配銀飾,拍照最出片!”忙著給游客講解的張華美,是新山村的景區講解員,也是農家樂老板。誰能想到,曾經的她是貧困戶,連跟外界交流都犯怵。如今的她,不僅脫了貧,還成了帶動鄉親致富的帶頭人,她的蛻變,正是當地1800余名傈僳族群眾共富路上的縮影。

2017年前,新山村交通閉塞,只有一條泥濘土路通向外界,村民吃土豆玉米,住茅草土坯房。脫貧后,新山村憑借自然資源與傈僳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游客、康養人群多了起來。張華美夫婦率先抓住機遇,從推小推車賣烤洋芋、涼粉起步,后來開起村里第一家農家樂,簸箕宴、土雞銅火鍋成了招牌,生意紅火。

“現在基礎設施好了,村里人都忙著謀發展,種養殖、開農家樂、做民宿、直播帶貨、參加表演隊、出售手工藝品……業態多了,腰包鼓了,干勁更足了。”張華美說。

區域融合、協同發展、產業興旺、富民興村!今年以來,米易聚焦中高山區與河谷平壩地區“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務不均衡”問題,選取地域相連、稟賦相近的攀蓮鎮、撒蓮鎮、丙谷鎮、新山傈僳族鄉4個鄉鎮“組團連片”發展,打造一批農村創富共同體,為奮力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排頭兵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