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1-08-16 08:15:12
最近一段時間,新股在二級市場的搶眼表現宣告其正式走出“破發”泥潭。與此同時,其在一級市場的受歡迎程度也在顯著改善,最為明顯的表現便是新股發行市盈率的快速回升。分析人士指出,一二級市場溢價率彈升,令機構“打新”熱情高漲,尤其是對于部分新進資金來說,“打新”似乎已經成為其做高凈值的一條捷徑。
統計顯示,今年6月16日至7月18日間發行的24只新股,發行市盈率無一高于40倍。其中,發行市盈率最高的是創業板的迪安診斷(300244),為39.83倍;最低的是同為創業板的美辰科技,為18.12倍。24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僅為28.77倍,且僅有賽輪股份(601058)一只來自主板市場。
但以7月19日發行的以嶺藥業(002603)為分界線,新股發行市盈率發生了顯著躍升。統計顯示,以嶺藥業的發行市盈率達到47.39倍,一舉突破之前一個多月的“40倍魔咒”。之后發行的新開普(300248)、龍力生物(002604)等也均發到40倍以上。不止如此,7月后半個月發行的9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躥升至41.24倍,其中光線傳媒(300251)的發行市盈率更是高達61.05倍。
而8月以來,新股發行市盈率略有下降,14只新股平均為34.26倍。但值得一提的是,14只新股中有5只來自滬市主板,比例遠高于之前。實際上,8月份除去主板的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也有37.84倍。
“這跟近期新股一二級市場溢價率相對較高有一定的關系。”申萬資深分析師林瑾認為,“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之前的弱市環境中,新股首日上市也沒出現破發或者接近發行價的情況。”
事實上,在短期利益驅動下,機構對于“打新”熱情在迅速升溫。
“據我了解,因為最近新股上市行情火爆,有些機構在申購當中受益匪淺,因此當前機構打新股的積極性是異常得高。”林瑾告訴記者,“之前一直在打新股的那部分機構還是相對謹慎一些,但是一些新進入的機構在報價上相對樂觀一些,所以新股在詢價的時候均價被拉高了。”
由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網下中簽的機構持股規模大增,新股對其產品凈值的影響從而更為顯著。以某券商的一只小型集合產品為例,該產品曾在短短半個月內取得25%的凈值升幅,令人眼前一亮。不過追溯其原因發現,如此“驕人”業績的取得居然僅是其所中一只新股貢獻。
“目前機構網下中簽一個新股的規模基本上在2000萬左右,應該說量不小,這對一些規模不是特別大的機構來說,"打新"顯然已經成為其做高凈值的一條捷徑。”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但如此一來,新股發行市盈率自然將被推高。“"打新"并不是無風險收益,如果新股市盈率的上升跟二級市場不匹配,也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