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9 01:13:16
每經評論員 葉檀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這是發展方向。
今年IPO開閘希望不大,明年開閘要解決的是已通過審核的800家左右的公司、建立注冊制的基礎制度,后年實行注冊制,已經快馬加鞭。
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需要前提條件,否則將成為股市的又一場災難。必須先對制度土壤“改性”,才能從審核制走向注冊制。
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注冊制上市,各國有形式審核與實質審核,總體而言,上市權應該放在交易所,證監會應該起到監管作用,協會起自律作用,法律起底線救濟作用。注冊制需要市場化的上市退市機制、對造假者的嚴懲、對非流通股權力的限制。否則,從前門放手的審批,從后門又會飛回。
實行注冊制意味著必須有正常的退市機制,只吃不拉后果嚴重。接觸過退市公司的人都清楚,一家公司退市等于一次小型地震。滋生在殼資源鏈條上的利益群體盤根錯節,有急于保殼的地方政府、公司大股東、提前埋伏的知情者,甚至有火中取栗的普通散戶,一旦按照流程準備退市,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大叫不公者有之、搬運救兵者有之、揚言自殺者有之,甚是熱鬧,結果就是退市停留在口頭上。這不是改革者不懂市場,而是改革者拗不過現實。
股票市場發端二十年,滬深兩市退市公司僅70余家,其中,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49家,其余則因被吸收合并。相比而言,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僅一年中就有23家退市。市場不相信眼淚,造假、資產沒有價值,唯一的價值就是給空頭提供做空標的。
我國在新退市制度發布后,2013年春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2月8日,深市10家暫停上市公司集體“回歸”,滬市暫停上市公司*ST宏盛恢復上市,市場戲稱為不死鳥集體回歸,除了倒霉的ST創智、ST炎黃。很容易理解,如果造假者少、公司質地高,退出市場的只是部分腐爛的肌肉,如果潰爛到動刀,就等于自殺,只好采取保守療法。現在又有33家ST公司處于退市邊緣,交易所如何處置?
現實選擇是,大幅降低退市條件,但“光榮達標”者非退不可。注冊制上市的前提是有正常的退市制度,反過來說,注冊上市后殼資源溢價消失,滿地都是上市公司,圈錢也圈不到了,這會成為退市制度的重要推動力。
實行注冊制還應給監管者更大的權利,證監會不再管理發審,騰出手肅清市場秩序。證監會的行政執法權限有必要增加,建立著眼于民事賠償的股票案件集體訴訟制度,建立投資者保護賠償基金。以退市的創智為例,《新金融觀察報》披露,仍有上萬創智股民在為公司退市所造成的損失而維權,要求證監會追討被侵吞的7億多巨額資金,返還被劃走的5億元資產,并將相關責任人移送司法機關。
相比而言,面臨退市風險的萬福生科,由于平安證券在證監會支持下設立專項補償基金,效果極佳,今年5月20日開放適格投資者網簽以來,截至6月11日晚11點,超過93%的適格投資者已經通過專項補償基金網站點擊確認《和解承諾函》,和解金額超過補償總額的99%。補償、賠償專項基金作為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彌補民事賠償的不足,可以大量運用。
肖鋼先生提出三項措施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一是健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治理規范。給中小股東投票便利、不準設立門檻;二是確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義務,維護中小股東平等獲取信息的權利;三是建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背信違約民事賠償制度,使那些在發行融資、并購重組中作出公開承諾,事后卻不履行、逃避責任的控股股東付出失信成本。這三條切中弊端,如果能落實到位,注冊制也就水到渠成。
沉疴的股票市場,需要猛藥、需要摘去吸血管、需要公平的市場機制長補,任何試圖以各種名義在股票市場圈錢的做法,已經走到了盡頭。制度、市場已經沒有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