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6:13:55
11月7日,A股市場震蕩調整,三大指數均沖高回落,化工板塊卻短線狂歡,多個化工概念漲幅居前,或因多晶硅企業組建聯合體等因素影響。近期有機硅等化工品需求高增長,價格持續上漲。機構認為,市場短期或維持窄幅震蕩、板塊輪動格局,未來需關注成交額及科技龍頭表現,若突破前高,市場或再次進入FOMO(“害怕錯失”交易)狀態。
每經記者|趙云 每經編輯|彭水萍
11月7日,市場震蕩調整,三大指數均沖高回落。截至收盤,滬指跌0.25%,深成指跌0.36%,創業板指跌0.51%。
板塊方面,有機硅、氟化工、磷化工、電池等板塊漲幅居前,AI模型、軟件開發等板塊跌幅居前。
全市場超3100只個股下跌。滬深兩市成交額2萬億元,較上一個交易日縮量562億。
11月首周已經收官,你注意到A股的新變化了嗎?
指數層面,滬指在4000點附近趨穩,而上月底回調較多的深成指、創業板指,已逐步回到趨勢線上。
雖然今天三大指數沖高回落,但相較本周持續下跌的日韓股市,“逆勢”氣質仍在。
指數修復離不開板塊和個股的走強,而有趣的是,本周既沒有漲幅特別大的板塊(相對過去幾周來說),也沒有跌幅特別大的板塊。

這通常意味著,板塊間輪動比較頻繁,且資金在切換時對盤面的影響相對良性。
而今天,輪動的風就吹到了一個此前偏低調的板塊——化工,引發短線狂歡。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收盤,有機硅、氟化工、硅能源、磷化工、鈦白粉等多個化工概念霸占了漲幅榜。
以有機硅概念為例,今天這根大陽線的漲幅,至少是今年以來都很罕見。

實際上,該板塊自今年5月以來,月線就持續收陽線,是不折不扣的“慢牛”板塊。

爆發的催化因素是什么?
據報道,頭部多晶硅企業正籌劃組建聯合體,各方合計出資額可能在200億至300億元,旨在淘汰部分產能并清償業內累積負債,或推動光伏行業“反內卷”進入新階段。
另一方面,最近“AI+電力”主線持續獲市場關注,熱度也傳導至上游。
長線邏輯來看,近年來有機硅需求持續高增長。百川盈孚數據顯示,2019年~2024年我國有機硅表觀消費量從106.2萬噸提升至181.6萬噸,年復合增長率為11.3%。隨著有機硅材料在電子電器、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新興領域滲透率持續提高,有望接力需求增長。
近期,化工品漲價之聲也不絕于耳。Wind數據統計,近期國內30多種有機、無機、涂料原材料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其中環氧氯丙烷年內累計漲幅超40%,創下近三年來的歷史新高。
中信證券認為,工業硅、有機硅中間體價格低位,利好下游深加工企業,且當前有機硅行業中景氣度較高的主要為需求保持高增長的鋰電、光伏新能源領域與國產替代空間廣闊的半導體芯片領域。建議關注硅基材料下游高景氣延伸拓展的公司。
廣發證券稱,化工行業進入資本開支尾聲,利潤環比改善。化工行業周期有望迎來多重邊際催化,景氣重點推薦鉻化工、民爆、制冷劑等。拐點重點推薦農藥、光引發劑、香蘭素等。新材料重點推薦真空材料、生物制造、AI及機器人材料等。
本周三,市場低開高走,當天開盤的低點也被不少市場參與者視為短期的“底”。若再錨定三大股指在10月29日、30日的高點為“頂”,則近期大盤的漲跌空間都不算大。

基于這樣的判斷,在下次放量突破箱體之前,市場有較大概率出現指數窄幅震蕩、板塊反復輪動的格局。
這也是目前機構間比較主流的觀點。
例如,德邦證券認為,市場成交額重回2萬億元,滬指一度重回4000點,或顯示市場情緒開始從謹慎轉向積極,但在當前政策和業績真空期環境下,短期進一步的事件驅動因素較少,市場短期或維持震蕩走勢,建議維持紅利、微盤、產業趨勢的均衡布局。
未來需進一步關注市場成交額及科技龍頭表現,若市場成交額持續放大,疊加全球AI浪潮下產業趨勢明確,則科技權重或具備進一步增配空間。
華西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如果行情保持震蕩,指數或將形成收斂三角,隨后做出抉擇。觀察9月以來的震蕩狀態,萬得全A的頂部分別出現在10月9日和10月29日,且兩者點位基本一致;而底部分別出現在9月4日、10月17日和11月5日,且點位持續抬升。這意味著,兌現力量對高點的定價基本不變,而做多力量對低點的預期持續提升,兩者終將收斂,屆時市場將面臨抉擇。但目前來看,收斂三角的形態尚未形成,在兩股力量交匯之前,或許還有一段方向不明的震蕩期。
如果行情繼續上漲,并強勢突破前高,市場或將再次進入FOMO狀態。周四A股在低開后反彈,與日、韓股指大跌的狀態明顯不同,指向市場情緒相對積極。而能否有效突破前高,則是對積極情緒持續性的檢驗方法。
例如,6月23日-25日的大漲,萬得全A通過“三連陽”突破震蕩區間,隨后市場FOMO情緒升溫,形成7月以后的強勢行情。如果本輪行情能強勢突破10月9日和10月29日的高點,意味著市場情緒進入偏強狀態,結構性風險可能被暫時忽視。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7954413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