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個股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個股聚焦 > 正文

新華保險十五年磨一劍 打造中國壽險業金字招牌

2011-12-06 01:20:03

12月7日(明日),備受市場關注的A股“保險第四股”——新華保險將正式展開A股網上申購,接受投資者的審視。

作為中國壽險市場的一支中堅力量,新華保險從1996年創業初期的總資產7.7億元,發展到現在的超過3400億元,連續數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從保險領域的新兵小卒到成為由中央匯金控股的第四家A股和H股兩地上市的險企,其發展歷程不但折射出中國壽險業快速發展的印跡,同時也給外界留下了“開疆疾馳十五秋,幾度沉浮頻弄潮”的鮮明烙印。

15年彈指一揮間,新華保險人傾盡心血培育、呵護、成就了新華保險這一中國壽險業的金字品牌。

15年專注壽險 終成大器

1996年,在北京億興大廈一間簡陋的會議室里,新華保險18名創業元老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確立了以壽險為起家業務的發展思路。

此后15年,歷經引入外資、機構擴張、業務提升、股權變換、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資擴股、戰略轉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新華保險已然從一個勇敢的“追風少年”轉變為穩健規范的“風華之士”——從最初總資產約7.7億元、僅北京一家門店和18名員工,到擁有總資產超過3400億元、客戶近2500萬、機構網點近1500個、銷售隊伍超過20萬人,新華保險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全面展現出一個持續增長且充滿活力的領先壽險公司形象。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新華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506.6億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四。

透視新華保險的成長軌跡,“專注”是其發展的關鍵詞。十五年間,新華保險曾按捺住資本市場高歌猛進、同業險企規模飆升,以及金融混業經營的種種誘惑,心無旁騖在壽險領域深耕細作。

業內人士表示,新華保險在業內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機構的單兵作戰能力。在機構數量少于同業公司的情況下實現保費領先,充分說明新華保險各級分支機構的作業能力和區域市場競爭力超過同行。數據顯示,2010年保險營銷員渠道實現保費收入287億元,月人均首年保費收入2008-2010年均復合增長率18.9%,銀保渠道總保費收入從2008年的314億元提升至2010年的61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

從區域來看,新華保險在經濟發達區域優勢明顯,其中以北、上、廣為代表的東部發達地區市場份額穩居前三,中部人口大省市場份額穩居9%以上,西部重點地區市場份額穩居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新華保險IPO緊鑼密鼓進行之際,11月25日,捷報再次傳來,據當天中國保監會發布的2011年前10個月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情況顯示,新華保險今年前10個月保費收入825.7億元,市場占有率10.0%,市場排名僅次于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延續了2010年行業三甲的市場地位。

價值成長確保永續經營

熟悉保險業的人都知道,“轉方式、調結構、防風險、促發展”十二字方針是近些年來保險監管的主基調。實際上,最近幾年壽險公司紛紛主動回歸本原,最典型的標志就是做大做強壽險主業。相比之下,新華保險在這方面算得上一位先知先覺、先行先得之士。

保險業內人士認為,新華保險這匹黑馬最吸引業界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快速增長的保費規模,更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業務價值。

多年來,新華保險一直潛心堅守傳統型、保障型、長期型的業務陣地,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來優化業務價值。即便是在投連險、萬能險等投資型產品爆發式增長的2009年,新華保險也并沒有盲目跟風,而是聚焦于核心業務,以此推動整體價值提升。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新華保險個險新契約保費增長迅速,2011年1-6月,續期業務保費收入已超過總保費收入的一半。

期交業務占比高是新華保險業務發展的一大特點。2010年,新華保險個險5年期以上期交產品占首年期交保費收入的比重高達99%,銀代首年期交保費收入占該渠道保險業務收入比重約20%。2011年1-6月,新華保險整體期交業務 (首年期交保費與續期保費合計)占保險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70%。期交業務的不斷增長推動了續期保費的持續滾動,成為推動業務價值不斷增長的強勁動力,構筑起同業公司難以超越的高地。

“價值成長是公司明確的經營方針,新華保險的‘快’,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規模擴張,而是有內涵、有價值、可持續的增長。”新華保險董事長康典如是說。

值得關注的是,在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新華保險提出了新的戰略規劃,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戰略更是被提至頭等位置予以強調。為推進這一戰略的落地實施,該公司與國際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合作,并調集了全公司最優秀的人才,成立“戰略實施推進辦公室”,將以此為牽引,建立一整套以客戶為核心的營銷管理、運營流程和服務體系。據悉,借鑒酒店業管理模式,新華保險實施了理賠星級服務模式,目前正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開保險行業之先河,有助于推動客戶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破解消費者廣泛關注的“理賠難”問題。

品牌價值7年增長6倍誠信服務 塑造行業金字招牌

2011年6月28日,由國際權威品牌評審機構——世界品牌實驗室主辦的世界品牌大會隆重發布了 “2011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2011年新華保險的品牌價值在榜單上的排名也攀升到第110位。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教授出席大會并為新華保險頒發證書和獎杯。這也是新華保險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七年入圍500強榜單。世界品牌實驗室由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擔任主席,研究隊伍來自于全球8個國家的頂級商學院。世界品牌實驗室運用經濟附加值法、數理分析方法等科學手段,通過對市場、行業競爭環境的分析,計算企業品牌的當前價值,能夠客觀地反映其盈利趨勢和品牌貢獻度,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

新華保險品牌價值的增長反映出業績的快速增長。成立十五年以來,新華保險堅持“價值成長”的發展路線,將“客戶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致力于開發傳統型、保障型和長期型的產品,保持了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特別是2004年至2010年,新華保險保費規模從約187億元攀升至936億元,增長了近5倍,位居壽險行業前三甲。在總保費增長的同時,新華保險在“轉方式、調結構”方面成果斐然。2010年,新華保險整體期交占比超過了60%,整體續收保費超過1/3,均高于同期市場平均水平。

品牌價值也體現了公眾對新華保險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高度認可。早在1996年成立之初,新華保險就確定了‘以人為本,回饋社會’的公益基調。公司成立15年來,共捐款1000萬元興建母親水窖,籌建了100所“新華保險——四川留守學生之家”。從汶川地震尋找客戶主動理賠,捐款1500多萬元,到玉樹地震快速反應,發起“一個不能少”尋找災區客戶行動,捐款600萬元,新華保險通過積極的捐贈關注受災群眾和弱勢群體,不僅詮釋了保險充滿愛心的行業屬性,也豐富了新華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新華保險良好的市場口碑,夯實的市場地位,歷年來獲得了業內外的高度認可:在2008與2009年度,新華保險連續獲得由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等機構聯合頒發的 “最受信賴壽險公司”大獎;在2009年由金融時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合推的“金龍獎”評選中,獨家獲得年度最佳中資人身壽險公司“金龍獎”;在2010年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新華保險的品牌價值榮登金融行業非上市企業榜首;2010年9月,在一年一度的“中國企業500強”評選中,新華保險榮膺第82名,比上一年度提升了13位,蟬聯中國企業前百強。

新五年新戰略 展示雄偉抱負IPO上市 開啟新的航程

縱觀新華保險的發展歷程,審時度勢的戰略定位能力和突出的執行能力是新華保險獲得領先的市場地位的關鍵因素。據聯合國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中國城鎮化和老齡化的進程將加快。老齡化將極大推動居民對健康和養老保險的需求。

面對城鎮化、老齡化的歷史機遇。2011年初,新華保險向外界披露了未來五年的戰略規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其宏大的愿景,建設“中國最優秀的以全方位壽險業務為核心的金融服務集團”。“中國最優秀”的含義是“領先的市場地位,一流的客戶服務,持續的價值成長,敬業專業的隊伍,精益高效的管理,深入人心的品牌,富有凝聚力的文化”。“以全方位壽險業務為核心”的含義是:“以人為核心,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延伸至健康、養老等產業”。“金融服務集團”的含義是:“把壽險主業與資產管理作為兩大支柱,在此基礎上伺機延伸”。

在此愿景下,新華保險在其壽險地圖上拉開縱橫捭闔之勢。橫向細分客戶市場:抓住當前養老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大力推動養老保險、醫療看護業務的發展,提升業務價值;縱向吃透壽險產業鏈,在保持公司現有業務優勢上,鞏固并加強其在壽險市場的領先地位,促進高價值業務的增長。新華保險要打造的,就是一個以全方位壽險業務為核心,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延伸至健康、養老等產業的企業。

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及城鎮化、老齡化趨勢,使中國壽險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在保監會剛剛制定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2015年,全國保險保費收入爭取超過3萬億元,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2100元,保險總資產達到10萬億元。

業內人士預計,新華保險順勢而為的新五年戰略,將為其打造全新的發展空間。而IPO上市的利好必將為新華保險的發展開啟新的航程,一次厚積薄發、蓄勢待發的“光明之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