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

每經網首頁 > 商訊 > 正文

山西汾酒打假費疑云:2010上半年支出超全年337倍

2012-07-27 00:50:4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黎光壽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黎光壽 發自北京

山西汾酒財務數據疑云繼續發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閱讀山西汾酒定期報告后發現,山西汾酒的打假費多處自相矛盾:2009年上半年打假費支出為284.05萬元,而當年全年打假費卻不增反減近半至140.699萬元;2010年上半年打假費支出額為115.64萬元,但當年年報中縮減為3420元,即上半年支出超過全年337倍。2011年,山西汾酒的打假費為358.98萬元,同比增長近1050倍,幅度之大讓人難以理解。

對于數據打架現象,山西汾酒回應稱,半年報由公司自己制定,打假人員的工資和差旅費被包含在打假費里,而年報由會計師事務所根據會計準則編制,將打假人員的工資和差旅費剔除在外,因此導致了此現象。

2011年打假費增長1050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山西汾酒的打假費數據存在嚴重的打架現象。2009年半年報顯示,山西汾酒2009年上半年打假費用支出284.05萬元;奇怪的是,2009年年報中,其年度打假費支出額不增反降,縮減為140.699萬元,相當于上半年支出額的49.5%。

同樣的怪事也發生在2010年。山西汾酒2010年半年報顯示,2010年上半年公司打假費用為115.64萬元,但2010年報這一數據縮減為3420元。也就是說,山西汾酒2010年上半年打假費支出額超過年度支出額337倍。

一位財務人士指出,按照正常的財務邏輯,已經支付出去的打假費用不可能收回,因此山西汾酒2009年和2010年半年報中的打假費支出數據高于年報,其間的邏輯確實讓人看不懂。

是不是山西汾酒打假之后獲得的索賠額直接進入打假辦的賬戶,從而直接沖減了年度打假費用支出,以導致出現這一“怪事”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山西汾酒董秘辦主任、證券事務部代表田元宏對此未予回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2010年山西汾酒打假費支出額只有3420元。但目前一瓶53度青花汾酒 (大青花)市場價近1380元。換句話說,山西汾酒2010年全年的打假費用竟不如三瓶53度青花汾酒(大青花)的價格。蹊蹺的是,到了2011年,這一數據突然又飆升至358.98萬元,相較2010年上漲近1050倍。對于該數據大幅跳漲的原因,山西汾酒的定期報告并未給出解釋。

做賬方式催生財務怪事?

在采訪中,山西汾酒多位內部人士告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的打假事宜由打假辦負責,記者根據這些人士提供的電話號碼致電山西汾酒打假辦,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記者還根據汾酒集團官網預留的公開電話撥打,同樣也沒有人接聽。對此,有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最近打假辦的人特別忙,每天都在外邊跑,總部打假辦的人都被抽光了。

7月19日,田元宏向記者介紹,公司打假辦屬于汾酒集團市場部,員工數有一百多人,都是從集團各部門抽調組成,現在也分布在全國各地,分片管理,與銷售系統相比,是一個比較獨立的系統。但是打假辦的人員并沒有執法權,只能到各地調查,發現問題后,只能向當地的工商、質監等執法部門舉報,并配合這些部門打假。

對半年報中打假費用超過全年的問題,田元宏解釋,半年報屬于公司內部制定,打假費用支出中包含了打假人員的工資和差旅費用;而年報是會計師事務所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報表,將工資和差旅費用剔除,合并到其他費用里去了,就形成半年報中打假費用開支大于年報中打假費用的情況。為證實田元宏的說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后撥打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劉錦平的電話,但電話一直沒有人接聽。劉錦平負責2010、2011年度山西汾酒財務報告的審計。

對于2009年打假開支費用比2010年高的問題,田元宏解釋,是因為2010年主要幫助集團的其他公司打假的緣故,打假辦幫助哪家公司打假,費用就由哪家公司出。2010年打假辦的打假行動重點不在山西汾酒,故而在公司財務報表上,2010年的打假開支相對較小。

田元宏進一步透露,2011年公司加大了打假力度,費用增加較多,“假酒給汾酒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不是汾酒一家的問題,而是市場上所有知名白酒都遇到的問題”。

針對田元宏的回應,一位專業財務人士表示,作為上市公司的專業財務人員,應當具有基本的財務常識,從山西汾酒的打假費開支來看,盡管目前不能從另外的渠道獲得公司財務數據,但其大起大落仍顯得極為不正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