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 00:28:17
“吉利正在重歸一二線市場,并將推出針對年輕人群、更加互動的營銷方式。”孫曉東如是說,“陣痛期即將結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7月26日,吉利新帝豪在濟南上市。這是時隔五年后,帝豪再次于同一地點登陸汽車市場。此時,操刀吉利汽車營銷的是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孫曉東。
“在濟南,吉利是銷量最大的自主品牌,超過了長城和長安。”孫曉東表示。
但是,攻下一座城池僅能代表一地的輝煌。孫曉東掌控吉利營銷15個月后,在自主品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吉利的業績仍難言樂觀。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吉利國內市場份額為2.1%,而2011年時,吉利的市場份額高達3.8%,與國內部分主流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持平。
同時,合資品牌還在繼續下壓,以啟辰R30為代表的產品攻入了4萬元以下的價格區間。
對此孫曉東表示,“5萬元以下的市場并不長久,吉利已經走出了這樣的時代。”在孫曉東看來,新帝豪僅僅是吉利新啟程的開始,在與沃爾沃共享技術研發的體系下,吉利將彌補質量口碑、品牌美譽度和缺乏興奮點的三大短板,以更貼近年輕消費人群的營銷方式,重歸快速增長的跑道。
吉利不走“低價路線”
7月26日,更換了新標識的吉利新帝豪兩廂和三廂車型同步上市。與以往帝豪車型不同的是,吉利沒有強化EC7的車型概念,而是重點強調“帝豪”品牌。
據孫曉東介紹,新帝豪上市后,老款帝豪EC7不會退市,而是同堂銷售。
對于吉利汽車而言,帝豪EC7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過去EC7和EC7-RV在售的數年時間里,兩款車型的總銷量達到了60萬輛,撐起了吉利國內銷量的半壁江山。這款被視為戰略車型的EC7,改寫了吉利沒有中級車的產品布局。
但是,在過去一年中,自主品牌形勢越來越嚴峻。截至今年6月,自主品牌轎車銷量連續10個月同比下滑,上半年銷量累計139.33萬輛,同比下跌了13.2%。吉利國內市場銷量也有所下滑。
“自主品牌市場上半年出現比較大的下滑。相比之下,吉利下降的幅度并不大,終端銷量 (含國外市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左右。”孫曉東表示。據了解,以帝豪為主銷出口品牌的吉利汽車,仍然保持出口的增長。
“6月份,我們已經看到了(市場回暖的)希望,零售和批發銷量都顯現正增長。新帝豪上市后,我們對下半年充滿信心。”孫曉東表示。
新帝豪兩廂及三廂版本,分別搭載1.5L及1.3T兩款發動機,共計推出15款車型,售價區間為6.98萬~10.08萬元。
“自主品牌低質、低價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消費的升級,未來中國入門級的產品也會越來越往高處走。”孫曉東透露,未來吉利推出的新產品都會比新帝豪的定位更高。據介紹,吉利汽車將主打5個產品系列,產品定位從高到低分別為KC系列、帝豪系列、遠景系列、金剛系列和熊貓系列。
“帝豪五年來沒有做市場宣傳,影響力大不如從前。這次我們推出新產品,相信在市場上會激起比較大的浪花。”孫曉東表示,今年底前,新帝豪將重歸月銷2萬輛俱樂部。
瞄準85后人群
此次新帝豪上市,孫曉東表示將 “推出有創意的營銷手段和營銷方法”。
在新帝豪上市前,吉利發布了一款名為“礪劍前行”的APP游戲。由于這一車型瞄準的是85后年輕消費人群,孫曉東希望能夠從各個層面貼近這一目標人群。新帝豪上市后,也同步進駐了天貓汽車線上銷售。
“‘85后’是我們現在主力的消費群體,大概占40%。我們瞄準的群體,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群。”孫曉東表示,“我們的數字營銷,會嘗試做一些有趣的游戲,會考慮增加客戶黏度。”
在營銷方式變化的同時,吉利營銷體系層面的組織架構變革已經啟動。
孫曉東介紹,目前吉利推進“項目制”營銷,將原來以五大片區為經營主體的組織架構,調整為以產品線為經營主體的架構。目前,吉利將產品線劃分為四個項目體,包括中級車、SUV、金剛和KC系列,每個項目體設有品牌總監,對分管的產品負責,包括從產品上市前的市場分析,到產品定價、媒體推廣,再到產品銷售和上市后的市場跟蹤、數據采集和策略調整。
“以前大家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現在是集中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孫曉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營銷體系改革的同時,渠道的整合仍在持續。一年多前,孫曉東著手對吉利進行資源整合。在孫曉東的主導下,吉利先將帝豪、全球鷹、英倫三個子品牌匯聚為一個新吉利品牌,并回歸“一個網絡”的模式。截至目前,吉利旗下的經銷商從1000多家壓縮為870家。
“渠道的整合不是淘汰經銷商,而是提升,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孫曉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期因為從三個品牌整合成一個吉利品牌,動作相對較大。后期完成以后,我們同樣面臨如何提升每個經銷商的服務能力、銷售能力的問題。”
“吉利正在重歸一二線市場,并將推出針對年輕人群、更加互動的營銷方式。”孫曉東如是說,“陣痛期即將結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