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資產質量股份制銀行大佬共商轉型
2010-10-22 03:41:46
每經記者 張瑋 發自青島
深化戰略轉型、提升資產質量、強化風險能力,股份制商業銀行越來越意識到這些戰略選擇的重要性。10月21日,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大佬齊聚青島,在2010全國股份制銀行行長聯席會議上,共議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發展方式的轉型。
巨頭齊商轉型
某監管部門官員指出,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未來將面臨不確定的因素,經營環境的變化,對未來的發展提出多項挑戰,一個非常顯著的方面,就是中央要加快經濟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這對銀行發展帶來更多挑戰。他表示,這也影響到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和信貸政策,因為這影響到銀行信貸和投向和結構,也影響到貸款存量的變化。
業內分析觀點認為,對于中小股份制銀行轉型的核心就是通過調整業務結構、收入結構、貸款結構和客戶結構,優化組織架構、管理機制、業務流程,走一條專業化、差異化的新型股份制銀行發展道路。
光大銀行副行長李杰指出,未來銀行業綜合經營邁出實質性步伐,以銀行控股集團為主的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正在形成。她認為,綜合經營成為商業銀行必然而迫切的選擇,將成為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銀行業特色經營的核心競爭領域。
華夏銀行行長樊大志表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處于國有大銀行和區域中、小銀行之間的 “夾心層”,擁有全國性、全能性牌照,資本、網點、人員、客戶、業務、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要在綜合化經營的基礎上探索差異化、專業化經營的發展道路。
在中信銀行副行長張強看來,中小股份制銀行轉型的核心是走一條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適應、資本消耗低、內生增長能力強、市值穩定增長的新型股份制銀行發展道路。
他進一步解釋道,差異化經營是指在人力、機構、費用、技術、品牌等諸多方面的資源配置向與自身服務能力相匹配的業務、客戶、產品方面傾斜,集中有限的人財物資源,在某個或某幾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響力,形成比較競爭優勢。
渤海銀行行長趙世剛則認為,通過公司治理、發展模式、管理流程、產品服務、綜合化經營等多方面的積極創新,大力提升管理效率和優化服務流程,提供全面綜合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和專業化經營的創新業務,著力改善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和客戶結構,努力實現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一體化發展,構建自身差異化的核心競爭能力。
對于目前銀行業存在的 “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張強表示,這不可能支撐銀行長久發展。
“要切實改變傳統的重投入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結構、重速度輕管理的外延粗放型經營方式。真正構建起集約化經營、內涵式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系。”招商銀行副行長張光華表示。
興業銀行重點推行綠色金融,用“遵循赤道原則”體現其差異化的發展戰略。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認為,發展節能減排貸款開辟了新的市場,遵循赤道原則有利于銀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創造差異化優勢。同時,有利于融入國際國內市場,爭取新的商業機會,實現由‘綠’到‘金’的轉變。
提升資產質量
截至今年上半年,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549.1億元,比年初減少425.2億元;不良貸款率1.30%,比年初下降0.2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繼續保持“雙降”態勢。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資產質量向好趨勢不變的大環境下,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風險隱患正在積聚。
分析人士指出,危機和經濟結構調整將對信貸資產質量形成嚴重挑戰。歷史經驗證明,每一輪危機過后或每一輪經濟結構的調整,都將嚴重考驗銀行業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和資產質量。
華夏銀行董事長吳建指出,截止今年6月末,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和總負債在全國銀行業的占比達到15.5%、15.6%,增速分別達到24.6%和23.6%,高于全國銀行業的水平,顯示出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時,使得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增強。
他表示,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對格局產生新的影響,銀行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在銀行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戰略轉型成為各家銀行必然的選擇。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
多數銀行家認為,中小企業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更有利于商業銀行尋求差異化的競爭定位,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開拓中小企業業務也是商業銀行在多元化競爭格局下的必然選擇。
浙商銀行行長龔方樂提出,小企業金融服務有大未來,同時也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困難。他認為小企業發展目前主要有兩方面的困境,即能力困境和意愿困境,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銀行不敢授信、銀行服務有效性不足、經濟效益難以體現、社會地位不高的失落感。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傅建華則認為,商業銀行不僅要服務好大客戶,更要服務好中小客戶,拓展銀行客戶覆蓋面。盡管中小企業客戶風險較高,但銀行的議價能力強,收益也高,通過相應的定價手段轉移和控制風險,銀行可以找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平衡點。
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表示,商業銀行通過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彌補息差收窄的損失并不現實,而發展小微金融是應對日益臨近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挑戰的理性選擇。除了放寬利率、傾斜政策增強銀行開展小微金融的動力以外,銀行自身還需要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實現批量化、標準化經營,充分發揮小微企業融資的主渠道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