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

每經網首頁 > 熱點 > 正文

IMF、惠譽警示中國銀行業風險

每經網 2013-01-17 00:24:07

每經記者 胡群 發自北京

隨著資產證券化、影子銀行等金融創新的發展,近年陷金融機構于困境的主要風險不再是以前通常擔心的信用風險,而是主要圍繞市場價格波動引起的市場風險、主權風險、法律風險等,而且往往是多種風險混雜在一起,各種風險之間不再有明顯的區別。

“未來十年,將是中國銀行業的轉折期,央行和商業銀行改革都將迅速展開。非銀行業務發展很快,影子銀行有一定風險,銀行結構也將繼續發生變化。”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在1月16日《經濟學人》會場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IMF副總裁朱民表示,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與美國銀行業相當,但美國銀行服務全球市場,而中國銀行仍局限在國內,且全球代表性不高,增長速度與很快,抵御風險能力及基礎設施都存在一定風險。

惠譽評級金融機構部高級董事朱夏蓮認為,雖然當前中國政府容忍影子銀行信貸規模的增長,但大多數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聯系緊密,甚至商業用銀行參與影子銀行操作和業務,這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穩健性。

IMF再次預警商業銀行風險

過去十年中國銀行業增長迅速。“中國銀行業資產占全球銀行資產13.1%,規模已經可以和美國銀行業匹敵,但是代表性不高。”朱民表示,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和美國銀行業資產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差距甚遠。

按照朱民的分析,中國金融資產的65%是銀行資產,中國當前GDP占全球的10.2%,但金融資產只占全球金融市場8.2%。按GDP來劃分,中國已變成特別大的經濟體,但中國跨境金融在國際上微乎其微。

“中國金融市場增長速度很快,但銀行抵御風險能力如何,基礎設施能否支撐,都是潛在風險。”朱民稱。

“這是朱民在近日內第二次向中國銀行業發出預警。”一位德意志銀行集團成員企業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1月15日,朱民在出席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為了防范內地金融體系繼續無限膨脹而引發出新一輪金融危機,政府需要透過適當的金融改革防患未然,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在于將金融業回歸到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為防范外來因素沖擊,國內應建立金融防火墻。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朱民一向看得很準確。”

影子銀行或沖擊商業銀行

近年來,我國金融產品創新不斷增加,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計劃、陽光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等,逐漸成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新的增長點,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過去20年銀行業的表外業務高速發展,在銀行體系之外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影子銀行。由于影子銀行不需要準備金,因而顯著提高了整個市場的杠桿率,再加上風險跨境傳遞,進一步放大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我國影子銀行總規模大致占GDP的30%。”宗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曹遠征估計,企業融資有20%依靠資本市場,40%通過銀行信貸,而通過銀子銀行的高達40%。

惠譽評級金融機構部高級董事朱夏蓮認為,當前政府正容忍影子銀行信貸規模的增長,但大多數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聯系緊密,甚至商業銀行參與影子銀行操作和業務,這將勢必影響商業銀行的穩健型。

按照朱夏蓮的分析,影子銀行包括信托貸款、租賃擔保等非銀行業務,也包括銀行表外業務,將主要以理財產品的形式存在。而影子銀行最大的風險在于高風險機構不得不向影子銀行借錢,而影子銀行卻處于監管之外。如果這些理財產品發生風險,不能夠支付投資者本金和利息,會極大的沖擊著理財產品這一個產業。

由于影子銀行風險傳染性較高,可能沖擊理財產品,如果銀行介入程度也比較深,一旦發生較大風險,銀行則很難明哲保身。

“像華夏的理財產品就是一個例子,理財產品通過銀行賣給客戶,從理論上來說,投資者會認為銀行可以是填補空洞,但事實上發行理財產品的公司本身規模很小,是沒有辦法去幫客戶填補空洞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虧損的話,發行的公司是沒有辦法填補空洞。”朱夏蓮稱。

“好多理財產品都是以集合的方式管理的,也就是說這些理財產品之間,它們背后的資產還有負債全部都被打包混合在一起。這樣的話,你對于資產池里面的產品,它們的現金流的情況如何,你是不知道的。”朱夏蓮稱。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這種資金池理財產品已逐漸引起監管層的注意,多款產品共同運行、透明度不高、投向不明。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在銀監會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銀行業監管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嚴控表外業務關聯風險。要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

“但這一切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政府并未叫停影子銀行,或許正試圖找到既能服務實體經濟,又能控制風險的平衡。”朱夏蓮最后指出。

責編 吳永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