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02:04:1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3月16日晚間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除了對我國未來的城鎮化發展方向和路徑指明了方向外,其在城市規劃一些表述有很多新意。
如《規劃》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的開篇就提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加強空間開發管制,健全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嚴格建筑規范和質量管理,強化實施監督,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平和建筑質量。
又如《規劃》指出,推動有條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多規合一”成新方向
《規劃》要求“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
同時《規劃》還強調,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科學確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態,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合理劃定城市“三區四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加強道路紅線和建筑紅線對建設項目的定位控制。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曾表示,特大城市容易走到一個“攤大餅”的空間布局模式。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控制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保護住這個空間邊界,用這個邊界來分割城市。
《規劃》還特別強調,加強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國土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的相互銜接。推動有條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速,“規劃打架”衍生出的效率低下或“規劃浪費”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一個問題。
河北發改委一位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規劃》中列舉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項規劃分別隸屬于發改委系統、住建系統、國土系統等管理,“互不隸屬”,因此在制訂規劃及執行時常出現內容重疊、管理分割、規劃打架的情況。
上述河北發改委人士還表示,更廣泛的多規還包括交通、環境、生態規劃等,而往往這些規劃都是各部門各自制定或公布,很容易出現沖突。
國土部調研的情況,一些地方擅自或變相修改土地利用規劃,造成規劃用地指標提前超支、透支等問題突出。
在各地的開發區、新區中這類問題最為明顯,比如部分地方為吸引企業入駐,給予的優惠政策超越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部分地方不按規劃要求選址,不按計劃供地,造成規劃管理和計劃管理上的混亂等。
堅持“一本規劃”加以落實
針對上述問題,《規劃》提出,保持城市規劃權威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堅持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持之以恒加以落實,防止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
對此,上述河北發改委人士表示,拆舊城建新城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所倚重的城市建設方式。這樣做既可以改變城市的舊面貌,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政府土地財政收入,但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修改規劃。
該河北發改委人士進一步指出,一些地方的城市規劃“短命”的客觀原因是經濟發展速度快,很多規劃的確缺乏前瞻性,但不可忽略的主觀因素是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總體布局安排和綜合考評體系,城市都想不斷擴張,獲得更多的用地指標,發展經濟。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探索“三規合一”也為保證規劃不“換屆”打下基礎,目前北京、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已經開始這方面探索。
例如廣州于2012年10月全面啟動全市“三規合一”工作。此后歷時1年半,當地召開了150多場協調會、現場會和審查會,組織各相關部門協調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差異圖斑29.4萬塊,面積935.8平方公里。
當地政府在廣州市“一張圖”的基礎上,劃定了全市統一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線、建設用地增長邊界、生態控制線、產業區塊控制線,形成一張藍圖。
廣州市規劃局統計的數據顯示,加上現行土規中的增量共248平方公里,按照廣州市每年約30平方公里的用地需求,可保障全市未來8年內的全部建設用地需求。在“一張圖”基礎上初步實現建設項目選址一目了然,避免因規劃不一導致的來回調整、反復修改。
(實習生周程程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