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0 21:11:36
三大關鍵變量

黑龍江哈爾濱新區GDP增速3.8%,廣東南沙新區GDP為1846億元……進入年報季,國家級新區陸續發布2020年“成績單”,迎來了2021年重大項目投建的“開門紅”。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誕生,國家級新區算得上“三十而立”,加上2017年獲批的最年輕的雄安新區,國家級新區的成員已經達到19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國家級新區已經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成為高端、高新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成為帶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一定意義上也是“國之重器”。
位于西部地區的四川天府新區,獲批于2014年10月,年僅6歲,綜合實力已躋身國家級新區前列。

3月5日召開的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管委會2021年工作會議暨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動員大會上傳出消息,2020年,天府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億元、增長6.7%,居國家級新區第5位。緊接著3月8日,在天府文創城,4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約51億元,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步伐。
“十四五”開局之年,“公園城市首提地”四川天府新區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
縱觀19個國家級新區,按照經濟總量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分別在萬億和五千億以上;第二梯隊為、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等10個新區,經濟總量在1000~4000億元之間;第三梯隊為黑龍江哈爾濱新區、江西贛江新區、陜西西咸新區等7個新區,經濟總量在1000億元以下。
具體來看,第一梯隊現代制造業發展早、體量大,在國家級新區中遙遙領先;第二梯隊經濟發展處于動能轉換階段,是國家級新區的中堅力量;第三梯隊處于起步階段,正在加快發展。
2014年四川天府新區成立,彼時地區生產總值(GDP)1681.8億元。經過6年發展,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億元,跨越兩個千億級臺階,是成立之初的2.12倍。發展至今,天府新區的經濟體量在國家級新區中居第五位,位于全國第二梯隊,中西部第一梯隊。

探究四川天府新區發展走出“加速度”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年輕的國家級新區,充滿著吸引力與活力。
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以天府新區為代表的中西部國家級新區,成為近年來的產業投資熱土,并在吸引利用外資總量、進出口總額增長、社會零售品總額增速、財政收入增速等方面取得了較為優異的表現。
從內部動因來看,城市新區鍛造品質,要素不斷聚集,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水到渠成。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將從60%向65%邁進,城市建設不再是“粗放式”外延擴張,而是“品質化”的內涵提升。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白紙畫圖、平地立城,修煉組群布局、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形態,構建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2020年,其以四川省1/300的面積創造了全省1/14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四川省經濟恢復增長的“領頭羊”,對全省經濟的帶動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四川天府新區的發展,不僅是高速,更是高質的。
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全新范式,更是天府新區探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時代命題。“讓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長”,是天府新區的建設理念。

有著天府之國山川河流的潤澤,天府新區的規劃藍圖從一開始便把原生態地貌控制在80%以上,錨固70.1%生態空間,建設區產業用地比重由27.2%壓縮至20.6%、居住用地比重由25.6%提高至34.1%、藍綠空間比例由65.7%提高到70.1%……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天府新區城市規劃的底層邏輯就已經畫定了公園城市的基本形態。
一邊優化“綠色密度”,一邊提升“經濟密度”。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正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8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萬億元,累計引進高能級項目385個,“四上”企業從183家躍升至315家,第三產業占比從62.3%提升至79.3%……這一連串數字表明,發展高能級產業,天府新區正在挖掘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資源的價值。
筑城興業,四川天府新區不斷向前發展。如何在接下來的人口加速聚集的關鍵期,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說過一句話,人們先選擇生活的城市,再在城市里選擇事業和職業。這和硅谷的發展模式全然不同,硅谷的繁榮,是在一個沒有城市的地方生長出了高科技。城市發展的邏輯已切換到的“下半場”,優質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業,企業創造繁榮。
近年來,天府新區“修煉內功”,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配套方面加足了馬力。包括規劃建設118個“15分鐘生活圈”,新開辦學校59所,布局建設9家優質醫療機構,打造人本視角下的一體化理想街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79平方米……累計854億元投入到民生領域,天府新區的城市配套、醫療和教育資源得以大幅提升。
“十四五”開局,站在新的起點,天府新區正由“大建設”向“大發展、大提升”競進跨越。天府新區謀劃了三個階段性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公園城市;到2050年,成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沒有先例可循,更沒有參照范本。天府新區如何破題?

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表示,公園城市、科技創新、內陸開放門戶是天府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路徑和具象表達,是決定天府新區未來發展走向的三大關鍵變量。
公園城市將帶動天府新區的城市規劃思維、建設方式、管理體系等全方位變革,是新區發展模式的全流程再造。
科技創新則是驅動天府新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抓手。在碧波蕩漾的興隆湖畔,一棟樓前刻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大字,這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而這棟樓正是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
之所以在天府新區“落子”,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我們是四川省校合作的第一家機構,天府新區就像是早期的中關村,有著創新的氛圍和土壤。”
他們的落戶,帶來了更多科研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遷入。引進高層次人才、培育創新企業、與國際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成都科學城已成為天府新區科技創新的重要聚集地。
成都超算中心如期運行,11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順利籌建,這些都將成為支撐天府新區產業創新的關鍵力量。
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則將使天府新區進一步放大綜合效應,在發展格局之變中搶占高地。
在中國城市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看來,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國家級新區也將迎來新的30年。過去的30年,是國家級新區完成重大布局的30年;未來的30年,新區將被賦予釋放潛能、激發動能、實現引領的重要使命。
隨著陸權、空權的地位提升,交通方式變革帶來城市區位的重大變化,內陸腹地轉為開放前沿,天府新區迎來重要的歷史機遇。
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實力增強,高密度的投入與產出循環,高能量的功能服務輻射,這是天府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的使命。
文/李金陽
本組圖片均由四川天府新區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