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6 20:23:51
根據知名經濟學家陸銘的觀察:“ 一個正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的趨勢是,‘消費型城市’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正成為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
每經記者|楊棄非 陳星 朱玫潔 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在外部環境復雜、經濟結構調整背景下,近年,消費的“基礎作用”被一再強調。
今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發文,提出利用5年左右時間,培育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此之前,這個新的國家級“城市戰略”,已醞釀數年之久。
從全球范圍來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性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不僅是消費資源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制高點,具有很強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
根據知名經濟學家陸銘的觀察:“ 一個正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的趨勢是,‘消費型城市’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正成為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
紐約、迪拜等城市逆勢崛起的成功經驗,都說明了它們作為消費型城市的實力。而在國內,2018年,我國消費對GDP貢獻率達76.2%,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都明確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其中,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上海、西部消費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成都,無疑都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近期,城叔深入上述四座城市觀察走訪,試圖從個體視角出發,尋找四座消費城市的共性與特性,為如何更好地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思考與參照。

圖片來源:攝圖網
說到紐約購物,如果你還是以“第五大道”開頭,大概率會換來那些在紐約新生的街頭“潮人”一記白眼。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紐約時報》撰稿人Bernadine Morris曾對紐約時裝商業進行過一次盤點。第五大道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隱藏在城市中的街巷。從第五大道東側,麥迪遜大街已經分散了曼哈頓上東區名媛的注意力;而更南邊的SoHo區,大量買手店和新一代服飾店,則成為再定義紐約商業的新空間。
今年9月,隸屬于法國SMCP集團的輕奢品牌Sandro在SoHo區開設全美首個旗艦店。這標注了一個新的時代——此前,第五大道一直是希望證明自身影響力的時裝品牌的不二之選。
SoHo區的故事已被不斷講述。19世紀,鑄鐵建筑率先重塑了這個區域的整體形態,大量工廠成為主角。而后,工廠南遷,空置的Loft被充滿藝術氣息的波西米亞人打造成藝術空間和展覽中心。橫貫SoHo區的百老匯大街陸續被新的劇院占據。區域的藝術特質也成為后來時尚買手紛至沓來的原因。這一現象也被總結為“SoHo效應”。
如今,一種自主更新、不斷換血的模式也在SoHo形成。已成名的品牌可能凋零、小品牌可能有朝一日成長壯大。成功者如Opening Ceremony與Steven Alan,從時尚買手起家,不僅已經變身一個具有標志性的服裝品牌,店面也從SoHo區不斷延伸,深入紐約更多地區。
新業態也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離地鐵站不遠,MOMA設計品店面陳列著大量博物館文創產品;Amazon也參與其中,其線下提貨店正在為圣誕節活動進行籌備工作。
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城市政策研究學家Jenny Schuetz指出,SoHo區成功的城市更新經驗,源于這里率先形成的創意社群。正是由于紐約大量存在的亞文化群體,他們在表達自我的同時成為紐約發展的原動力,并成為紐約商業多點開花、并不斷形成新集群的源頭。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提到迪拜,“沙漠”“土豪”“石油”等關鍵詞往往會最先跳出來。
迪拜身處波斯灣南岸,地處亞、歐、非三大洲交匯點,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交通樞紐。石油的發現和開采,給這個海灣漁村帶來從沙漠和海洋中拔地而起的機會。而石油枯竭的危機感,讓迪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大力推進多元化產業類型經濟政策,用20年時間將迪拜打造成中東金融中心及觀光城市。
如今,旅游消費、金融服務、貿易活動等,逐漸成為迪拜新的支柱型產業。
身處迪拜,兼容并包是感受最為深刻的一點。有數據顯示,在迪拜,外來人口占總人口八成,本地人口則是“少數群體”。
在迪拜最大的商場Dubai Mall,或許更能直觀感受這一面。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商場之一,這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背著奢侈品包袋、著西裝的朋友,也可以看到佩戴黃金珠寶飾品的貴婦,還可以看到躋著拖鞋、穿著T恤走進奢侈品專柜的顧客。
而到了夜晚,Dubai Mall外的音樂噴泉準時開始表演,有人坐在人均消費上千元的高級餐廳觀景臺觀賞這番美景,也有人在噴泉旁的臺階上席地而坐。
在迪拜,這樣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分外深刻,即雖然是不同面孔、來自不同國家,但消費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在迪拜找到消費場景。
包容不僅體現在消費上,也體現在這座城市的日常運轉中。在迪拜的希爾頓酒店,一位來自中國的廚師靜靜守著自己的早餐柜,每天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只要住客想吃,隨時都可以品嘗到出自中國廚師之手的面條、米粉和包子。
這位來自山東的中國廚師,稱自己為“泰山”。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的他,大學畢業后就來到迪拜,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當問到覺得迪拜怎么樣時,泰山說:“雖然偶爾也想家,但迪拜已經是我的第二個家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上海,高端百貨不少,進口超市也隨處可見。不過,位于上海國際會展中心旁的這個商場,仍然顯得非常特別。
往里走,品牌專賣店很少見,映入眼簾地是北歐館、日本館、哥倫比亞館、挪威館、法國館……數十個以國家地區命名的商店,層層排開。
這里是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于去年首屆進博會結束展覽時開張。作為進博會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可謂“365天永不落幕的進博會”。到2019上半年,這里共有來自45個國家的22000種商品,智利葡萄酒、捷克玻璃飾品、日本小家電……可謂“一站式”買遍全球。
與多家店員攀談時,他們告訴我,這里其實主要對采購商做To B服務,順便對市民開展零售。
漫步在貿易港,有的場館內已設立微型辦公區,產品看樣、品嘗試吃、談判簽單,幾乎“一氣呵成”。實際上,貿易港的重點,正是幫助海外企業縮短和打通進口供應鏈,讓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得來、走得通、銷得好”。
當下,已有客商將這里作為全球新品同步首發地。比如,今年4月12日開張的日本館,同步上架射頻美顏儀、便攜式負離子空氣凈化器等剛剛在日本發布的新品。此前,日本館方面透露,預計年內將推動近500個新品在上海實現國內首發,其中近300個商品有望實現與本國同步發售。“如果消費者反饋較好,我們也會盡快將其轉為一般貿易銷售。”
在貿易港,上海創新運用綜保區保稅倉功能延伸,讓進口商品實現直銷——市民可以根據完稅價購買并當場提離,再由貿易港統一在規定時間內向海關部門集中繳納應征進口稅費。由此,“展品”真正變“商品”,消費國際新品更加便捷,新的品牌和消費場景也應運而生。
這也意味著,熱愛時髦和嘗鮮的上海市民,將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時差”接觸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國際企業也多了一個極佳的市場熱度“測試點”。這些,都將成為上海建設國際性消費中心的又一特殊競爭力。
觀察成都的消費,太古里是一扇窗。
從早10點到晚10點,從深秋到炎夏,從不見人少。這也難怪到訪的外地友人會忍不住問:“成都人民平時都不上班的嗎?”

圖片來源:張建 攝
開業4年有余,太古里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鮮度。一位長期跟蹤商業市場的研究者評價,“每周逛兩次,次次都有新感覺”。一位潮牌代理商感慨,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注重乙方(品牌)的匹配度,“他們做的是‘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
除了接踵而至的大牌首店、旗艦店外,各種快閃店、IP店、網紅店也讓它更加飽滿鮮活。不再是傳統的“買賣”,走進太古里,優哉游哉地逛一逛,體驗一番,即使什么也不買,也是舒服的。更何況,只要你來了,很難不消費。
如果早十年,作為西部消費中心的成都,卻幾乎沒有高端購物中心。春熙路-鹽市口商圈只有老牌百貨,放到全國來看,更談不上競爭力。
眼看出境日益方便,代購蓬勃興起,成都一度陷入“困境”——想買的買不到、能買到的看不上,消費外流情況不容樂觀。而太古里和隔街相望的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合力改變了這種局面,不僅留得住人,更引得來客。
好的商業項目,不僅能夠重構消費市場,更能重塑城市競爭力。
曾有零售領域的專家坦言,盡管成都很早就喊出“國際化”目標,但引起全國關注的案例其實并不多,特別是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必然需要融入世界,讓世界關注。
而就在不久前,英國《Monocle》雜志在成都舉辦亞洲首場高級別會議。作為全球生活方式引領者,《Monocle》評價,太古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平衡,是一個“足以讓任何一個國際化都市眼紅”的成功案例。
甚至有人評價,太古里成為繼“大熊貓”“火鍋”之后,又一張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其背后,折射出成都的消費活力以及城市競爭力。
消費終究是一種人類行為,人是復雜的,需求是多樣的,不是太古里獨占了成都人的愛,而是因為懂得,才會被選擇。好的城市,亦是如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