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20 09:26:55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上周五,中國遠洋(01919.HK 601919.SH)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建議進行以機構和專業投資者為對象的國際債券發行,并擬于2012年11月20日起展開一系列路演推介會。債券將遵照美國證券法S條例僅在美國境外發售。”
有行業分析人士猜測,目前國家對于航運企業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支持,中國遠洋在境外發行債券主要或是因為缺錢。
不過也有航運分析師昨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為大型央企,中國遠洋不大可能會缺錢。盡管3季報顯示,中國遠洋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負,但總體現金流余額尚有約383.46億元人民幣。中國遠洋境外發債主要原因可能是用于對沖匯兌損益。
某接近中國遠洋內部人士昨日向記者坦言,目前航運市場整體大勢不佳,盡可能增加些“籌碼”不是壞事。
根據公告,中國遠洋此次債券發行所得款項將用于該公司境外所屬公司和關聯公司作為運營資金。
中銀國際與匯豐銀行為初步認購人
根據中國遠洋上述公告,擬進行的境外債券發行將約于今日(11月20日)起向機構投資者展開連串路演簡介會。
“有關債券的本金額及利息付款將由信用證銀行發出的不可撤銷備用信用證進行擔保”,中國遠洋表示,“債券的定價將由中銀國際(作為獨家全球協調人兼聯席賬簿管理人)和匯豐銀行(作為聯席賬簿管理人兼聯席牽頭經辦人)的累計詢價結果確定。”
中國遠洋表示,“待債券發行的條款落實后,發行人(本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即中國遠洋境外的全資下屬公司COSCO Finance (2011) Limited)、本公司、中銀國際及匯豐銀行將訂立認購協議,據此,中銀國際及匯豐銀行將為債券的初步認購人。”
據了解,中國遠洋的此番尋求發債已獲得香港聯交所原則性確認。但中國遠洋也表示,獲得聯交所對債券具備上市資格的原則性確認不應被視為是對發行人、公司或債券價值的確認。而本次債券所得款項將主要用于該公司在境外所屬公司和關聯公司的運營資金。
不過,中國遠洋還表示,截至公告日,債券發行的金額、條款及條件仍未最終確定,因此債券發行能否落實依舊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尚有待市場狀況與投資者的熱情。建議投資者及該公司股東買賣其證券時須審慎行事。若簽訂認購協議,該公司將就債券發行另行公告。
“目前市場不好,大家肯定會盡各種可能給自己多加點籌碼”,某接近中國遠洋內部人士昨日告訴記者,中國遠洋此番在境外發行債券或為航運“冬季”多儲備點糧食。
有行業研究員認為,盡管從理論上說作為央企的中國遠洋應該不太可能會缺錢,但是不排除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需要資金補充。
該研究員同時表示,目前,國家對于航運企業其實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支持,國內發債的額度情況以及國外融資成本較低可能都是中遠這次選擇在外發債的原因。
而某航運業分析師則認為,中國遠洋境外發債主要目的或是為了對沖匯兌損益。
“從三季度報來看,中遠的現金流并沒有多大問題,”該分析師昨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些大的央企一般在國內與國際都同時具有資本運作,因為他們本身有美元資產,美元負債可以平抑匯兌帶來的損失。”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遠洋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約為-53.53億元,但是總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383.46億元。
發債或成航企融資新路
隨著航運業持續“寒冬”,港航和造船企業的資金面持續不佳。根據此前出爐的航運企業三季報,中國最大的三家航運上市企業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均為負值。
某航運企業高管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現在哪家企業不缺資金?但目前銀行對航運企業的貸款卡得非常緊,證券市場又那么差,IPO上市也沒戲,所以只有靠其他渠道來解決眼下的資金問題。”
據航運交易公報此前報道,在以往最主要的融資渠道銀行信貸和IPO上市之路被封堵之后,融資成本較低的債券市場或能填補航運業融資的空缺。據了解,借著今年債券市場的火爆和國家政策的鼓勵,許多有實力的港航和造船企業紛紛發行債券。至記者截稿時,今年已有27家港航和造船企業進行了5種類型的債券融資,融資總額達1042.2億元,基數相較往年大幅增長,這還不包括類似遠東宏信和熔盛重工等在海外發行債券的企業。
事實上,航運業持續嚴冬,航企企業探索御寒之術從未停止過。
早在今年10月中旬,航運業巨頭馬士基集團明確放出信號,相比航運業務而言,將加大旗下石油與港口碼頭業務的投資。
消息背后隱藏的是,以航運起家的馬士基在市場形勢不佳的當下,正調整他們的經營方向。馬士基(中國)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今的馬士基旗下有航運、物流、碼頭以及石油等幾大核心業務,眼下航運業務在市場的情況畢竟不是那么的樂觀,相比之下集團將加大更有潛力與回報的石油與碼頭等業務投資,但并不意味著放棄航運業務的投資,眼下重點關注的是通過各種途徑爭取恢復其盈利。
“馬士基航運一直是持續投資的,但現在市場的情況畢竟不是那么的樂觀,”該人士又向記者坦承,“集團肯定會考慮將資金投放在給集團及投資者帶來回報的業務領域,比如石油與碼頭。”
此外,在集運市場上,航企集運抱團取暖,共同削減運力上調運價,但在一些航線上,如亞歐航線的價格一直不能維持在理想的狀態。
“目前,航運業處于景氣低迷時期,終端需求持續不振、運力嚴重過剩、運價持續低迷、航企不斷虧損等現象突出”,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申正遠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比如,削減運力,調節供需矛盾是航企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應對當前困境期的方式,但在當前需求并未出現明顯復蘇的情況下,航運企業削減運力、提升運價的方式只是一種過冬方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