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02 13:55:41
香港回歸之前,西方媒體以“香港已死”預判香港前途黯淡。而今,西方輿論將香港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三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重鎮。
“三大中心”地位的鞏固,使香港回歸15年來保持繁榮穩定,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間,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標準普爾對香港的債務評級連續飆升至最高級別3A級;2011年,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之首;香港近年來船舶注冊噸位持續上升,目前位居全球第四位……
“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在香港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中央都給予香港及時的支持,協助香港順利渡過一個個難關,迎來更大的發展良機。”近期出版的香港《文匯報》如是說。
香港《大公報》的評論則指出:“從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支持香港,中央十五年風雨無阻,成為香港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源泉。”
“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措施形容為‘送大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措施的贊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主任彭清華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港人黃毅帶著資金和在香港成熟的汽車經銷模式來到大連,與內地的朋友合開了一家集汽車銷售、零部件供應和售后服務為一體的3S汽車經銷店。
“當時內地的個人汽車市場剛剛起步,人們對這種銷售模式感到很稀奇。”黃毅說,而更讓他感到“別扭”的是,當時的汽車零售業不允許港資進入,黃毅必須借助內地有資質的公司進行銷售。
CEPA簽署后,開放了包括汽車銷售在內的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黃毅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在內地開展汽車零售業務。2011年,內地的新車銷售量超過1800萬輛,其中超過七成來自個人采購。伴隨著內地汽車銷售市場的迅猛發展,黃毅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現在在內地已經擁有140家4S店,他領導的中升集團2010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內地服務業的成長需要向香港學習經驗,CEPA使香港的服務業進入內地,剛好為內地服務業起到了引領和推動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CEPA的簽訂對香港和內地都是積極的。”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海聞說。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到2015年,內地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由現在的43%增至47%,相當于香港一年的本地生產總值,這種市場規模為香港服務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香港可以為內地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注入新動力,也可以成為內地打進世界服務貿易市場的跳板。”
“近年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呈現一些新特點,洽談服務業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說明,在內地的發展中,香港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多彩了。”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告訴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最重要領域中,中央政府都出臺政策將香港納入其中,例如鼓勵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在香港試點跨境人民幣業務等。香港也利用自身優勢,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回歸以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籌集資金逾2000億美元;加上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來港掛牌,推動了香港資本市場迅猛發展,近幾年香港IPO金額均居于全球首位,其中主要是內地企業的貢獻。”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說。
他同時指出,近年來內地企業不斷利用香港走出去,使內地對香港投資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六成,說明未來香港這個平臺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
在談到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作用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認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既與內地有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以及相近的文化,也有其相對獨立的法律體制、成熟的金融業與伴生的服務業,人民幣國際化必然從香港開始。
彭清華說:“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措施形容為‘送大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措施的贊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如今,香港的發展條件比1982年和1997年好得多,國家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為香港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我相信,只要對香港有信念,把全體港人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香港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在2011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港澳首次以“專章”出現。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增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等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