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全部

每經網首頁 > 全部 > 正(zheng)文(wen)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 中國智造突圍沒有夕陽行業 只有夕陽產品

每經網(wang) 2015-12-29 21:46:24

劉峰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ye),只有夕陽的產品(pin)。傳統行業(ye)可以通(tong)過(guo)技(ji)術和工藝(yi)創新,改善(shan)產品(pin)性能,也可以改商業(ye)模式(shi),從而獲得(de)新的競(jing)爭(zheng)優勢。

每經編(bian)輯(ji)|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

我認(ren)為,沒有夕(xi)陽(yang)(yang)的行(xing)業(ye)(ye),只有夕(xi)陽(yang)(yang)的產品(pin)。傳統(tong)行(xing)業(ye)(ye)可以通過技術和(he)工藝創新(xin),改善產品(pin)性能,也可以改商業(ye)(ye)模(mo)式,從而獲得新(xin)的競爭優勢。

我國(guo)的制(zhi)(zhi)造業基礎底子相對較(jiao)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yu)德國(guo)、美國(guo)差別(bie)很大,不能(neng)簡(jian)單模仿(fang),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guo)制(zhi)(zhi)造業自身發(fa)展需求的道(dao)路(lu)。

2015年初,一(yi)篇《去日本買(mai)只馬(ma)桶蓋》的文章在(zai)網(wang)絡(luo)引起不(bu)小的轟動。一(yi)邊是國(guo)(guo)內制造業壓力加劇,另一(yi)邊卻是國(guo)(guo)人在(zai)國(guo)(guo)外(wai)瘋狂掃貨。這背后折射的是隨著公眾(zhong)收入水平(ping)的上升,消費需求也向(xiang)中高(gao)端轉移。

2015年(nian)11月(yue)以來(lai),官方多次強調(diao)從(cong)供給側(ce)著力經濟(ji)調(diao)整(zheng)。中國科學技術(shu)戰略(lve)發(fa)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在接(jie)受《每日經濟(ji)新聞(wen)》(以下簡稱NBD)記者專(zhuan)訪時(shi)表示(shi),“就制造業而(er)言,供給側(ce)調(diao)整(zheng)就是(shi)通過(guo)生產技術(shu)等創新來(lai)提升(sheng)勞動生產率(lv),進而(er)實現長期的(de)經濟(ji)增長。”

談轉型升級

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

NBD:PPI持(chi)續下(xia)滑、PMI位于(yu)榮(rong)枯線(xian)以(yi)下(xia)。您如何看待當(dang)前制造業現狀?轉型(xing)升級有哪些路徑?

劉峰:目前制(zhi)造業面(mian)臨很大的(de)挑戰。原來依靠(kao)投資(zi)驅動(dong),大規模(mo)生產(chan)(chan)低附加(jia)值產(chan)(chan)品的(de)模(mo)式已(yi)經(jing)很難為(wei)續(xu),大量過剩產(chan)(chan)能需要出清。在(zai)近幾(ji)年,我國傳統制(zhi)造業和新(xin)興產(chan)(chan)業的(de)發(fa)展(zhan)也(ye)出現(xian)了一些(xie)亮點,未來產(chan)(chan)業升級轉型的(de)方向也(ye)逐漸明確。

我認為(wei)現(xian)在產業(ye)(ye)轉(zhuan)型(xing)(xing)升(sheng)級(ji)有(you)兩個動能(neng),一(yi)是傳(chuan)統行(xing)業(ye)(ye)利用智能(neng)制造(zao)技術實現(xian)大規模(mo)(mo)定制化(hua)的生產,并(bing)實現(xian)生產方(fang)式(shi)的智能(neng)化(hua)、數字化(hua)、綠色化(hua);同時,將(jiang)產品制造(zao)與(yu)服務一(yi)體(ti)化(hua)來提升(sheng)附加值和競爭力(li)。目(mu)前,在成衣制造(zao),裝(zhuang)備制造(zao)等(deng)領(ling)域(yu)到出現(xian)了(le)一(yi)些成功轉(zhuan)型(xing)(xing)的企業(ye)(ye),為(wei)我國傳(chuan)統制造(zao)業(ye)(ye)的轉(zhuan)型(xing)(xing)升(sheng)級(ji)提供了(le)經驗。二是依靠新(xin)(xin)的技術突(tu)破培育和發(fa)展新(xin)(xin)興(xing)產業(ye)(ye)。在新(xin)(xin)興(xing)產業(ye)(ye)領(ling)域(yu),新(xin)(xin)能(neng)源、新(xin)(xin)一(yi)代電子(zi)信(xin)息產業(ye)(ye)等(deng)發(fa)展得比較快,規模(mo)(mo)也(ye)比較大;但是其他新(xin)(xin)興(xing)產業(ye)(ye),如3D打印、精準醫療等(deng)多處于研究(jiu)和產業(ye)(ye)布局階段,大規模(mo)(mo)應用還不成熟。

NBD:中(zhong)央提出(chu)加強供給側的調(diao)整,制造(zao)業轉型升級在其中(zhong)起什么作用?

劉峰:長(chang)期以來(lai),我國宏觀經(jing)濟政策(ce)(ce)(ce)主要是需(xu)求(qiu)刺激(ji)(ji)政策(ce)(ce)(ce)。發展到現階(jie)段,經(jing)濟發展的矛盾和(he)特點發生了變化,需(xu)要強(qiang)化供(gong)給(gei)(gei)(gei)側政策(ce)(ce)(ce)的功能。就制造(zao)業(ye)而言,供(gong)給(gei)(gei)(gei)側政策(ce)(ce)(ce)需(xu)要同時(shi)做好“加法”和(he)“減(jian)法”,一方(fang)面,擴大制造(zao)業(ye)轉型(xing)升級所需(xu)要素的有(you)效供(gong)給(gei)(gei)(gei),提升創新能力、提升全員素質(zhi)、增(zeng)(zeng)加公共產品供(gong)給(gei)(gei)(gei)、提升要素供(gong)給(gei)(gei)(gei)的效率,提高(gao)經(jing)濟增(zeng)(zeng)長(chang)質(zhi)量與效益,培育經(jing)濟增(zeng)(zeng)長(chang)新動力;另(ling)一方(fang)面,做好“減(jian)法”,重點是政府要簡政放權、加強(qiang)政策(ce)(ce)(ce)制度協調性,降(jiang)低(di)企(qi)業(ye)轉型(xing)升級的社會成(cheng)本,給(gei)(gei)(gei)企(qi)業(ye)松綁,給(gei)(gei)(gei)企(qi)業(ye)減(jian)負,激(ji)(ji)發微觀經(jing)濟活力。

NBD:傳統行業、產能過剩(sheng)行業在轉(zhuan)型升級中有哪些(xie)好做(zuo)法?

劉(liu)峰:我認(ren)為,沒(mei)有夕陽(yang)(yang)的(de)(de)(de)(de)行業(ye),只有夕陽(yang)(yang)的(de)(de)(de)(de)產品。傳統行業(ye)可(ke)以(yi)通過技術和工藝(yi)創新,改(gai)善產品性能,也(ye)可(ke)以(yi)改(gai)商業(ye)模式(shi),從(cong)而獲得新的(de)(de)(de)(de)競爭優勢。總體上看,傳統制造業(ye)更多(duo)的(de)(de)(de)(de)要向“客戶驅動(dong)型(xing)”制造升級,在C2M的(de)(de)(de)(de)大框架下(xia)來探索自身(shen)升級的(de)(de)(de)(de)路徑(jing)。

談智能制造

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

NBD:在您看來(lai),我國的(de)智能制造目(mu)前處于什么水平?有哪(na)些挑(tiao)戰?

劉峰:智(zhi)能制(zhi)造(zao)(zao)是個很泛(fan)的(de)(de)概念,主(zhu)要(yao)特點(dian)包括數(shu)據驅動,生產系(xi)統(tong)自感知、自組織等特點(dian)。我國(guo)多數(shu)制(zhi)造(zao)(zao)業(ye)總體上還處于自動化的(de)(de)階段(duan),也有一(yi)些(xie)行(xing)業(ye)的(de)(de)智(zhi)能制(zhi)造(zao)(zao)開始起(qi)步。中(zhong)國(guo)制(zhi)造(zao)(zao)業(ye)要(yao)進入智(zhi)能制(zhi)造(zao)(zao)階段(duan),還需要(yao)補(bu)一(yi)些(xie)課(ke)(ke),如精(jing)益生產的(de)(de)課(ke)(ke)、工(gong)業(ye)工(gong)程的(de)(de)課(ke)(ke)。同時(shi),中(zhong)國(guo)智(zhi)能制(zhi)造(zao)(zao)與德國(guo)工(gong)業(ye)4.0,美國(guo)工(gong)業(ye)互聯網的(de)(de)發展路徑和(he)特點(dian)應該(gai)不一(yi)樣,我們更(geng)多

的(de)是要做“客戶驅動型”的(de)智能制造,在C2M的(de)大框(kuang)架來布局。

我國和其他(ta)發(fa)達國家在(zai)智(zhi)能制造(zao)上還(huan)面(mian)臨一些共同的挑(tiao)戰。首先是技術問(wen)題(ti),傳感器(qi)、芯片(pian)、控制軟件、安(an)全控制等核心技術需要突(tu)破。另外,還(huan)有(you)(you)成本問(wen)題(ti),因為(wei)智(zhi)能制造(zao)系統升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liang)資金(jin)。另外有(you)(you)兩點挑(tiao)戰,現在(zai)很少人提及,一是數據(ju)的權屬問(wen)題(ti),二(er)是智(zhi)能生產系統出現故(gu)障和造(zao)成損(sun)害的法律責任界定問(wen)題(ti)。

NBD:“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鼓(gu)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yan)究,重視顛覆(fu)性技術創新”,這是否意味著(zhu)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

劉峰:在2006年(nian),我(wo)國(guo)發(fa)(fa)布了中(zhong)長期科學技(ji)(ji)(ji)術發(fa)(fa)展規劃綱要(yao),確立了增(zeng)強自主創(chuang)新(xin)(xin)能力,建設創(chuang)新(xin)(xin)型國(guo)家的(de)(de)發(fa)(fa)展戰(zhan)(zhan)略。鼓勵企業(ye)開(kai)(kai)展基(ji)礎性前沿性創(chuang)新(xin)(xin)研(yan)究,重視(shi)顛覆性技(ji)(ji)(ji)術創(chuang)新(xin)(xin),并非(fei)意味著我(wo)國(guo)科技(ji)(ji)(ji)發(fa)(fa)展戰(zhan)(zhan)略的(de)(de)變化,只(zhi)是(shi)對這一戰(zhan)(zhan)略的(de)(de)深化。改革開(kai)(kai)放30多年(nian)以來,我(wo)國(guo)科技(ji)(ji)(ji)發(fa)(fa)展路徑主要(yao)是(shi)學習(xi)引進西方成果,然后消化吸收再創(chuang)新(xin)(xin)。

在現階段,我(wo)認為消(xiao)化(hua)吸收再(zai)創新的模(mo)式(shi)效(xiao)(xiao)(xiao)率更(geng)高,因為這是(shi)在別人的基礎上往(wang)前走一點,風險小,成本低,效(xiao)(xiao)(xiao)益好。政府(fu)可能希望企(qi)業更(geng)多研(yan)發顛覆性技術,但從企(qi)業成本效(xiao)(xiao)(xiao)益角(jiao)度(du)考慮(lv),還是(shi)引(yin)進、消(xiao)化(hua)再(zai)創新的路徑更(geng)具(ju)可行性。

NBD:您認為我國制(zhi)造業轉型(xing)升級(ji)應避免哪些(xie)誤區?

劉峰(feng):一(yi)是避免盲目(mu)追(zhui)求(qiu)(qiu)高(gao)大(da)上。現在談到制(zhi)造業升(sheng)級(ji),必然談到德(de)國(guo)工(gong)業4.0,美(mei)國(guo)工(gong)業互(hu)聯(lian)網,并以(yi)其(qi)為(wei)(wei)標桿。但(dan)我(wo)(wo)國(guo)的(de)(de)制(zhi)造業基礎(chu)底(di)子(zi)薄,轉型升(sheng)級(ji)面臨的(de)(de)問題與德(de)國(guo)、美(mei)國(guo)差別(bie)很大(da),不能(neng)簡單(dan)模仿,必須走一(yi)條適合我(wo)(wo)國(guo)制(zhi)造業自身發展(zhan)(zhan)需(xu)求(qiu)(qiu)的(de)(de)道路。二是避免短缺(que)思(si)維(wei)和冷戰思(si)維(wei),認為(wei)(wei)我(wo)(wo)們(men)缺(que)什么(me)(me),就(jiu)應重點做(zuo)什么(me)(me),甚至追(zhui)求(qiu)(qiu)大(da)而全,開展(zhan)(zhan)縱向(xiang)到底(di)、橫向(xiang)到邊的(de)(de)產業技術研發布局。這不利于我(wo)(wo)們(men)發揮自己的(de)(de)比較優(you)勢。在全球分工(gong)下,應該更多地做(zuo)我(wo)(wo)們(men)擅長的(de)(de)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社(she)授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zuo)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qiu)撤下(xia)您的作(zuo)品。

每經記者馮彪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 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相對較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 2015年初,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網絡引起不小的轟動。一邊是國內制造業壓力加劇,另一邊卻是國人在國外瘋狂掃貨。這背后折射的是隨著公眾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需求也向中高端轉移。 2015年11月以來,官方多次強調從供給側著力經濟調整。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調整就是通過生產技術等創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 談轉型升級 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 NBD:PPI持續下滑、PMI位于榮枯線以下。您如何看待當前制造業現狀?轉型升級有哪些路徑? 劉峰:目前制造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原來依靠投資驅動,大規模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模式已經很難為續,大量過剩產能需要出清。在近幾年,我國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亮點,未來產業升級轉型的方向也逐漸明確。 我認為現在產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動能,一是傳統行業利用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并實現生產方式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同時,將產品制造與服務一體化來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在成衣制造,裝備制造等領域到出現了一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二是依靠新的技術突破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在新興產業領域,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發展得比較快,規模也比較大;但是其他新興產業,如3D打印、精準醫療等多處于研究和產業布局階段,大規模應用還不成熟。 NBD:中央提出加強供給側的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劉峰:長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需求刺激政策。發展到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矛盾和特點發生了變化,需要強化供給側政策的功能。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政策需要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一方面,擴大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素的有效供給,提升創新能力、提升全員素質、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要素供給的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另一方面,做好“減法”,重點是政府要簡政放權、加強政策制度協調性,降低企業轉型升級的社會成本,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NBD: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在轉型升級中有哪些好做法? 劉峰: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總體上看,傳統制造業更多的要向“客戶驅動型”制造升級,在C2M的大框架下來探索自身升級的路徑。 談智能制造 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 NBD:在您看來,我國的智能制造目前處于什么水平?有哪些挑戰? 劉峰:智能制造是個很泛的概念,主要特點包括數據驅動,生產系統自感知、自組織等特點。我國多數制造業總體上還處于自動化的階段,也有一些行業的智能制造開始起步。中國制造業要進入智能制造階段,還需要補一些課,如精益生產的課、工業工程的課。同時,中國智能制造與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特點應該不一樣,我們更多 的是要做“客戶驅動型”的智能制造,在C2M的大框架來布局。 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智能制造上還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首先是技術問題,傳感器、芯片、控制軟件、安全控制等核心技術需要突破。另外,還有成本問題,因為智能制造系統升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另外有兩點挑戰,現在很少人提及,一是數據的權屬問題,二是智能生產系統出現故障和造成損害的法律責任界定問題。 NBD:“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 劉峰:在2006年,我國發布了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并非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只是對這一戰略的深化。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路徑主要是學習引進西方成果,然后消化吸收再創新。 在現階段,我認為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效率更高,因為這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往前走一點,風險小,成本低,效益好。政府可能希望企業更多研發顛覆性技術,但從企業成本效益角度考慮,還是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路徑更具可行性。 NBD:您認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應避免哪些誤區? 劉峰:一是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現在談到制造業升級,必然談到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并以其為標桿。但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二是避免短缺思維和冷戰思維,認為我們缺什么,就應重點做什么,甚至追求大而全,開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產業技術研發布局。這不利于我們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分工下,應該更多地做我們擅長的事。
2016投(tou)資特(te)刊(kan) 中國科學技(ji)術(shu)戰略發展(zhan)研究院研究員(yuan)劉峰

歡迎關注每日(ri)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