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9 01:22:21
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號稱陜西省“南水北調”的“引漢濟渭”工程,在完成20多億元前期投資的情況下,因“未批先建”被國家環保部叫停。1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就此做了報道。
對此,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引漢濟渭”辦)表示,“接受處理意見,但實施開工的是前期勘探試驗項目,是大型地下工程勘察設計階段的必要工作。”該辦一位負責前期工作的人士屈江(化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上述項目除環評報告未通過外,土地預審報告亦未獲批,水資源論證報告雖已通過審查,但尚未拿到批復文件,這些文件直接關系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以下簡稱可行報告)能否獲批。
對于項目手續迄今未能完全獲取的原因,屈江稱,“因為這個項目涉及部門多,涉及面廣,相互制約大。”
在建工程為前期勘探試驗項目
在昨日(1月8日)的采訪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引漢濟渭”辦綜合處提供的資料看到:“引漢濟渭”辦按照環保部《行政處罰決定書》(環法[2013]1號)的要求,對尚未履行環評手續的勘探試驗項目進行停工整改,接受處罰,并配合好環保部的執法督察工作。
據屈江介紹,“引漢濟渭”辦于2012年6月21日向環保部提交了環評報告,環保部環評中心在7月開始對報告進行評估。考慮到該環評報告當時尚未通過水利部預審等因素,“引漢濟渭”辦隨后又申請延期評估,以完善環評報告。但最終,該環評報告因“未取得主管部門許可文件”等原因被環保部退回。
事實上,早在去年4、5月間,環保部對“西成鐵路”沿線進行實地考察時,就已發現“引漢濟渭”工程有動工跡象,之后環保部西北督查中心介入調查,并于2012年9月7日形成《關于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環境違法問題的調查報告》(環西北發〔2012〕73號),并最終成為此次處罰之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引漢濟渭”辦表示接受環保部的處理意見,但在其提供的文字資料及屈江的表述中,均對環保部認定的“未批先建”進行了規避,只是稱在建工程為前期勘探試驗項目,是大型地下工程勘察設計階段的必要工作。
屈江介紹,被環保部認為屬于“未批先建”的工程主要包括5個勘探試驗洞工程和部分道路工程。記者在“引漢濟渭”辦走廊的宣傳板上看到了前述工程圖片,分別為建設中的秦嶺1號、2號、3號、6號勘探試驗洞及已建成的三河口勘探試驗洞;道路工程為已完工的嶺北道路、嶺南道路及正在建設中的大黃公路;此外,還有一處嶺南供電工程已完工。
屈江解釋道,“環評和工程方案是可以同步推進,但環評相對滯后,因為只有通過進行勘探試驗工程取得數據,才能做出可靠的工程技術布置方案,進而從環境角度做出相應的影響評價。”而“引漢濟渭”辦于2012年10月22日對環保部的擬處罰決定進行陳述申辯時,也表達了上述觀點,但環保部認為這些理由不影響對“引漢濟渭”辦違法事實的認定和處理。
“主體工程爭取今年開工”
事實上,“引漢濟渭”工程目前不僅僅是環評報告未獲批。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陜西省就開始謀劃自己的 “南水北調”。2004年,“引漢濟渭”項目前期工作啟動,開始著手考察并編制相關文件。2011年7月21日,國家發改委批復《關于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項目建議書》,標志著“引漢濟渭”在國家正式立項。22日,陜西省發改委、水利廳在西安聯合召開“引漢濟渭”工程可行報告省內初審會議。屈江介紹,目前可行報告已通過水利部審查,意見已報至國家發改委,但待批。
“可行報告通過的前提是移民安置規劃大綱、環評報告、土地預審報告等十四個專項報告通過相關職能部門的審批。”屈江說,“導致可行報告未能獲批的原因就是環評報告、土地預審報告尚未獲批。而水資源論證雖已通過審查,但批復文件尚未拿到。”據其介紹,“引漢濟渭”工程土地預審報告經國土資源部審查,按照國土資源部意見,“引漢濟渭”辦已編制了補證材料,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正在審核。
而十四個專項報告中的水資源論證報告,則須長江水利委審批,“審查已經通過了,現在就是批復文件還沒拿到,我們正在協調中。”屈江說,“因為這個項目涉及部門多,涉及面廣,相互制約大,所以項目前期推進難度比較大。”
對于項目遭遇環保部叫停一事,屈江表示,“因為是勘探試驗階段,雖然有一定影響,但對項目整體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有積極作用。原計劃2012年正式開工的主體工程,現在只能爭取在今年開工了。”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