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8 01:49:43
隨著“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無法獨善其身的世界汽車行業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一些曾經被光環籠罩的明星人物已經或即將出局,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汽車巨頭或許會行將破產,世界汽車的格局可能要重新改寫。
每經實習記者 海維 發自北京
渡邊捷昭、福井威夫、瓦格納、斯特雷夫、程美瑋,這些曾經在汽車行業里呼風喚雨、風生水起的風云人物,在短短數月內相繼下課。這些突如其來卻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變動無不引起世人的驚呼與深思。他們為什么辭職?誰是下一個出局者?
隨著“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無法獨善其身的世界汽車行業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一些曾經被光環籠罩的明星人物已經或即將出局,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汽車巨頭或許會行將破產,世界汽車的格局可能要重新改寫。渡邊捷昭、福井威夫、瓦格納、斯特雷夫、程美瑋,這些曾經在汽車行業里呼風喚雨、風生水起的人物,在短短數月內相繼下課。這些突如其來卻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變動無不引起世人的驚呼與深思。他們為什么辭職?誰是下一個出局者?車企高層大換血會給陷入重重危機甚至積重難返的汽車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又會給我國的車企帶來怎樣的啟示與機遇?
車企大佬掀起“下課潮”
2008年平安夜,豐田汽車前社長渡邊捷昭調任,豐田創始人豐田喜一郎的孫子章男接任新社長;
2009年2月23日,本田宣布:55歲的伊東孝紳將于6月份接替64歲的福井威夫,出任本田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2009年3月30日,通用汽車CEO瓦格納在奧巴馬政府的壓力下宣布辭職,其職位由弗理茲·韓德勝接任;
就在同一天,法國最大汽車廠商標致雪鐵龍公司宣布解除與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斯特雷夫的合同,具有鋼鐵行業背景的職業經理人菲利普·瓦蘭接任集團CEO一職;
2009年4月1日,前福特中國董事長程美瑋以退休的形式將其手上大印交于前福特中國CEO兼總裁葛致諾,結束了自己11年的福特中國生涯。
從北美的汽車巨頭通用、克萊斯勒走向破產的邊緣,到亞洲汽車業老大豐田汽車出現巨額虧損。受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影響,汽車行業被卷進災難的漩渦。面對著銷量的大幅下滑,甚至是自身難保的悲慘境地,汽車企業都在期待著通過高層人事調整能為自己注入新鮮血液。但是這樣的自救舉動與汽車業長年累月越長越大的“毒瘤”相比,其效果只能說是微乎其微。
換帥就能解決問題?
早在2005年,美國汽車業便已陷入了“破產門”事件。居高不下的工會成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與市場消費結構與理念的轉變這三大“癥結”,始終在吞噬著巨大的美國汽車產業帝國,成為其無法擺脫的“心病”。于是,無路可走的汽車行業開始向金融市場尋求援助,期待著這個曾經無限繁華的華爾街能夠給自己帶來“第二春”。但是,造化弄人,由于華爾街“次貸危機”的爆發,這只蝴蝶翅膀所扇起的金融颶風瞬間席卷了全球,整個世界財富大幅縮水,人們消費水平大幅下滑,汽車業被逼到了資金鏈即將斷裂的死角。
“這已不是簡單的換帥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換湯不換藥,不換思想只換人,這些汽車企業還是死路一條。”汽車行業專家賈新光指出,“金融危機下更需要按照新的形式來思考問題。實際上,政府并不希望汽車企業倒閉,但如今的通用等企業早已積重難返,只有調整戰略,才能渡過難關。”2006年,前波音副總裁艾倫·穆拉利“空降”深陷虧損泥潭的美國老牌汽車巨頭福特,并開始在裁減用度及增加現金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換帥而帶來的企業戰略變化,是福特在這次產業地震中顯示出更強抗震能力的重要原因。”
對此,新上任的通用CEO韓德勝在“60天大限”的壓力下,似乎比素有“底特律斗士”之稱的瓦格納更有先見之明。他深知,雖然通用尚有口氣還能夠繼續與競爭對手斗,與強大工會斗,與節節上升的油價斗,但終究斗不過美國汽車市場日漸低迷的現實,最后還有可能落個“死無全尸”。那還不如先發制人,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破產”,一分為二,保留優勢競爭力,剝離不良資產,令通用浴火重生,創造一個新的、更健康的通用。也許,這是通用生存下來的惟一方法。
“而大眾等企業也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趁機擴張,利用小排量車搶占市場。這些都將成為企業自救與前進的法寶。”
誰是下一個出局者?
各大車企披露的3月份數據顯示,美國汽車銷量繼續大幅下滑,3月份轎車和輕型卡車折合成年率的銷量低于900萬輛,為1981年以來最低銷量水平;加拿大汽車的銷量同比下滑15%;日本銷量下滑32%;韓國的現代、雷諾三星、通用大宇等汽車公司當月全球汽車銷量更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縮水……老總們的紛紛“下課”早已令人憂心忡忡,慘淡的銷售數據更讓這個市場顯得風聲鶴唳。恐怕這個時候,每一個車企老總都面臨“飯碗危機”。
“我認為接下來車企不會再有大規模的人事調整”,一位行業內的資深人士說:“該出局的都已經出局。特別是中國企業的高層,不會再有人因此而下課。”
果真如其所料嗎?
此前,坊間一度傳言,雖然愿意接受1美元年薪,但克萊斯勒CEO納德利還是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趕走的掌門人。因為,與通用相比,克萊斯勒的處境似乎更為糟糕。3月30日,奧巴馬政府認為克萊斯勒已無法單獨生存,下令它30天內完成和意大利汽車制造商菲亞特汽車的結盟,否則政府將切斷對它的援助。
這一限令,如同一把懸在納德利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為求生路,克萊斯勒和菲亞特火速達成了框架協議。不過,克萊斯勒面臨的挑戰依然激烈。他們必須確保與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就薪酬福利問題達成協議,從債權銀行贏得債務減免協議,并與菲亞特達成最終協議。
納德利的成敗在此一舉。盡管他一再表示,克萊斯勒有信心在30日內完成與菲亞特集團的聯盟合作協議,從而達到進一步申請60億美元聯邦政府貸款的要求。但是,目前來看,這條路并不順利。有報道稱,摩根大通公司、高盛集團、花旗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公司這四家銀行,均抵制克萊斯勒的債轉股提議,這不僅會減緩克萊斯勒與菲亞特的談判進程,也成為克萊斯勒與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就醫療保健等問題達成協議的一大障礙。
納德利到底是會 “成功”,還是“成仁”?汽車企業究竟會不會還有大規模的人事調整?我們拭目以待。
新聞縱深
全球汽車重心轉移到歐洲和“金磚四國”
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日本汽車工業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世界汽車6+3的戰略格局。而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由于外部環境的持續惡化,搖搖欲墜的北美車市和已經持續下滑多年的日本車市均遭受了嚴重打擊,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在世界汽車格局中的顯赫地位已經不在。此番車企高層的頻頻換血無不向我們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世界汽車格局正在發生著劇烈的震蕩和驟變。有業專家分析指出,世界汽車6+3的格局已經崩潰,作為世界汽車工業的誕生地,也是汽車技術的搖籃——歐洲即將成為新的汽車工業中心。
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汽車寒冬,令歐洲車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其銷量雖有下降,卻遠遠好過美國和日本車企在最近幾個月動輒就是30%,甚至50%的銷售跌幅。據最新的3月份銷售數據顯示,法德意等歐洲大國的汽車銷量呈現回暖態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幅。
“這源于歐洲車企在高效低排動力技術方面豐厚的技術儲備。”歐洲車企一向重視技術,不斷依靠技術革新和新技術來培養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今歐盟制訂了全球最嚴苛的汽車環保排放法案,更令所有的歐洲車企專注于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這都將大大提高歐洲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其在危機下的逆勢擴張,成就并鞏固霸主地位。
此外,隨著6+3的世界汽車格局的崩潰,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金磚四國”,顯現出了強大的市場需求,逐漸發展成為各汽車企業的重點市場。
“隨著‘金磚四國’市場規模的擴大,世界汽車的話語權正在改變,世界汽車未來的發展規模可能會出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平分秋色的局面”。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評述道。這為中國汽車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平臺,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不斷完善自主品牌,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有所建樹,相信中國的汽車產業將會有大的突破。 每經實習記者 海維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