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2 01:06:06
每經編輯|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繼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以來,為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昨日(5月21日)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出通知,就社會資本辦醫的經營性質和級別進行明確。
在社會資本辦醫經營性質層面,衛生部提出,社會資本可以按照經營目的,自主申辦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原本城鎮個體診所、股份制醫療機構等一般定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相關規定今后將不再適用。
對此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社會資本可以按照經營目的自主申辦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將放寬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機構的準入門檻,使更多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以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大大提升我國的醫療水平。”
醫院獨立科室或成“排頭兵”
針對社會資本辦醫級別,衛生部強調,衛生行政部門在設置審批社會資本舉辦的醫院 (含中外合資合作醫院)時,應當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以及該醫院的功能任務、服務半徑等,及時確定其級別,并在《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其他”欄目中予以明確。
根據衛生部16日發布一季度全國醫療服務數據,社會資本辦醫的快速增長再次得到印證。截至3月底,民營醫院數量為8864所,同比增長21.23%。國家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劉國恩表示,政策層面上將把社會資本辦醫的障礙減到最少,“十二五”期間社會資本辦醫發展速度將超過公立醫院發展速度。
2000年,衛生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的 《關于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中,有“城鎮個體診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一般定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規定。根據衛生部昨日的通知,此項規定將不再適用。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轉變經營性質的管理規定將另行制定。
日信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謝寧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醫院的獨立科室未來會在社會資本參與后首先大力發展起來,而排在前列的可能是如牙科、眼科等獨立科室。”
業內人士分析,民營醫院業務的擴大和基層醫療服務的放量,將進一步深化社會資本辦醫的投資主題,對主營基層基本藥物和社區醫療器械的企業形成利好,從事專科醫院連鎖和基層醫療信息化系統建設的上市公司也將從中受益。
衛生部明確,對于未定級的社會資本舉辦的醫院,要按照規定盡快完成定級工作。此外,衛生行政部門還要加強指導和管理,確保各級各類醫院根據其級別和技術能力,按照規定開展診療活動,合理發揮其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和作用。
內外兼修 共同推開“玻璃門”
針對上述文件的影響,郭凡禮認為,“此次衛生部下發的通知將積極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同時也加大提醒衛生行政部門對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進行嚴格審核,嚴格按照相關的條例進行審批,同時對社會資本舉辦的各級各類醫院加強指導和管理。”
“從政策層面講,過去民營醫院硬碰‘玻璃門’,肯定頭破血流。現在‘玻璃門’還在那里,但可以使把勁推開,或者叫門內人開門。”劉國恩近日在某論壇上表示。
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在初始之時就曾面臨很多問題,多重因素使得真正具有規模效應的社會資本不愿涉足民營醫療這個領域。政策環境亦存在相關問題,而外部放松、內部用力的合力,才能使社會資本真正推開橫亙的“玻璃門”。
社會資本進入后也是利弊皆具。郭凡禮認為,有利方面是會提升我國醫療行業的整體實力,讓患者有了更多選擇,同時也有利于更多非營利性機構加入進來;而不利方面則是可能會造成不良競爭現象,另外也加大了醫療市場監管難度。
“有些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其醫護人員專業素質可能存在虛假信息;部分社會資本投資的民營醫院或私人診所在醫療設備上存在技術落后或有安全隱患的現象;另外,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機構將加劇同行競爭,從而可能造成不良競爭現象產生。”郭凡禮表示。
·同步播報
我國2.6億人患慢性病 “十二五”將致力于提高防治能力
每經記者 楊芮 發自北京
為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衛生部網站21日公布了衛生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15部門聯合制定的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
《規劃》提出,慢性病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其特點是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并且還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慢性病確診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
《規劃》對此也提出了細分數字目標,具體是:到2015年,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曉率達50%以上,35歲以上成人血壓和血糖知曉率分別達到70%和50%;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煙率降低到25%以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內,兒童青少年不超過8%;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40%,管理人群血壓、血糖控制率達到60%;慢性病防控專業人員占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比例達5%以上等。
為達到預定目標,《規劃》亦提出策略與措施。主要是關口前移,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對合理膳食進行科學指導,積極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等。并強調應加強人才培養,建設一支適應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醫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人才隊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