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8 01:13:31
20多年來,雙匯集團始終圍繞“農”字做文章,圍繞肉類加工上項目,完善產業鏈,不斷創新,開創中國肉類品牌,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最有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圍繞“農”字做文章,圍繞肉類加工上項目
中國人口多,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大,多年來,雙匯圍繞“農”字做文章,圍繞肉類加工上項目,高起點、上規模、高速度、高效益地發展現代肉類工業,集團立足河南,面向全國,大規模建設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去年雙匯肉類總產量達250萬噸,從產量上看,除了美國有兩家肉類企業比雙匯大之外,雙匯在中國、亞洲,乃至與歐洲、澳洲相比也是最大的肉類聯合加工企業。
此外,集團從一開始就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斷改造肉類工業。力求造出最好的產品,快速上規模。據了解,公司從美國、德國、荷蘭、丹麥等國家引進了4000多臺套屠宰設備、肉制品設備,實現了設備和技術與國際接軌。
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雙匯集團率先把冷鮮肉引入中國,實施“冷鏈生產、冷鏈銷售、冷鏈配送、連鎖經營”的肉類營銷新模式,開創中國肉類品牌,結束了中國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集團圍繞放心肉工程,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的質量控制,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營養、安全、方便、放心的肉類產品。
招商引資,股份制改造,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雙匯集團是靠招商引資、外向帶動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1994年企業以全部資產與外商合資成立第一家合資公司,隨后又引進6個國家和地區16家外商參與雙匯的發展,企業依靠招商引資,外向帶動,實現由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變。1998年雙匯集團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在深交所上市。12年來,上市公司實現了持續、快速、高效發展。
20年來,雙匯集團始終堅持“高起點、上規模、高投入、高效益”的發展原則,實現了企業產、銷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圍繞肉類加工上項目,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雙匯集團實現了營業收入由1984年前的不足1000萬發展到2010年的500億元,年均增長35%。2011年,雙匯銷售收入再次突破500億元,實現利稅30億元,并制定了2012年 “產銷肉制品185萬噸,屠宰生豬1550萬頭,實現銷售收入630億元,利稅70億元”的發展目標。
雙匯相關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雙匯計劃投資約200億元,大力推進“四化加雙百”戰略,即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爭取在2015年擁有工廠100家,實現利潤超100億元,每年收入保持200億元以上的增長,使企業朝著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目標邁進。
調整結構,創新機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講道,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推動惠農政策,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鞏固和發展大好形勢。體現出了國家對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支持。
作為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雙匯集團近日提出將繼續朝著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的方向發展,并重新調整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定位。一是由加工業向產業化、規模化調整,加快發展,促進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確保食品安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從打造完善的產業鏈出發,從養殖業、飼料業、屠宰業、肉類深加工業、化工包裝業到物流商業,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一條龍作業。帶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調整結構上規模,發展現代農業。
二是用現代化裝備武裝農產品加工業,由工業化向信息化和現代化轉變,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把計算機管理應用到這個傳統產業,改變它的現狀,在管理中實現標準化管理、信息化控制,做到豬從哪里來,肉到哪里去,質量怎么樣,有問題的豬肉怎么處理,一頭豬的價錢是多少,包括它的等級、質量,企業的產銷量收款等都要通過計算機管理實現追溯,徹底改變傳統產業一把刀殺豬、一桿秤賣肉的歷史。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在全國生產基地的布局中,由年銷售額10億元左右的中小型加工基地向年銷售收入20億~30億元的大中型加工基地轉變,做大做強。實現規模化加工、規模化發展,加快對農村經濟發展帶動的步伐。
四是加快養殖由傳統養殖向工業化、規模化發展,養殖場由3萬~5萬頭向10萬~20萬頭的規模發展,實現產加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的關聯效應和聯動效益,促進養殖業上規模,走現代農業的路子。不搞小打小鬧,把養殖結構調整到新水平,與國際接軌。
五是促進肉類產量上規模,爭取“十二五”末肉類總產量達到600萬噸,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把雙匯打造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大型食品企業集團。使雙匯的產品質量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品牌國際化,全面走向國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雙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