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1 01:32:1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可瞻 胡健 實習記者 石磊 鐘舒 發自成都、北京
每經記者 楊可瞻 胡健 實習記者 石磊 鐘舒 發自成都、北京
1月29日,熱鬧的中國春節長假與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同期結束。但與中國龍年的歡騰氣氛相比,達沃斯論壇上的“中國味”淡去了許多。
業界注意到,出席本屆達沃斯論壇的各國高層政要人數比往年明顯減少。觀察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上年不同,今年中國代表團沒有派出最高級別的政要出席達沃斯論壇。
不僅如此,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對達沃斯論壇的關注程度也遜于以往,僅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率領部分企業家撐門面。
這一現象也引發國際輿論關注。世界各地的觀察家們認為,歐債危機是本次達沃斯論壇最根本的主題,但中國和美國對歐盟的事務有些疲勞,因此2012年的達沃斯并沒發揮外界期盼的作用。
中美高層“缺席”達沃斯
今年中國出席達沃斯論壇的最高官員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分析人士指出,相比2009年和2010年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分別率團參會的陣容,今年的確遜色不少。
據悉,與中國春節撞車是中國參會陣容縮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難猜測,本次達沃斯論壇缺乏亮點,且以歐債危機為主要話題的無休止爭論,也是中國最高層領導人缺席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等在內40多名全球主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的出席,也反襯出美國對國際事務少有的冷漠。有評論說,美國政界高層人士惹人注目地缺席達沃斯論壇,只有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國土安全部部長出席,于是只能靠華爾街高管們來高舉美國樂觀主義的大旗了。
不過,中國依然被世界給予厚望。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說,“目前只有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以及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經濟抗沖擊性較強,因此,在全球經濟舉步維艱的時刻,世界經濟的唯一亮點在于新興市場。”
對于歐盟債務困境,參與本次年會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論壇期間表示,中國經濟將遭受歐元區問題的沖擊。他同時提出,歐洲問題需要多邊解決方案,中國應與巴西或印度等國攜手,一起向歐洲施以援手。
與中國別無二致,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并沒有在這場以“歐債危機”唱主角的世界經濟論壇中提出有實質性幫助的意見。蓋特納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表示,“防止歐元區解體、使其恢復正常的唯一方法,就是構建一道更穩固的防火墻。這需要占用更多資源。”
歐債危機仍是焦點議題
如果你想尋找商業伙伴,那么來達沃斯將是明智之舉。這里充斥著“饑餓”的私募股權人、風險投資家和天使投資人。但對于那些苦苦掙扎于歐債泥潭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最盼望的仍是達沃斯能為如何解決歐債指明一條道路。
不過,IMF總裁拉加德的 “拎包化緣”并沒能掩蓋本次論壇上的不同聲音。針對擴大救助機制規模的問題,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德國不愿意過多承擔責任和承諾,相反歐盟應通過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來解決債務危機。更夸張的是,英國首相卡梅倫更炮轟歐元,“歐洲單一貨幣歐元不具備關鍵制度的支持,沒有可持續性。歐元區未能果斷解決危機,歐元缺乏成功貨幣應有的一切特征。”
當然,除了德國的冷漠和英國的指責外,多數與會成員都對歐洲領導人有更大救助意愿表示樂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西班牙和法國財長都在論壇上表示支持擴大救助基金規模的提議,同樣參與論壇的前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也直言,盡管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歐洲政府必須使出雙倍努力才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銀行提升資本金、減少杠桿同時保證流動性。
遺失的峰會成就
如果以達沃斯曾經的影響力來對救助歐洲寄予太多的希望,那么結果可能會很失望。
首先,盡管達沃斯討論還算激烈,但依然因未能產生實質性政策影響,使其全球經濟影響力受到質疑。以此次焦點問題歐債危機為例,在本次年會的關門會議中,各方依舊存在分歧,且重要人物觀點缺乏新意、略顯平淡,智囊們也未能提供實質性解決方案。同時,論壇對于其他熱點政治經濟議題的討論也存在過于寬泛、流于表面的現象。對此,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曾表示,達沃斯是論壇,不是作出決策的地方。然而,在陰霾籠罩的世界經濟大背景下,極度渴求解決措施的各方對一個高規格全球論壇抱以高期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作為“非官方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的世界經濟論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回顧過去幾年的世界經濟論壇,每次年會都曾取得過一系列令人稱贊的成就,包括各種救助計劃的推行以及金融監管的全球共識達成等。但今年的論壇似乎乏善可陳,以至于BBC諷刺說,這場年會更像一場“舞會”,充斥著政治游說、商業交易、私人閑聊和名人八卦。一些與會者的參與目的恐怕不是解決世界面臨的各種問題,而是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經濟學家梁小民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達沃斯論壇本身不是一個執行機構,只是各個組織和專家各抒己見的一個平臺,所以要對其抱有太多希望也不現實。
相關新聞
歐盟峰會中的德希博弈
達沃斯一番熱烈的討論后,歐元區領導人各自散去。而在本月30日,他們又再次匯聚距離達沃斯不遠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今年第一次歐盟峰會,而會上再度重演吵架一幕幾乎已不可避免。據記者了解,本次峰會將圍繞財政預算平衡、促進問題國家經濟增長和簽署歐洲永久救助基金(ESM)協議等三個主要議題展開討論。而這幾項議題都不可避免地讓以希臘為首的問題國家和德國展開一場博弈。
據近日泄露的德國提案文件顯示,除了允許歐盟使用額外的200億歐元幫助2300萬失業人口就業,并在峰會上簽署創立總額為5000億歐元的歐洲永久救助基金以外,德國打算在歐盟設置新的預算官員以監督問題國家財政預算。若歐盟財政目標未達到,該官員可用自己的職權對問題國家的財政支出實行否決,問題國家只有在歸還債務的前提下,才能將剩余資金用于政府支出。
對于該提案,希臘官員感到憤怒。如果接受德國的提案,就意味著多次未達到債權人目標的希臘不能再度以違約來威脅國際債權人。而希臘方面也表示預算是本國政府的權責,歐盟不應插手。
廣發證券認為,歐債問題與“懦夫博弈”的情形十分類似。德法等核心國家的選擇是救助或不救助,債務國的選擇是進行財政緊縮或不緊縮。如果債務國不進行緊縮,核心國也不進行救助,終將兩敗俱傷,而債務國乖乖緊縮,核心國熱心援助的情況也很難出現。最終均衡的結果是債務國不時表示緊縮“壓力山大”,而核心國迫不得已時出手相救。因此,歐債問題不會出現大崩潰,短期中也很難解決,將持續困擾市場。
針對德希新一輪博弈,湘財證券的羅文波告訴記者,德國在希臘第二輪援助上設限是想以希臘開刀。如果希臘交出財政預算大權為問題國家做出表率,德國將更加輕易地獲取其他國家的“財權”。
“歐洲將先拿希臘開刀,即逼迫該國交出預算權。”南華期貨宏觀總監張一偉告訴記者,“不過考慮到希臘選民可能極度反對,希臘交出來的可能性不大。這樣一來,無論是第二輪1300億歐元援助還是債務談判,都將受到很大阻力。”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王虎告訴記者,歐盟若要穩定市場信心,在歐盟峰會上須有實質性利好政策出臺,包括ESM的提前啟動等。他同時表示,PMI等數據表明歐盟經濟信心改善,這或許意味著經歷標普下調法國AAA評級等重大利空后,短期內形勢難以繼續惡化,這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