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2015年行業并購金額近600億 環保投資“十三五”將迎高峰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6 00:50:13

“十(shi)三五”期間的環保投(tou)入將大大超過“十(shi)二五”,有專家曾估計,需要投(tou)入十(shi)幾萬億甚(shen)至20萬億元(yuan)才能基本解(jie)決(jue)“十(shi)三五”的環保任(ren)務。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中字頭企業進軍環保轉型“押寶”跨界并購

◎每經記者 李彪

環保市場競爭越(yue)發激烈,大量(liang)外來企業的進入(ru),加速環保市場格(ge)局調(diao)整(zheng)。

日前,ST宜紙發(fa)布公(gong)告,擬(ni)以16.27元/股非(fei)公(gong)開發(fa)行(xing)5531.65萬股,作價9億元收(shou)購寰慧(hui)科100%股權。通過此次交易,初步形成大環保(bao)產業布局(ju),實現業務的戰略轉型(xing)。

實際上,在剛(gang)剛(gang)過去的2015年,環(huan)(huan)保(bao)領域(yu)的跨界(jie)并購火爆,其中,表現最能(neng)引起關(guan)注的當屬(shu)“國家隊”。記者粗略(lve)統計,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shi)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布局環(huan)(huan)保(bao)市場。

在(zai)一(yi)(yi)些環保(bao)(bao)領域的(de)(de)專家看來,這些資本雄厚(hou)的(de)(de)大型(xing)國企(qi)的(de)(de)進入,可以給環保(bao)(bao)市(shi)場注(zhu)入大批(pi)資金,進一(yi)(yi)步促進環保(bao)(bao)產業發展(zhan),同(tong)時(shi),也會加快環保(bao)(bao)市(shi)場的(de)(de)整合(he)速度(du),一(yi)(yi)些小型(xing)環保(bao)(bao)企(qi)業將受沖擊(ji)。

實際上,從國有企業自身而言,擴張并(bing)(bing)購(gou)同樣存在著一(yi)定風險。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tao)在接受(shou)《每日經濟新聞(wen)》記者采訪時說:“從跨界并(bing)(bing)購(gou)的價格飆升來(lai)看(kan),應該(gai)說在目前(qian)股市和財會(hui)系統模式決定下(xia),3~5年之內不會(hui)出問題。”

國企轉型緊盯環保業

2015年1月,葛(ge)洲壩集團率(lv)先吹響了當年國企進(jin)軍環保市(shi)場的(de)“號角”,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de)股(gu)權(quan)。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wen)》記者,凱(kai)(kai)丹水務的(de)(de)資產賣(mai)(mai)了好多年(nian)都沒有(you)賣(mai)(mai)出(chu)去(qu),有(you)其(qi)他企(qi)業與(yu)其(qi)談判多年(nian)都沒有(you)談攏,葛洲壩(ba)集團能實現收購肯定是它出(chu)的(de)(de)價格高,能滿(man)足凱(kai)(kai)丹水務的(de)(de)要求(qiu),類似的(de)(de)案例在環保領域并不少,國企(qi)面臨較(jiao)大的(de)(de)轉型(xing)壓力。

同(tong)時,2015年8月,中(zhong)(zhong)(zhong)國石(shi)化首家節能(neng)環保(bao)(bao)工(gong)程公司(si)(si)在湖北成(cheng)立,這是中(zhong)(zhong)(zhong)石(shi)化唯一的節能(neng)環保(bao)(bao)工(gong)程公司(si)(si)、節能(neng)環保(bao)(bao)政策研究(jiu)及(ji)技(ji)術支(zhi)持中(zhong)(zhong)(zhong)心(xin)。就在當月,中(zhong)(zhong)(zhong)國中(zhong)(zhong)(zhong)車(che)與江蘇常(chang)熟、中(zhong)(zhong)(zhong)國科(ke)學院生(sheng)態(tai)環境(jing)研究(jiu)中(zhong)(zhong)(zhong)心(xin)簽訂戰略合作協議(yi),三方將共同(tong)探索分散(san)污水治理(li)模(mo)式(shi)。其中(zhong)(zhong)(zhong),中(zhong)(zhong)(zhong)國中(zhong)(zhong)(zhong)車(che)公司(si)(si)投(tou)資10億元在常(chang)熟建立農村(cun)分散(san)式(shi)污水處理(li)設施生(sheng)產及(ji)研發基地。

此(ci)外,中冶(ye)集團、徐工集團、中國(guo)鐵建、中國(guo)建投等一大批國(guo)企也(ye)在環保市場上積極謀求發展。

記者(zhe)在(zai)采訪中了解(jie)到,經濟下(xia)行壓力(li)之下(xia),一些傳統產業面臨(lin)產能過剩壓力(li),資本關注發展潛力(li)巨大的(de)環保市場成(cheng)(cheng)為必然,面臨(lin)轉型中的(de)大型國(guo)企(qi)必然會借(jie)助資本優勢,搶占尚處于成(cheng)(cheng)長期的(de)環保市場。

行業競爭和整合加劇

全國工商(shang)聯環(huan)境商(shang)會(hui)秘書(shu)長駱建華(hua)認為,大(da)(da)企業的跨界并購,對(dui)于環(huan)保(bao)(bao)領域來說是(shi)好事,當前環(huan)保(bao)(bao)治理的缺口(kou)很(hen)大(da)(da),水十(shi)條、氣十(shi)條落實中(zhong)每年的投資(zi)(zi)(zi)規模大(da)(da)概是(shi)2萬億元(yuan),財政能(neng)夠啟(qi)動的大(da)(da)概是(shi)10%~15%,85%~90%要靠(kao)社會(hui)資(zi)(zi)(zi)本進入,僅僅只是(shi)靠(kao)環(huan)保(bao)(bao)企業的投資(zi)(zi)(zi)遠(yuan)遠(yuan)不夠。

值得一提的(de)是,隨(sui)著這些“大塊頭”的(de)進入,對于環保領域原(yuan)本存在的(de)幾(ji)萬家(jia)小型環保企業而言,戰(zhan)略調整或許形勢急迫(po)。

博天環境董事長(chang)趙笠鈞向《每日經濟(ji)新聞(wen)》記者介紹(shao),站在(zai)整個(ge)行(xing)業(ye)(ye)更長(chang)遠來看,這些大(da)企業(ye)(ye)進來后,將(jiang)加劇整個(ge)行(xing)業(ye)(ye)競(jing)爭和整合,加速企業(ye)(ye)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小的企業(ye)(ye)本身如果沒有差異(yi)化(hua)的競(jing)爭優(you)勢,不是在(zai)某(mou)個(ge)核(he)心的方面有競(jing)爭力的,只是同(tong)質化(hua)的競(jing)爭,小企業(ye)(ye)的滅(mie)失就會加快(kuai)。

然而,這(zhe)些(xie)國有(you)大企業(ye)跨界(jie)進入(ru)環(huan)保市場,他(ta)們憑借的只是雄厚的資金嗎?他(ta)們并購(gou)的風險是不是同(tong)樣存在?

薛濤稱,可以從兩(liang)個方面來(lai)(lai)分(fen)析跨界并購(gou)的(de)風險性(xing),其(qi)一是(shi)(shi)(shi)資金來(lai)(lai)源(yuan)是(shi)(shi)(shi)否(fou)充裕,通過并購(gou)擴張(zhang)不停地拿(na)項(xiang)目(mu),在(zai)擴張(zhang)中(zhong)間實現現金流(liu)平衡,再等(deng)著未來(lai)(lai)調價(jia),改善(shan)項(xiang)目(mu)的(de)利潤表,這是(shi)(shi)(shi)現在(zai)投資運營公司普遍的(de)心理狀態;其(qi)二(er)是(shi)(shi)(shi)運營管理能力,此(ci)前(qian)是(shi)(shi)(shi)否(fou)以政(zheng)府為主要客戶,善(shan)于在(zai)PPP模式下做好回款(kuan)。

環保領(ling)域的跨(kua)界并購(gou)的企業只要具備上(shang)述兩個能(neng)力,總(zong)體上(shang)來說(shuo)風(feng)險會比(bi)較(jiao)低,薛(xue)濤認(ren)為(wei),從目(mu)前跨(kua)界并購(gou)的價格飆(biao)升(sheng)來看,在(zai)目(mu)前股市(shi)和財會系統模式決(jue)定下,應該是3~5年之內不會出(chu)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報(bao)社授權,嚴(yan)禁(jin)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如您(nin)不希望作(zuo)(zuo)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an)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zuo)(zuo)品。

◎每經記者李彪 2015年是新環保法實施元年,環保領域為此迎來新一輪并購潮,諸如葛洲壩集團、中國中鐵等大型國企紛紛跨界布局環保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環保并購案例上百起,涉及金額逼近600億元。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環保領域又將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2015年或許能窺見今年環保領域發力的方向、改變的軌跡…… “在整個經濟形勢不太好的情況下,環保反而會更加受到資本青睞。”一位環保領域的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近日,盛運環保發布公告,公司與德陽長盛基金擬設立長盛環保產業基金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開拓市場。德陽長盛基金公司按照7:3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2000萬元。同時,據介紹,基金成立的目的就是為公司未來發展儲備更多并購標的。 并購儼然成為2015年環保市場最熱的詞匯之一。部分有實力的環保領域企業在加強市場布局,積極推進并購,一些環保企業則與基金機構聯合成立并購基金,為下一步的并購爭奪“摩拳擦掌”。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在固廢、水務等領域的并購案例超過百起,加上一些正在洽談的項目,共涉及金額近600億元。 固廢污水領域成并購熱門 2015年是史上最嚴環保法實施年,在標準、督查、處罰、問責等一系列高壓政策之下,企業的環境治理已經逐步從被動變為主動,環保市場潛力在不斷釋放。 同時,有業內專家預測,僅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的污染防治,未來的投資需求就在8萬億~10萬億元。 政策倒逼、市場預期疊加影響,2015年,環保領域迎來了一輪企業并購擴張潮,其中表現最為搶眼的自然是上市企業。 2015年4月11日,桑德環境發表公告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啟迪科技服務集團為主的四家公司,作為戰略投資人,受讓了桑德集團持有的桑德環境29.8%的股份,桑德環境的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清華控股;桑德集團仍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有桑德環境15%的股份。 此宗交易涉及金額約70億元,再次刷新內地環境市場的交易案金額紀錄。 另一個在環保并購市場上較能引起關注的是東江環保,2015年共發生了6起并購案例。2015年2月以14700萬元收購深圳市恒建通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持有東莞市虎門綠源水務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隨后在3月、5月、6月、9月、11月分別并購固廢領域的相關企業,進一步鞏固其在固廢領域的市場地位。 此外,包括首創股份、碧水源、國禎環保等也動作頻頻,積極推進相關產業并購。總體來看,2015年,受政策引導和環境污染狀況等多重因素影響,環保領域的并購主要集中在固廢、污水領域。 對此,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保的范圍非常廣,當前主要是固廢、污水處理領域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未來在生態修復領域的發展潛力也非常大。 環保領域并購潮還將持續 2016年1月20日,南方泵業發布公告,近日公司與北京中核全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關于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同中核全聯投資共同發起成立環保科技并購基金框架性協議》,達成了共同出資設立環保科技產業并購基金的初步意向,初期基金規模不超過10億元,后續根據項目情況逐步擴大規模。 實際上,2015年以來,萬邦達、高能環境、興源環境等多家環保上市公司曾發布公告設立產業并購基金,基金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上。很明顯,這些環保并購基金的設立,預示著未來一段時期內,環保領域的并購潮還將持續,環保投資也將迎來新高,投資機構越來越關注環保市場投資是不爭的事實。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都不景氣,已經進入峰值點,開始往下走,投資熱點不是太多,中國污染很重,環保這一塊應該是投資熱點。” 不得不提的是,“十三五”期間的環保投入將大大超過“十二五”,有專家曾估計,需要投入十幾萬億甚至20萬億元才能基本解決“十三五”的環保任務。 駱建華介紹,根據日本的經驗,當經濟從高速增長拐到中高速增長的時候,恰恰是環保投資的高峰期,日本大概是1973年經濟增速降下來了,它的環保投資高峰期是1974年、1975年、1976年連續三年,這個現象是很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有一個規律性? “因為高速增長的時候顧不上治理,帶來很多環保欠賬,當經濟增長降速后,可能大家都意識到要治理環境了。現在看中國,應該是進入了環保投資上升的一個期間。”駱建華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友誼: 并購是大勢所趨“十三五”大批小型環保企業恐淘汰 ◎每經記者李彪 在資本的強力推動之下,2015年,環保領域迎來了新一輪并購潮,除了大型環保企業的并購擴張外,一些原本不屬于“環保圈”的“野蠻人”,也開始斥巨資殺進環保市場。 這種并購潮到底是資本市場的“意愿”,還是環保產業發展階段的必然,其帶來的結果自然是強者愈強,但是,也間接造成了一些低價的“白刃戰”。在大資本的橫沖直撞下,那些數量龐大的小型環保企業又如何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土壤呢? “十三五”環保領域的相關改革政策將全面鋪開,環保市場潛力將會得到極大釋放,未來五年的環保市場格局也許更加撲朔迷離,等待著的是機遇或是挑戰? 為尋求答案,《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友誼。 談環保并購 “零敲碎打”時代漸成過去 NBD:2015年,萬邦達與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設立了20億元的并購基金,萬邦達設立并購基金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張友誼:我們設立并購基金是為了更好地延伸企業發展。作為上市公司來說,并購也是必經之路,在并購對象的選擇上,我們也在認真篩選,并購前會做詳細的調研和考察,我認為,所有的并購的技術一定需要是能夠布局全球的,這樣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成立并購基金,也有很多基金、投資機構想進入環保領域,這也是大趨勢,資本市場對環保領域非常看重。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他行業不是很景氣,相對而言,環保領域有盈利點,有可持續性,國家也比較重視,所以大家都往環保領域擠。 NBD:除了萬邦達外,2015年,環保領域其他企業的并購大戲也在連番上演,我們應該怎么來看待當前的并購潮? 張友誼:并購是大趨勢,從全世界的發展來看,并購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中國現在有4萬~5萬家環保企業,比較松散,技術含量也不高,很多技術仍需要從國外引進。 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并購是非常好的手段,第一可以擴大規模,其次可以合作共贏,第三是通過并購整合資源,彌補一些短板,將來的趨勢就是大的公司通過并購形成大的平臺。環保就是通過并購完成很多系統化的整合,解決方案更全面,形成越來越多的產品線、盈利點。過去是以政策為主導,以后的環保產業一定是政策和技術雙輪驅動。 總體來說,并購是大勢所趨,伴隨著資本大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環保產業的“游戲規則”,預示著環保產業“零敲碎打”的時代逐漸成為過去,未來將進入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階段。 談行業格局 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將倒閉 NBD:環保市場未來將會形成什么樣的格局呢? 張友誼:現在環保市場漸漸進入了“戰國時代”,從某些方面來說,如果不是惡性競爭的話,這是一件好事情,能夠促進環保產業發展。但是,現在有一些惡性競爭的苗頭,比如為了搶市場,污水治理費報價都到了0.39元每噸的程度,不利于行業發展。環保市場競爭中,價格是重要因素之一,解決問題和服務的能力更為關鍵,拿下項目以后,長遠來看還是要看最終治理的效果。 如果規范市場秩序,并購形成規模效應以后,對整個環保行業的發展是有利好的,但是,前提是不能惡性競爭,現在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等領域惡性競爭的勢頭比較猛,國家應該予以相應規范。 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向好,未來在環保的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等領域可能都會形成實力越來越強的大企業,相對較弱的企業,如果沒有好的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很快就會被淘汰。最近兩三年內,我們就會看到,大的環保公司越來越大,小型環保公司會倒閉一大批,如果沒有技術和資本,小企業今后會很難立足,拿項目會越來越難。 NBD:大企業的并購擴展,以及一些大型國企的進入,會給環保市場帶來什么影響? 張友誼:大型國企進入環保領域,對現有環保企業而言肯定有沖擊,但具體的效果還有待觀察。現在還沒有真正做出來,去年新環保法實施以后,新的產業的革命才真正開始,但是,項目實施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效果如何,現在下結論還有點早。同時,盡量避免個別國企在環保領域出現效率不高、治理效果不明顯的狀況。 針對小型環保企業的未來生存問題,可以舉一個例子,德國只有8000萬人口,但是,有2300個世界級的品牌,在很多行業都有做得很極致的公司,小企業的生存之道,一定是需要走極致化的技術路線,需要做有科技含量的服務。比如一個大的環保企業做工業水處理,需要很多的環節和技術,如果有一些小的環保企業在某個環節做得特別好,肯定會有市場需求,如果是同質化,沒技術含量的小企業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 談未來預期 循環經濟有較大發展空間 NBD:您對環保市場并購未來的發展有什么預期呢?并購潮是否還將延續,哪些領域將成并購的焦點? 張友誼:并購還將持續,2015年實際上才剛剛開始,勢頭比較猛,這是發展的必然過程和階段。從領域來說,中國現在固廢和水處理市場業務量比較大,所以目前并購都專注在這兩個領域,這兩塊的問題解決之后,可能會轉移到其他領域。比如循環經濟,資源循環再利用將來是大趨勢,垃圾、污泥等處理正從無害化、減量化,走向資源化,這些領域都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低碳、新能源等領域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國內的環保并購外,2016年,環保公司的海外并購趨勢會更加明顯。通過海外并購可以解決多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收購海外的技術型環保公司,可以解決技術短板問題;其次,能夠拓展海外業務,對于企業而言這是巨大的收益;還有就是海外的公司在管理上比國內的一些環保企業要好,從中學習管理理念和經驗。技術、市場、管理理念、管理經驗等方面都可以給企業帶來長期的回報,海外并購也是大勢所趨。目前的海外并購還是以獲取技術為主,占領市場為輔。 可以說,“十三五”是環保并購真正推進、落實和快速調整的時期,接下來的五年是環保市場真正“洗牌”的時期,也許不用五年,各個企業布局的結果就會顯現出來,整合資源的能力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和市場空間,并購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中字頭企業進軍環保轉型“押寶”跨界并購 ◎每經記者李彪 環保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大量外來企業的進入,加速環保市場格局調整。 日前,ST宜紙發布公告,擬以16.27元/股非公開發行5531.65萬股,作價9億元收購寰慧科100%股權。通過此次交易,初步形成大環保產業布局,實現業務的戰略轉型。 實際上,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環保領域的跨界并購火爆,其中,表現最能引起關注的當屬“國家隊”。記者粗略統計,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布局環保市場。 在一些環保領域的專家看來,這些資本雄厚的大型國企的進入,可以給環保市場注入大批資金,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同時,也會加快環保市場的整合速度,一些小型環保企業將受沖擊。 實際上,從國有企業自身而言,擴張并購同樣存在著一定風險。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從跨界并購的價格飆升來看,應該說在目前股市和財會系統模式決定下,3~5年之內不會出問題。” 國企轉型緊盯環保業 2015年1月,葛洲壩集團率先吹響了當年國企進軍環保市場的“號角”,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凱丹水務的資產賣了好多年都沒有賣出去,有其他企業與其談判多年都沒有談攏,葛洲壩集團能實現收購肯定是它出的價格高,能滿足凱丹水務的要求,類似的案例在環保領域并不少,國企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 同時,2015年8月,中國石化首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這是中石化唯一的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節能環保政策研究及技術支持中心。就在當月,中國中車與江蘇常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其中,中國中車公司投資10億元在常熟建立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及研發基地。 此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中國建投等一大批國企也在環保市場上積極謀求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一些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壓力,資本關注發展潛力巨大的環保市場成為必然,面臨轉型中的大型國企必然會借助資本優勢,搶占尚處于成長期的環保市場。 行業競爭和整合加劇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大企業的跨界并購,對于環保領域來說是好事,當前環保治理的缺口很大,水十條、氣十條落實中每年的投資規模大概是2萬億元,財政能夠啟動的大概是10%~15%,85%~90%要靠社會資本進入,僅僅只是靠環保企業的投資遠遠不夠。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些“大塊頭”的進入,對于環保領域原本存在的幾萬家小型環保企業而言,戰略調整或許形勢急迫。 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站在整個行業更長遠來看,這些大企業進來后,將加劇整個行業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小的企業本身如果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不是在某個核心的方面有競爭力的,只是同質化的競爭,小企業的滅失就會加快。 然而,這些國有大企業跨界進入環保市場,他們憑借的只是雄厚的資金嗎?他們并購的風險是不是同樣存在? 薛濤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跨界并購的風險性,其一是資金來源是否充裕,通過并購擴張不停地拿項目,在擴張中間實現現金流平衡,再等著未來調價,改善項目的利潤表,這是現在投資運營公司普遍的心理狀態;其二是運營管理能力,此前是否以政府為主要客戶,善于在PPP模式下做好回款。 環保領域的跨界并購的企業只要具備上述兩個能力,總體上來說風險會比較低,薛濤認為,從目前跨界并購的價格飆升來看,在目前股市和財會系統模式決定下,應該是3~5年之內不會出問題。
環保(bao)投資 并購

歡迎(ying)關注(zhu)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