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4 00:28:31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實習記者|滑昂 每經編輯|陳俊杰

▲2018中國醫藥資本論壇現場 每日經濟新聞
在“新醫改”的第十個年頭,醫療改革早已進入快車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正逐漸得到解決,我國的醫藥創新也從“仿制為主”轉變為“創新為重”。但是,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與歷史遺留問題讓中國醫藥創新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醫藥投資方面,行業整合趨勢日益明顯,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并購市場開始趨于冷靜。
在此背景下,2018年12月3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中國醫藥資本論壇”在廣州舉行。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田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吉林大學教授朱迅,歌斐資產醫療直投基金合伙人王培俊,深圳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存等醫藥行業專家、上市公司高管出席論壇,共話醫療改革與醫藥創新以及行業投資趨勢。
醫療改革:穩步推進
田鷗多年來持續關注我國醫療衛生行業建設,并在醫院標準化管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她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醫藥行業緊跟國際醫藥行業的新步伐。在藥品監管方面,影響最深遠的藥政改革快速鋪開;在醫保支付方面,全新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群,特別是醫保談判等一系列措施初顯威嚴。“兩票制”、反商業賄賂帶來的流動渠道和稅費影響深遠,同時民間力量深刻影響著產業的趨勢。
朱恒鵬也認為,近年來,隨著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大力推進,我國的醫改取得了極大成果。但他也同時表示,目前我國醫療服務體制的改革較醫藥和醫保領域的改革已出現落后。醫改下一步需推動公立醫療機構去行政化,在推動醫師多點執業方面應有更多突破。
對于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朱恒鵬認為,機遇在于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未來的互聯網、AI、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會帶來很多的機會。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此后國家又連發多個互聯網醫療領域相關文件,進一步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發揮遠程醫療服務積極作用,提高醫療服務效率,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田鷗表示,當前互聯網技術和資本對產業發展的參與強度前所未有,伴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全民健康消費持續釋放,巨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和全面醫保市場為醫藥產業提供了巨大的資本市場。醫藥產業事關企業和行業發展,是參與支撐推動和落實健康中國促進全民健康,不可替代的主體力量。
醫藥創新:希望與挑戰并存
從“仿制為主”到“創新為重”,近年來,我國醫藥創新經歷了從“寒冬入春”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既有恒瑞醫藥、貝達藥業這樣具備強大研發實力的成熟上市藥企持續發力,也有歌禮制藥、信達生物這樣的創新藥后起之秀正不斷加碼藥品研發。
田鷗在致辭時表示,我國醫藥產業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企業,迎來了中國醫藥行業又一個創新春天,并且,我國已經從醫藥大國走向醫藥強國,實現了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是必由之路,這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的根本遵循。
實際上,雖然醫藥創新得到了資本與政策的青睞,但我國醫藥研發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我國醫藥行業正在經歷的監管政策調整,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目前我國的監管政策正在向國際通用規則靠近,這將徹底改變我國制藥行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變化之一就是制藥公司及藥品品種的格局將發生重塑,從銷售主導走向產品主導,‘產品為王’的時代正在到來。”朱迅表示。
石藥集團助理總裁張赫明表示:“我國現在的藥品研發扎堆現象比較嚴重,我相信未來產品的管控能力對實體、對藥廠來講非常重要。”
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于建林也認為,“藥企進入淘汰周期不可避免,中國市場未來仍有很大機會,藥企應該向創新靠攏。”
那么,我國醫藥企業如何進行創新研發?朱迅認為,中國藥企新藥研發有兩大路徑:第一,“讓別人去鋪路”,即讓有錢、有資源的企業去做新靶點的首創藥,并密切關注臨床進展和不良副作用;第二,“短、平、快地發展自主創新”,以現有藥物的缺點作為介入點,對癥下藥解決缺點,以類似藥和優良藥起步,瞄準最佳藥。
在張赫明看來,“藥企也可以根據疾病譜的變化調整研究方向,在創新的同時關注國際化工作,比如去美國做仿制藥。”
醫藥投資:投資將迎“冷靜期”
在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聯合Wind發布了《醫藥強國展望——2018中國醫藥產業投資白皮書》(以下簡稱投資白皮書)。投資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10月,醫療保健行業以494筆PE/VC融資案例量位列全行業第三名,其中生物制藥領域案例數達240筆,占比近50%;融資規模方面,醫療保健行業融資達608.79億元。
對于醫藥投資行業的現狀,華潤醫藥產業投資基金CEO唐燕發表示,目前投資行業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大量標的估值過高,形成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隨著投資機構的資金陸續投出,后續標的的估值將會越來越理性。
于建林認為,眼下,醫藥企業與投資機構面臨的并非是簡單的變革,而是“重構”。同時,“重構”還極有可能演變為行業將面對的常態。如何適應常態發展產業與投資,是企業與投資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看來,醫藥行業是“獨立景氣”的行業。“中國的很多周期性行業,或者說制造業還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而我們觀察到醫藥醫療行業對經濟環境不敏感,能夠出現長期的復利增長,特別是那些研發能力領先、產品質量優秀的公司,呈現出越做越大的趨勢。”
“我們秉持價值投資的理念,這是長期的觀點,并且堅持獨立思考。”王培俊表示,“我們的理念都是圍繞發現價值、提升價值、實現價值這三個環節展開。第一點決定投資成敗是發現價值這個環節;第二點是提升價值,這一塊嫁接的是作為投資人的戰略視野,嫁接商業資源;三是提升公司內在的智力結構。”
對于醫藥行業的投資邏輯,林存表示:“我們堅持重醫輕藥的策略,因為創新藥畢竟還在路上,投資風險大、資金消耗也大,所以我們更加主張做創新藥的‘賣水者’。在創新藥領域的投資,我們主張先對藥進行觀察和跟蹤,要投先投為創新藥‘賣水’的CRO(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領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