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02 13:55:41
香港回歸之前,西方媒體以“香港已死”預判香港前途黯淡。而今,西方輿論將香港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三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重鎮。
危難時刻顯身 手復興路上共進步
——中央支持香港鞏固與提升“三大中心”地位紀實
香港回歸之前,西方媒體以“香港已死”預判香港前途黯淡。而今,西方輿論將香港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三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重鎮。
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鞏固與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危機來襲時,及時向香港伸出援手,為香港同胞加油打氣;在制定國家發展整體規劃時,注重凸顯香港的戰略地位,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三大中心”地位屹立不搖,讓香港這顆中國南海明珠不僅風采依然,而且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從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支持香港,中央十五年風雨無阻,成為香港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源泉。”——香港《大公報》
站在位于香港中環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70層觀景臺上憑窗遠眺,88層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與108層的環球貿易廣場這兩棟摩天大樓遙遙相望,當中是“小河彎彎向南流”的維多利亞港,一艘艘大型貨輪穿梭往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標志性景觀盡收眼底。
中銀大廈于1989年落成,是當時香港第一高樓,但時至今日,已被3座新的摩天大樓超越。相較于樓高“變矮”,中銀香港實力卻變高了——在最近由彭博社評出的“2012年全球最穩健銀行”排名中,中銀香港由全球第十躍居全球第二,而標準普爾今年將其長期信貸評級由A-提升至A+。
中銀“一高一矮”的變化,是香港回歸以來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縮影,也是中央政府一系列惠港、挺港措施卓有成效的最佳注解。
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寫字樓里上班的不少香港人,至今還忘不了香港回歸之際那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
“1998年10月份,亞洲金融風暴突襲香港。我記得有一天,銀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漲到70%以上,最后甚至到100%,什么生意都沒法做了,這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局面。”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回憶說。他說,當時很多人感覺香港走在一條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在國際金融炒家瘋狂狙擊下,香港股市和港元傷痕累累,金融體系風雨飄搖。生死攸關之時,中央政府發出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莊嚴承諾,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有偉大祖國作為堅強后盾,特區政府與國際金融炒家進行了一番驚心動魄的較量,最終炒家鎩羽而歸,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
2003年SARS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谷。中央當機立斷,推出《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自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這一“安排”,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范疇,為香港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心劑”。此后,一年一個CEPA補充協議的簽署、“36條惠港措施”的發布、“‘十二五’規劃港澳專章”的出爐,不斷拓展兩地間經貿關系的深度與廣度,為香港擺脫困境,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下錨定樁”。
時至今日,CEPA及其9個補充協議已經形成了內地與香港較為系統的開放體系。按照世貿組織的標準,目前內地與香港在貨物貿易領域已全面實現了自由化;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領域開放的部門達149個,占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總量的93.1%。
金融方面,由于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越來越多,推動了港交所市值屢創新高,目前港交所股票總市值達到17.5萬億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4.5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穩步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集散地、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和離岸人民幣債券中心。
航運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制訂《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建設規劃》等過程中,支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與內地港口協調發展,形成了以香港為中心、內地港口為補充、兩地港口共同發展的格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