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5 01:56:53
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這座“中國男裝名城”,在“雄安新區”這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面前,有很多憧憬,也有一些焦慮與不安。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程成 每經記者 杜冉樂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每經實習記者 程成 每經記者 杜冉樂 每經編輯 宋思艱
4月1日晚,新華社公布了黨中央、國務院日前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一時間,歸屬于雄安新區的雄縣、安新縣和容城縣引發關注。
三縣中人口規模最小的容城縣,該縣服裝產業經過近40年的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男裝名城”,在華北,乃至全國的服裝行業,都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容城縣采訪時發現,該縣服裝產業雖然從昔日的“小作坊”發展到今天的“大產業”。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這座“中國男裝名城”,在“雄安新區”這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面前,有很多憧憬,也有一些焦慮與不安。
制衣企業月工資逾5000元
日前,記者乘車探訪容城縣,車從榮烏高速容城出口駛出,拐至該縣主干道奧威大道,一路向西。
東邊的津海服裝和西邊的澳森制衣格外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兩家企業極佳的地理位置,更是兩家企業在當地人中的影響力。
“要說我們縣的經濟靠啥啊,那肯定是服裝產業了,在全國那都是叫得響當當。”行走在容城縣街頭,當地百姓對自家的服裝產業頗為自豪。
與當地百姓對自家服裝產業的自豪想對應的,是對那些在津海和奧森兩家服裝企業上班的工人的羨慕。
“津海服裝和澳森制衣是我們這最大的兩家制衣企業。”容城縣市民王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里面工作待遇都不低,一個月能拿到五、六千元呢。”
五、六千元的月工資在容城確實并不低。2017年縣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6年容城縣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3萬元和1.5萬元。
4月3日晚,記者在該縣奧威大道沿街的數家服裝加工門店隨機走訪時也發現,工人每月的工資也大多在4000元~6000元之間。在容城縣部分鄉鎮,村民們在自家加工服裝的現象也并不少見。
此外,容城縣政府對服裝產業的重視和扶持,也是該縣服裝產業不斷壯大的重要推手。服裝產業已成為容城縣的傳統產業、富民產業、支柱產業。
被央企“收編”or向西部轉移?
河北津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津海服裝)總經理薛新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容城縣的服裝企業前幾年確實錯過了轉型的大好時機,沒有形成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品牌,產品附加值低,也很難跟海瀾之家相提并論。”據薛新建介紹,目前,外貿出口占津海制衣60%的業務比重,主要為Zara和HM貼牌代工,“沒有了品牌優勢,只能靠成本優勢進行競爭了。”
而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產業,勞動力成本就是最大的成本。“這幾年,工人工資每年呈10%~20%的漲幅,現在我們有600多名工人,工資在五、六千每月。房價漲、物價漲,工人工資也得跟著漲,不然根本招不到工人。”薛新建說,“工人的流失,是我們最大的風險。”
對于新成立的雄安新區,薛新建有憧憬也有擔憂,最大的擔憂,就是最近蜂擁而至的炒房團。
“網上的新聞說,炒房團來后,容城的房價一夜之間從三、四千漲到兩、三萬,這在無形之中又會給企業成本帶來威脅。”薛新建說,“房價的漲幅已遠遠超過員工收入的漲幅了。”
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未來雄安新區產業規劃調整的不確定性,讓薛新建萌生了向西部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的想法。
“把生產環節遷到人力成本更低的西部區域,把研發、銷售、管理等環節還留在容城,也許是個比較合理的想法。”薛新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薛新建還憧憬,哪一天能傍上遷到雄安新區的央企的“大腿”。
“津海制衣是土生土長的容城企業,有優勢、有資源,如果哪家央企看上了我們,也可以把我們‘收編’了”。薛新建告訴記者。
也許這僅僅是薛新建的一句玩笑,但透出的卻是錯失一次次機遇后,容城本地服裝企業的無奈。
目前,雄安新區產業規劃具體方案并未出臺,但愿容城縣的服裝產業能在“雄安新區”這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面前把握新機遇,涅槃重生。
截至2016年底,容城縣有服裝加工企業2000余家,規模以上服裝加工企業920余家,用工規模在千人以上的又40余家。服裝產業完成產值256億元,產品涵蓋西服、襯衣、休閑、棉服、內衣、褲裝等6大系列,年產各類服裝4.5億件(套),擁有國家精品1個、國家免檢產品1個、25個省級著名商標,位居河北省前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