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房產

每經網首頁 > 房產 > 正文

轉換視角重新聚焦--從全球產業轉移看城市總部經濟發展

每經網 2012-08-10 15:35:52

8月1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等主辦的2012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洲聯集團(WWW5A)·五合新力總經理張穎女士發表了主題為《轉換視角重新聚焦--從全球產業轉移看城市總部經濟發展》

8月1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等主辦的2012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洲聯集團(WWW5A)·五合新力總經理張穎女士發表了主題為《轉換視角重新聚焦--從全球產業轉移看城市總部經濟發展》的演講。

以下為張穎演講實錄:

在今年的論壇上發現有很多詞被多次提到,比如產業升級、城市化、商業地產。那么,今天我在這里從全球產業轉移的角度,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城市的發展,總部經濟的前景問題。

迄今為止,世界上一共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產業轉移,每次時間約15-20年,第一次是美國大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們將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日本,重點發展高科技、計算機、通訊、航空航天等產業。第二次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這一次日本和西德將自身不具備資源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比如亞洲四小龍,而自身重點發展家電、汽車、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產業。第三次發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直到今天,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日本將自身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新興發展中國家,而自己重點發展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那么,在這個時期,中國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俄羅斯提供了廉價能源,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提供了廉價服務業,共同構成了全球的經濟體系。

在全球經濟分工的過程中,每個城市和地區都找到了它在世界上的角色。同時,整個城市的物理空間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整個城市形成了一個網絡,在城市與城市之間進行著大量的信息流、人流、物流以及交通流的交換,這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區就成為這些網絡上重要的節點。

第二個變化是很多城市帶的形成。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城市帶,比如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國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群,以及長江中下游在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群,同時歐洲也提出了城市走廊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一個走廊化的地區存在經濟非常有活力的城市。

第三個特點是同城化的趨勢,隨著交通的發展,我們可能在一個城市生活,在另一個城市工作,在第三個城市進行休閑和娛樂,這些分工不同的城市就逐漸組成了一個特大城市,甚至城市群。

整體來看,整個城市的網絡好比我們的身體,城市群和城市走廊如同人的神經系統,這些特大城市就好象是人的頭腦所在,來控制著全身的運動。

這樣的結果是,在這些中心城市產生了巨大的總部經濟集聚效應。同時,服務業和第三產業也是非常地發達。以紐約為例,紐約是第一次產業轉移的直接受益城市,同時也是美國大西洋城市群里面的首位城市,集中了46個全球總部,自己也有豐富的傳媒、法律、會計、印刷、媒體等各行各業的服務業。

那么,從全球的發展來看中國,在討論中國產業轉移的特點之前,先來看一下近三年國務院密集批復的區域規劃,在這里舉幾個例子簡單說一下。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綱要提出,珠江三角洲是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地,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等等。2010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明確皖江主要承接長江中下游的產業轉移。《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提出長江三角洲未來的結構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先發展服務業,為中西部經濟發展讓路。2011年主要是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從這些區域規劃來看,可以總結中國產業轉移的四個趨勢和特點。

第一個趨勢是沿海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是西部大開發,然后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最后是中部崛起戰略。

第二個特點是國際產業轉移結構日趨高度化。現在,越來越高端的產業鏈開始向國內轉移,比如一些高科技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業,沿海不得不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自己承接這些三高產業。

第三個特點是國際產業轉移出現了組團式或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趨勢。之前,國際公司會把某個零部件、某個環節放到國內生產,現在他們把后期、物流都放到國內來生產了,可以節省成本,以便和本土實現結合。

   第四個特點是本土化戰略。硬件轉移到國內,軟件還在國外的話,兩者會產生很多的矛盾。所以,很多跨國企業把人才、戰略、管理和市場運營都放到國內來,目前的明顯趨勢是很多跨國企業的總部原來放在東南亞,現在放到了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

與此同時,中國的城市化戰略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點在昨天和今天很多專家的發言里已提到了。八十年代嚴格控制大城市,合理發展小城鎮;九十年代提出控制大城市,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0年,大城市和小城市協調發展。從這一系列城市政策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的城市迎來了春天,或者說迎來了發展總部經濟的春天。

那么,社科院的總部經濟研究中心曾做了一個評估,他們把城市分成四級,第一級城市得分在70分以上,在承接總部經濟的能力比較突出,主要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第二級城市得分在50分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均衡性,但改造后可以發展得很好,比如南京、天津、成都、青島、武漢、寧波。第三級城市存在一些短板,但改造后發展優勢是很好的,主要是廈門、大連、重慶、沈陽、長沙、濟南、西安、鄭州、合肥。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將頭腦位置、中樞神經位置轉移到中國。所以,中國諸多城市具有發展總部經濟的好前景。

發展總部經濟要關注幾個點,一是要關注市內功能區布局的調整,分化與集聚。我們認為,北京各功能區的分區非常明晰,以北京的商務辦公區為例,目前形成了幾大分區,首先是中關村科技園區,主要以IT產業為主;金融街商務辦公區主要以金融產業和其上下游產業為主;CBD中央商務區,主要是吸引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總部;北部奧林匹克中心區主要以會議、會展經濟為主等等,在總部經濟選址的時候,要順應這種集聚效應,而不要背道而馳。

二是總部經濟的集中體現——城市綜合體。大部分城市的地標建筑都是城市綜合體,比如雙子塔。城市綜合體一是要有辦公功能;二是會議會展功能;三是為商務人士服務的住宿、餐飲等功能;四是為市民提供的購物、休閑、娛樂功能。比如各種影劇院、娛樂中心、健身中心等等。這四個層級結構在一起,導致城市綜合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品,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的這個產品對城市的巨大輻射和影響力。

同時,我們會通過每個城市綜合體的面積來側面反映這個城市的級別和知名度。從中國來看,目前城市綜合體面積最大的城市是香港,所以說香港是一個世界城市;排名第二的是上海,說上海是一個國際城市;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北京的下一個目標是要先成為國際城市,再成為世界城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德國城市會誤認為上海是中國的首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

三是分界與融合,專業的團隊與一站式服務。包括選址、定位、投融資計劃、規劃、建筑、景觀、室內設計等等,整個思路是不是統一?以及后期的運營策略、展示策略等等,就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也需要復合型的專業人才,比如懂規劃的建筑師,懂室內設計的規劃師等等,希望這些復合型人才組成成綜合團隊,為業主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各個環節的無縫式對接。在萬達的各個項目中,我們采取的也是這種形式。

不管你是產業的轉入地,還是產業的轉出地;不管你是一個傳統的總部經濟核心,還是未來有可能成為總部經濟核心的地區。只要你能把握住整個區域產業轉移和升級的規律,能夠找準自身的優勢,明確地位,我們相信未來在城市總部經濟的發展中都能夠成為贏家。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