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0 21:11:26
全國創新體系版圖浮現
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劉艷美
“十四五”開局,科技創新被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正在審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
以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為目標,如何落子?
3月8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部長通道”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在空間上來講,區域創新、地方創新必須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在各地此前陸續披露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國際性、國家級、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各類創新平臺和載體備受追逐,正拼湊出一張日漸清晰的全國創新體系版圖。
不過,面對各地爭先恐后的熱情,科技創新布局應著眼長遠,注重差異化發展。在各類創新平臺和基礎設施之外,環境培育、統籌規劃以及創投、資本市場的壯大,同樣至關重要。
作為指引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此前,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安徽合肥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覆蓋范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合肥等5個主要城市。而在各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杭州、南京、成都、重慶、武漢、青島、沈陽等至少12個城市都提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在區域性創新高地方面,則有鄭州、長春、廈門、昆明、廣西等至少8個省市提出爭創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例如,廣西希望成為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創新中心,昆明則提出要成為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而在處于“金字塔塔尖”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除中央“點名”的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外,合肥和無錫兩個長三角城市,也在地方“十四五”規劃建議顯露雄心:
合肥提出“積極爭創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量子中心”;無錫的目標則是建設太湖灣科技創新帶,“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各地“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的相關目標(不完全統計)整體制圖:城市進化論
與此同時,科技部去年3月提出,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總體布局,我國將形成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分工明確,與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銜接、相互支撐的總體布局。
上述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平臺,同樣成為地方省市“十四五”創新發展的重要目標。
目前,科技部已部署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除上述區域覆蓋的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合肥等城市外,青島、南昌、長沙等至少10個省市也提出要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武漢、西安、重慶、成都等4個城市則提出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廈門和昆明同樣抱負不小。前者表示將推動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來廈建設分中心,后者則提出要引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昆明。
此外,北京、無錫、濟南、四川等至少19個省市都將目標瞄準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深圳、杭州、長沙等至少7個城市則提出要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各地“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的相關目標(不完全統計)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進一步細分來看,不完全統計顯示,面對備受關注的“卡脖子”技術問題,諸多省市提出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領域主要包括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軟件等。

根據各地“十四五”規劃建議整理 制圖:城市進化論
而對于一些科技資源稟賦相對較弱的西部省市,更多選擇圍繞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爭取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例如,西藏提出要推進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推進藏醫藏藥、生態等領域省部、省院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規劃建設科學城成為不少地方瞄準的共同方向。
除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應的核心載體——北京懷柔科學城、上海張江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合肥濱湖科學城外,至少17個城市近期都提出要規劃建設科學(技)城 。

各地“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的相關目標(不完全統計)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比如,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其“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推動東湖科學城建設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重慶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勁松向城叔談到,創新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科學城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城建設往往都依托各類“國字號”經濟發展平臺。
“無論是科學城、科技城還是創新中心,目的都是為了集聚創新要素,提升科技創新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力,而由于國家級經濟發展平臺對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強,他們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彭勁松解釋。
對于各類創新平臺和載體“遍地開花”的趨勢,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主任方興東認為,科技已經變成整個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加之各地發展資源和人才積累越來越多,創新已經不一定要在大的中心城市進行,因此這樣的趨勢某種程度上是“利大于弊”。
不過,包括方興東在內的多位專家都向城叔指出,各地需考慮好長遠布局,將科技創新與地方特色結合在一起,尋求差異化發展。
彭勁松以成渝為例分析:“成都和重慶打造科學城,肯定要根據自身城市產業發展的要求,以及科技發展規律來進行布局,兩個城市既有重合之處、也會有一些差異,需要根據情況來進行調整。”

重慶高新區 圖片來源:重慶發布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各地應該怎樣推動創新發展落地?
“要建設創新的軟件體系、生態體系,培育全民創新精神,這都需要地方政府‘打開腦洞’,推進創新舉措。”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原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直言。
創新工場執行董事任博冰同樣關注創新精神的培育。“建議可以在早期教育和K12層面增加前沿科技的內容,促進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對各領域科技發展的認知,提高對科研能力的早期多樣化培育。”任博冰說。
同時,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還在談到產學研企合作時指出,“在關鍵技術上,要聯合多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統籌來進行攻關。”
除此之外,“資本”一詞被多位專家屢屢提及。

成都金融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一個常常被提到的案例是公認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硅谷——如果沒有發達的資本市場,沒有納斯達克,美國科技領域顯然很難誕生這么多龍頭企業,并由此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顯然,在創新發展戰略驅動下,我國創投和資本市場必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科技創新是無形的,跟銀行抵押債權融資是不兼容的,只能跟風險資本密切結合起來。” 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始合伙人付立春解釋。
他進一步指出,無論科技中心還是科學城建設,地、廠房、辦公區等硬件要素可以由銀行貸款支持推動,但資源協調、政策支持及資本對接等軟性要素其實更加重要,如果忽視了這些要素的支撐和配套,科技中心、科學城很可能會淪為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
不過,對于不少內陸城市而言,在創投和資本市場方面的短板仍然明顯。
在去年于西安舉行的全球創投峰會上,國中創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分享過兩組數據:2015年到2019年,注冊在西安的新募集的創業投資基金總共59支,同期深圳是924支;近五年來,注冊在西安的企業獲得股權融資案例共1088起,涉及391家企業,涉及金額500多億元;同期深圳發生10380起股權融資,涉及企業3090家,涉及金額超過4665億元。
實際上,成都、重慶、西安、武漢、長沙等中西部城市,正愈發重視培育壯大本地創投和資本市場。近期就有成都市政協委員公開表示,建議把成都打造成中西部“創投之都”。
對此,付立春建議:首先,對于資本(主體)的注冊和運用,可以進行更大程度政策優惠和扶持;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帶頭成立和發起母基金,重點扶持本地企業發展,一些社會資本也會由此被吸引過來;再次,投資和營商環境的改善更為重要,政府應提供一種市場化的、清晰透明的服務體系,這樣對企業以及投資而言,能夠形成一種比較一貫的預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