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9 23:44:33
每經記者|劉海軍 實習記者 李一瑋 每經編輯|謝 欣
7月27日下午,證監會公布了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至此,券商期盼良久的分類評級塵埃落定。
在2018年的券商分類結果中,98家證券公司被評至4個大類9個級別。值得注意的是,AAA級別之位仍空缺。相比去年,級別上升和下降的都分別有24家,持平的有47家,東亞前海和匯豐前海都是在去年年底開業,此次評級結果均為B級,去年為CCC級別的中投證券在今年的分類評級中未出現。
中原證券連降6級,由A到C;華信證券連降5級,由BB到D。《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原證券2017年1月上市,現在已3次被罰,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其次是華信證券,下調5個級別,由BB調至D,也是今年唯一的一個“D”。
證監會7月27日公布了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評級結果,AAA“頂級”券商寶座仍是空缺,有40家券商獲評A級,其中AA級12家,A級28家。
和2017年相比,級別上升的有24家,上升級別最大的是連升6級的方正證券,由C至A。《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方正證券是在2016年的評級中由A降至C的,此次升級可謂重回A級行列。西南證券今年也連升5級,由C級升至BBB級。此外,升級在3級以上的還有信達證券、華金證券和山西證券。
與升級相反,今年的評級結果中,有24家券商相比2017年出現了降級的情況。降級最大的是中原證券,連降6級,由A降至C。華信證券連降5級,由BB降至D級,這也是評級史上首次出現D級券商。曾經股價和業績遭受“雙擊”的太平洋證券降2級,由A降為BB級。此外,降級在2級及以上的還有世紀證券、中山證券、華林證券、華融證券和九州證券。
今年有12家券商被評為AA級,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平安證券、東方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和中信建投。
與大多數券商起起伏伏的級別變動不同,有9家券商自2010年以來的評級一直維持在A級及以上的級別,分別是安信證券、東方證券、北京高華、國泰君安、銀河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中銀國際。
每年降級最大的券商都頗受關注,今年是中原證券,連降6級由A至C。這或許與中原證券在合規管理和內部控制上存在的問題有關。
2017年5月,河南證監局發布了對中原證券實施責令改正等措施的決定,因中原證券鶴壁分公司未經公司總部批準,擅自代銷金融產品;中原證券鶴壁分公司負責人周震及員工匯集不合格投資者資金,以周震和員工個人名義購買私募基金產品。
2018年2月,河南證監局發布了對中原證券實施責令改正等監督管理措施的決定。經河南證監局調查發現,中原證券合規管理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合規管理意識薄弱,合規人員配置不足;內控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公司重業務收入,輕風險控制,考核激勵機制失衡。上述問題反映出中原證券在合規管理和內部控制上存在漏洞,趙麗峰、謝雪竹作為公司時任分管投資銀行業務、合規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未能勤勉盡責,對此負有直接責任。
2017年11月30日,中原證券收到了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其中提及中原證券在擔任天津豐利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收購徐州杰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權事項的財務顧問過程中涉嫌未勤勉盡責。而就在2018年7月22日,中原證券發布了關于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任職財務顧問未勤勉盡責,證監會擬對中原證券罰沒40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屢受監管之外,中原證券的業績表現自2017年上市以來也不及預期。在2016年、2017年,中原證券營業收入分別為20.09億元和21.48億元,2016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49.38%,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91%。凈利潤分別為7.19億元和4.42億元,同比下滑48.87%、38.5%。
中原證券在7月10日公告的6月財務數據簡報顯示,2018年6月凈利潤為虧損4155.07萬元,同比下滑171.2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