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3 22:36:48
這筆“分手費”究竟有多少人會笑納,還有待時間檢驗。而且,即使離開最繁華的地區,是否能走到首都圈以外?畢竟,人口不是規劃中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自主的個體。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實習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央視截圖
“你想拿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4萬元),然后離開東京嗎?”
近日,NHK新聞顯示,為糾正東京人口極端集中現象,政府出臺政策,鼓勵人們從東京23區移居。而這些移居到其他地方就業的人,可最高獲得300萬日元,約合18.4萬元人民幣補助。該政策決定從明年開始實施。
新聞一出,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畢竟,在各地都在想拿“真金白銀”請人來的當下,花錢請人走的城市并不多。這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1
首先,需要明確三個概念,東京23區、東京都和東京首都圈(又可稱為東京圈、首都圈)。
東京都,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東京這個城市。
東京23區是東京都其最繁華的地區,面積623平方千米,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說的“市區”。
而東京首都圈由東京都+周邊7縣組成,包括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群馬縣、櫪木縣、茨城縣和山梨縣。這類似于,最近上海拉來周邊7個地市“建群”,建設上海都市圈的概念。
此次日本政策鼓勵市民搬離的地域,是東京,核心區域——東京23區。除去給移居的居民提供補助外,日本政府還希望補貼跳槽到地方中小企業的人員,每位 30 萬日元(約人民幣 1.8 萬元),目的是彌補地區中小企業人手不足。
官方表示,這項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支持擔心移居費用而猶豫不定的年輕人順利移居,以此抑制人口集中于東京。
對此,據日本媒體報道,確有日本民眾認為費用是移居的阻礙之一。
“搬家費、入住新房子的費用、為了跳槽到當地進行面談的費用……單身的話可以勉強承擔,如果是整個家庭,會花費更多費用。”
“如果能得到這么多補助金的話……”具體的研究移居路線的人可能會增加吧。
但也有人認為,鼓勵人們從東京到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是讓那些地方更適合居住,而并非補貼搬家費用。
“在東京其實也有人口稀少的地方。那些小鎮和村莊的人口在持續減少,在那里還能買到300~400萬日元的二手房。雖然住宅便宜,但在市中心上班很困難。因為沒有工作的地方年輕人就會離開,這又促使著當地高齡化。這些問題很難用300萬日元解決吧。而這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東京之所以讓人離不開,也是因為日本許多企業總部、就業機會、教育資源、重要政府機構等都集中于此,尤其是作為核心的東京23區。
《機遇與謀劃:東京名城崛起》一書指出,東京之所以“聚人”,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產業結構,這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東京主導產業——出版印刷、影音制作以及精密儀器制造業等,多為創意產業,偏好有專長和創新意識的人群。
二是高校眾多,聚集大量以就學人才為主的流人人口。盡管政府也實施了學校、研究機構分散政策,但東京髙等學校的擁有率是最髙的。
三是東京在金融保險業、餐飲娛樂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等服務業上,表現也很強勢。而這些產業對于人才吸納力很強。據統計,這些產業流入人口占凈流入總人口的60%。

圖片來源:央視截圖
2
事實上,這已不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出手解決東京生產要素過度集聚的問題。
從1955年開始,日本先后制定五次首都圈建設規劃,每次規劃以十年為維度,在全國國土綜合開發計劃大框架下進行。換句話說,就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進行。
這五次規劃,都不同層面地提到疏解東京(尤其是東京核心區域)部分功能的措施。
1955年頒布的《第一次首都圈建設規劃》,提出限制東京無限擴張的構想,以解決產業和人口向東京過度聚集。其中一項具體措施是,以10~15公里區域為城市建成區,將外圍8~10公里地區規劃為綠帶,以限制城市擴張。在綠帶之外,再建新的工業城市。
不過,彼時正是東京經濟高速增長期,20世紀50~70年代,在距離東京中心城區30公里附近的區域內,開發建設面積超過1000公頃的新城有8個之多。自然地,隨著人口聚集帶來土地收益增長,這個計劃遭到土地所有者強烈反對,從而泡湯。
1965年出臺的《第二次首都圈建設規劃》,提出以東京南三縣和北四縣作為首都圈外圍,這可以簡單理解為,東京拉了七位“小伙伴”入群,以疏散東京部分功能。
接著,1976年,《第三次首都圈建設規劃》又提出“均衡發展”。到現在,東京首都圈仍是“1+7”格局。
經過三次規劃實施,人口已經從東京中心區域向郊區蔓延,東京周邊50公里內的區域都被帶動發展起來。
從人口集聚程度可以看出——資料顯示,1965~1975十年間,首都圈人口增長髙峰是東京周邊30~40公里;1975~1985年,首都圈人口增長擴展到東京周邊40~50公里區域。
其后,1986年《第四次首都圈建設規劃》、1999年《第五次首都圈建設規劃》,主要將東京首都圈一極集中的格局改變為多圈多核型大都市圈,并進一步建立城市之間功能分散與合作交流并行的“分散型網絡構造”。簡單來說,就是這二十年間,日本將首都圈從單核中心向多核中心推進,從圈層結構向網絡結構演變。
回顧60多年,我們既可以將它看作東京中心區域功能不斷疏解至整個首都圈的歷程,又可以將它看作整個首都圈以東京中心區為原點,不斷擴散、分衍、繁榮的過程。它以更優的城市布局,不斷聚集外部人口、外部產業。
早在2010年,東京首都圈經濟生產總值就占到日本全國三分之一,人口達到全國人口的27.8%,約3561萬人。
但硬幣總有兩面。當巨型城市群東京圈越長越大,其他地方難免日漸“凋零”。為此,日本提出了“地方復興”計劃。
這次日本政府再次加碼疏解東京23區人口,也是希望大家可以“走出去”,有了人,“復興”才有望。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筆“分手費”究竟有多少人會笑納,還有待時間檢驗。而且,即使離開最繁華的地區,是否能走到首都圈以外?畢竟,人口不是規劃中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自主的個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