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1 23:44:24
量化投資策略和模型究竟是怎樣的?在程序化交易的政策調控背景下,量化投資將受到哪些影響?展望2016年,針對A股的量化投資策略會有哪些調整?近日,帶著這些外界頗為關注的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上海張江專訪了艾方資產總裁兼投資總監蔣鍇。展望2016年,他預計A股波動會降低。隨著注冊制的推出,投資者會更加理性,而理性的市場有更多規律可循,這對量化投資更有利。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一鳴
每經記者 王一鳴
A股6月中旬以來的調整至今仍令投資者心有余悸,但量化對沖類產品卻憑借著穩健的絕對收益和低回撤,在此前的市場震蕩中“逆勢而出”,市場關注度不斷攀升。其中,艾方資產作為該領域佼佼者,榮獲《每日經濟新聞》“2015中國十佳私募基金”獎項。
那么,量化投資策略和模型究竟是怎樣的?在程序化交易的政策調控背景下,量化投資將受到哪些影響?展望2016年,針對A股的量化投資策略會有哪些調整?近日,帶著這些外界頗為關注的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上海張江專訪了艾方資產總裁兼投資總監蔣鍇。展望2016年,他預計A股波動會降低。隨著注冊制的推出,投資者會更加理性,而理性的市場有更多規律可循,這對量化投資更有利。
值得一提是,11月7日下午,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5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論壇”上,多位來自公募、私募、券商等資管業界的大佬,對2016年量化投資的策略和機遇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欲了解更多量化投資策略及大佬對2016年市場形勢研判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投資寶(mjtzb2)。
談策略:多策并舉穩定收益
不管何種策略,哪怕在某階段運行得再好,也不能完美地適應所有的市場情況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投資策略和框架對市場有更強的適應性。
NBD:您能否介紹下艾方資產的多策略量化對沖模型?各策略之間又是如何配合的?
蔣鍇:艾方資產成立以來,專注做絕對收益的量化投資。我們是在行業中較早使用并堅持多策略的投資模式,因A股與海外市場不同,風格變化很快,市場的微觀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意味著,不管何種策略,哪怕在某階段運行得再好,也不能完美適應所有的市場情況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策略和框架對市場有更強的適應性。
所以,總結下來,我們感覺采用多策略模式會比較好,目前我們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事件驅動策略、分級基金套利策略、量化阿爾法策略、跨期套利策略及期現套利策略等。
整個策略框架從三年前到現在,是靈活變化的。比如最近一年多,占比最大的三個策略分別是事件驅動套利、分級基金套利和阿爾法策略。三個策略平均來看,各自占據20%的倉位,但配比會靈活調整。剩下的40%倉位則是做機動,比如可轉債套利、期現套利等。
NBD:如何通過上述策略,在獲得穩健收益的同時控制風險?
蔣鍇:以事件驅動策略為例。這個策略最早在國外來說,更多是關注上市公司的重大行為,套利空間集中在其并購、重組上。
比較經典的事件驅動做法會有兩個判斷:1、收購能成功,但價格比較低;2、由于涉及到反壟斷等因素,收購方案可能通不過。但這有基金經理的主觀判斷在其中,屬于風險套利。就海外市場而言,無風險套利機會很少,即便存在,收益也很低;更多的是做這種風險套利,其中承擔的風險有限,獲得的收益可觀。
到了A股市場,情況又有不同。在收購消息宣布之前,上市公司股價往往會有異動,可捕捉的機會就相對較少。不過,還是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比如,最近的招商地產,重組方案出臺后,其二級市場股價比方案中整體上市后折讓20%多。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基金經理作一個判斷,買入還是不買入。如果選擇買入,其假設前提便是重組方案最終能通過,這樣股價就有20%的折價空間。當然,公司股價最終也有可能會破發。但按我們的統計,這是小概率事件。
不過,這種策略也有不足之處,比如類似機會的觸發缺乏規律性。我回國后發現,做A股投資光是盯住這些收購機會,是滿足不了基金全年的投資需要的。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衍生,即關注常態化的上市公司行為或事件,比如年報預增、高送轉、高管增持、跌破員工持股計劃價格、跌破定增價等。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對于基本面的研究十分重要,對值得交易的上市公司行為或事件,羅列了十幾種量化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去進行事件驅動套利,得到一個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同時再用相應的股指期貨來做對沖。和傳統意義上的模型,比如量化阿爾法策略(基于財務指標來選股)相比不同,上述兩個策略選到的股票組合重合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通過不同角度和維度研發的策略,因為策略之間的低相關性,單一策略的失效不會使整個產品凈值產生較大的回撤風險,而在大部分策略有效的情況下,產生的協同效應則能夠帶來穩定的收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