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6 00:21:35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8月滬指日均真實換手率為0.597%,已連續3個月下跌并創出2005年5月以來的新低。按照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就叫“無量”。而“量在價先”,成交量上不去,指數也就很難脫離底部的泥沼,因此這樣的無量讓人心驚。
也許目前的無量正是最后的磨底階段,因為要知道,經受“磨底”的不止你一個人,磨到一定的時候,比的不是膽大、也不是技術,而是心性,是看誰在下跌時能克服人性最大的弱點之一——恐懼。待到地量確認、后市放量,那么現在的一切都不算苦了。那就讓我們默念心經:放下割肉的刀,等待磨底結束的反彈。
/磨底·市況/真實換手率迭創新低近三個交易日股市有所放量,但整體來看,成交依舊低迷。昨日(9月23日)換手率低于1%的股票有1221只,占2180只可交易股票的5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后發現,當前的量能水平已經創出2005年以來的歷史新低。這里所說的量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成交量或者成交金額,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現在的成交額多于以前理所當然。但由于A股市場不斷擴容,這種成交額的增長又是失真的。所以,關鍵是要判斷,成交額增長是否跑贏了A股市值的增長。
就此,記者引入一個新的指標——“真實換手率”。
所謂真實換手率,就是用來衡量在擴容、市值增長的情況下量能的真實水平。其公式為:真實換手率=日均成交額÷流通市值×100%。原理是:用流通市值而不用總市值,能夠更好地判別當前市場可交易狀況,而由于官方數據只公布月度流通市值,故這里的日均成交額是通過月總成交額除以當月天數得來。
據記者統計,2005年以來,滬市真實換手率的最低值出現在2005年5月。當時滬市流通市值為6285億元,日均成交額為53.42億元,真實換手率為0.85%。
隨后,股市見到歷史大底998點,換手率再也沒有低于上述數據。2011年6月~8月,真實換手率分別為0.603%、0.76%、0.597%,8月的0.597%是2005年5月之后的歷史新低。
/磨底·歷史/歷史頂底量能特征明顯真實換手率創出歷史新低說明了什么?其歷史數據能否用來測量底部和頂部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除了階段性小底部、小頂部較難測算以外,歷史頂底和中級頂底均有其規律可循。
見頂量能三特征記者將2005年以來上證綜指的頂部分成了大頂、中頂和小頂三類,6124點高點可算作大頂,3478點、3186點可看作中頂,3067點視為小頂。
從真實換手率來分析底部,其特征有三個:
第一是頂部時真實換手率處于高位。統計顯示,2005年以來的頂部真實換手率一般能達1.5%以上,如2007年10月6124點時真實換手率高達2.21%,2010年11月見頂3186點時,真實換手率為1.506%。
第二是與前一個月比較,見頂當月真實換手率有明顯下降。比如,2011年11月見頂3186.72點,當月真實換手率為1.506%,而前一個月是1.842%;又如2007年10月滬指見頂6124.04點時當月真實換手率為2.21%,較前一個月的2.689%出現大幅下降。
第三是“小頂”出現時真實換手率往往沒有規律可循。
比如,2011年4月出現階段性頂部3067.46點,其真實換手率較前一個月下降;但2010年4月出現階段性頂部3181.66點時真實換手率為1.257%,較前一個月的0.943%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究其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由于小頂部往往只是中級行情中的一個片段,其方向性早已由中級行情決定,故準確性較弱。
見底量能三特征同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歷史上的底部也分為三類:大底,如998點、1664點;中底,如2319點;小底,如2661點。
從真實換手率來考察底部,同樣有三個特征:
第一是見底之月的真實換手率往往會較前一個月猛然下降。比如,2009年9月的2712.3點底部,真實換手率為1.788%,較前一個月2.373%的換手率大幅下降。2008年10月的歷史大底1664點當月換手率為1.374%,而前一個月為2.237%。
第二是見底的后一個月真實換手率較見底當月有大幅提升。2010年7月見底2319.74點,換手率0.769%,后一個月換手率提升至1.069%;2008年10月見歷史大底1664.93點,隨后一個月的真實換手率為2.373%。記者認為,確認地量不僅要看現在的量能數據是不是已到一個低值,更重要的是看以后的量能數據是否能夠放大。
第三則是“小底”與“小頂”一樣,真實換手率規律不明顯。
/磨底·原因/三因素影響量能變化從以上數據看,A股的量能和指數一樣,呈現出波浪震蕩的態勢。頂部的特征是量能減少,底部的特征是量能在后期增大。那么,股市呈現出這樣明顯的量能變化,誘因何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重要的頂部和底部區域,影響量能的因素有很多,如宏觀政策變化、支撐和壓力點位的作用以及遭遇重要時點等。
宏觀政策易“造底”越是重要的底部或頂部,越是與政策有關。
比如2007年“5·30”暴跌正是印花稅政策引發,2010年初期的下跌是由于樓市調控政策使股市整體重心的下移,但政策“造底”一般比“造頂”更容易讓人矚目。
1664點見底是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推出所致,而在1664點以前,2008年9月也出現眾多個股集體漲停的盛景,其背景也是政策因素——匯金增持、印花稅下調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遇到重要的政策性事件,量能往往會猛然放大。
比如1664點出現在2008年10月底,當時真實換手率為1.374%。11月份則猛增至1.959%。2008年11月3日的成交額為237.3億元,僅僅一個月后的12月4日的成交額就猛升至1257.5億元,增幅430%。
關鍵點位影響大在關鍵點位以及支撐位、壓力位上,股市量能也會出現明顯變化,推動底部或頂部出現。
比如,2010年以來滬指多次在跌到60日均線時縮量反彈。除了均線,成交密集區往往也會形成量能的變化。比如,2011年以來,滬指多次沖擊3000點,但量能一次比一次低。如2010年11月、2011年3月、4月,真實換手率分別為1.842%、1.058%、0.94%。這表明,面對心理關口和成交密集區,多頭縮量不前,底氣不足。因此,真的要向上突破則需要放量打通關口,在關鍵點位處能否迎來反彈,要看量能是否在挖坑后放大。
重要時點需盯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重要時點也對大盤量能有較大影響。
比如,一般來說春節前股市成交都不活躍,1月~2月往往是量能最小的時候,因為投資者無心戀戰,而春節后,市場人氣又會逐漸活躍。統計顯示,除2008年以外,2005年以來春節后股市都會出現上漲。近年A股市場還呈現出“十一”現象,即在“十一”國慶節前后,股市都易放量上漲。如2010年9月~10月,滬指的量能突然從日成交不到700億元升至2000億元。一個半月時間指數上漲超過20%。
/磨底·動態/好事多磨?很多數據都可以解釋為何大跌,但底部始終無法得到確認。8月以來股市已經 “磨”近兩個月,那么,“磨”的到底是什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以下四大因素制約了A股脫離底部出現大反彈。
內外經濟形勢低迷雖然A股受外圍影響的現象在減弱,但不等于完全擺脫了外圍的掣肘。
周四歐美股市全線下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跌至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因美聯儲發布的黯淡預期再次引發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從而導致全球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此外歐洲債務危機解決方案沒有取得重大進展也加大了市場沉重氛圍。
國內的情況也不見得省心。
8月數據顯示,投資環比增速小幅下降,出口環比增速逆轉為負值。而9月匯豐PMI初值為49.4,低于上月49.8的終值,略高于49.3的7月終值,已連續3月低于50的榮枯線之下。
浙商證券分析師郭磊表示,這一數據包含了需求端偏弱可能導致庫存周期重心進一步下移的風險,也表明9月以來貨幣供應量、用電量、PMI初值等數據皆暗示中國經濟有加速下滑可能。
顯然,經濟能不能“磨”好,短期尚未明朗。
樓市股市政策皆未放松經濟轉好也需要政策來推動,那么市場能“磨”到政策的轉向或放松嗎?
在8月份的主要經濟數據中,6.2%的CPI雖略高于市場預期的平均值,但環比仍出現小幅下滑,然而食品價格仍繼續上漲,特別是雞蛋和食用油價格成為拉高CPI的主因,而豬肉價格回落尚未出現。本周,豬肉價格重拾升勢,由于“十一”假期臨近,指望肉價下跌已不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未等到貨幣政策放松時,本周地產股出現暴跌,危機再次襲來。
近日據媒體報道,銀監會正調查綠城集團百億信托融資。在地產業利用股市再融資被暫停后,信托成為了房地產行業的資金主要來源,那么上述事件是否意味著樓市調控政策會加碼?
同時,在A股擴容的問題上也未見政策放松。
中國水電、陜煤股份等大盤股的IPO在如此低位重啟,又將吞噬不少市場存量資金。
但愿市場“磨”來的是利好而不是利空政策。
深市估值仍高企經記者觀察,當前估值仍不具備歷史大底的特征。的確,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已非常低,但深市和中小盤股的市盈率卻依舊高得離譜。
截至9月22日,深證A股的市盈率為28.99倍,高于2010年7月2日的28.1倍的水平,更高于2008年11月7日14.55倍的歷史最低值。中小板指9月15日市盈率是33.75倍,大大高于2008年10月31日16.2倍的歷史最低值。
歷史數據顯示,2005年6月、2008年10月的歷史大底階段,上證A股、滬深300指數、深證A股、中小板指數市盈率都是在齊創新低后股市才見到大底的。
顯然,不把深證A股、中小板這塊估值突出物磨掉,很難出現大反彈。
當然,并不是說只有深證A股、中小板市盈率創出新低后才會出現反彈。但在歷史上中級反彈的情況下,深證A股、中小板市盈率雖不會創新低,也往往會猛然下降,砸出底部。
期待日均量能站上875億目前9月尚未結束,故準確的換手率數據還無法得出,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一個估算。
假設9月的流通市值與8月份保持一致為139451.69億元,考慮到最近幾個交易日股市出現放量,若未來5天保持680億元的單日成交水平,那么9月份的日均成交額將接近于608.37億元。
以此計算,9月日均真實換手率為0.436%,這一數字較8月的0.597%再度下降。
當然,從歷史經驗來看,這一數據也蘊含著機會。
一方面,真實換手率已有逐月大幅下降的狀況,另外,假設9月真實換手率與上述估算值非常接近,正如前文所述的歷史底部特征一樣,10月放量的可能性也就非常高了。
比如,2011年7月相較6月真實換手率增加了約0.16個百分點,就形成了一次反彈;2010年8月相較7月,真實換手率增加了0.3個百分點,形成了一次中級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從9月21日開始,滬市的量能實際上是已開始放大,當日881.9億元的成交額較前一日的479.6億元增加了84%。
這里我們不妨來估算一下,由于10月的流通市值會因為新股上市等因素有所增加,假設達到14000億元的水平,如果要真實換手率上升到0.6%,則日均量能要達到875億元。
那么,下周如果量能繼續放大并保持在9日21日這樣的水平,我們還有理由相信,“磨”來的將是好事,多頭會發起反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