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6:15:55
每經記者(zhe)|張壽林 每經編輯|魏文藝  
10月30日,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十四屆全國政(zheng)協(xie)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李萌發表了主題為“推動智能體垂直場景價值實現 催生金融新(xin)質生產(chan)力(li)”的演講。
李萌指出(chu),從大模型(xing)邁(mai)向(xiang)智能體(Agent),是AI進一步向(xiang)生產力轉化的必然(ran)路徑。在真正的大模型(xing)時(shi)代,大模型(xing)與Agent呈現(xian)出(chu)強(qiang)關聯(lian)。未來,或者說當下(xia)正逐步(bu)發展(zhan)的(de)方向,是自(zi)主規劃(hua)的(de)智能體(ti)與多(duo)智能體(ti)協同的(de)模式(shi)。
李萌認(ren)為,工具鏈和多智(zhi)能體協(xie)作決(jue)定(ding)了人(ren)工智(zhi)能應用的(de)(de)廣度。構建以智(zhi)能體為節點的(de)(de)網絡(luo)——智(zhi)聯網,這是影響社會連(lian)接格局的(de)(de)重要事項。

科技部原副部長李(li)萌演講現場 圖片來(lai)源:每(mei)經記者 張壽林 攝
針對演講內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會后采訪到李萌。他指出,多智能體協同將形成以交互能力為重點的智能體生態。在此背景下,社會連接格(ge)局、人類(lei)交往方式正走(zou)向深(shen)刻演變。
NBD:您剛在演講中提到重(zhong)要一(yi)點,即形(xing)成具(ju)有交互能力的(de)智能體生態是(shi)一(yi)件即將發生的(de)大事。對此(ci),請問您能否進一(yi)步展開?
李萌:“大事”指的是社(she)會連接方面的大事。原來是互聯(lian)網,全球約80億人,才(cai)有多少互聯(lian)網用(yong)戶?而智(zhi)能體(ti),華為(wei)預測2035年將有9000億個,且不與上下左右連接則無法完成任務。這個網絡得有多大!因此,社會(hui)連(lian)接格局、人類交往方式正走(zou)向深刻演變(bian)。
NBD:您在(zai)演講中還提到(dao),未(wei)來一個(ge)人將擁(yong)有多個(ge)智能(neng)體。請問在(zai)更好地搭建自己的智能(neng)體方(fang)面,可(ke)否分享(xiang)相應建議?
李萌:構建智能體的關鍵前提(ti)是,根據(ju)自身工(gong)作(zuo)內(nei)容,對每(mei)個(ge)場景、每(mei)個(ge)業務的需求和痛點(dian)了解透(tou)、理解深,明確哪些方(fang)面費時費力費事(shi)而(er)(er)需AI(人(ren)工(gong)智能)賦能,從而(er)(er)有(you)針對性地入手。具體可從以下幾點(dian)展開:
一(yi)是(shi)提出需求(qiu)、評(ping)估價值(zhi)。根據不同場景,精準刻(ke)畫需求(qiu),判斷需求(qiu)價值(zhi),明確定位搭建智(zhi)能體的(de)目的(de)和功能。
二是分析場景、找準痛點。在確定業務場景和(he)需求價值的基(ji)礎上,定位具體(ti)痛點,聚焦問題解決。
三是定(ding)制(zhi)方案、提高價值(zhi)。方案個性化,才(cai)能價值(zhi)高。比如搭建個性化投(tou)資(zi)問(wen)答助手智(zhi)能體,方案就需包括對自身風險偏好、止盈止損規則、資(zi)金投(tou)向定(ding)位、資(zi)產動態評估(gu)、風險防(fang)范措施(shi)等維度的重點考量。
四是安全(quan)(quan)(quan)保障、治理托底。要(yao)讓單智能(neng)體(ti)和智能(neng)體(ti)生態有足夠的安全(quan)(quan)(quan)防護能(neng)力,特別(bie)是業務中涉及客(ke)戶隱私等數據安全(quan)(quan)(quan)場(chang)景,需對(dui)應配置(zhi)更(geng)高級別(bie)的安全(quan)(quan)(quan)技(ji)術和保障系統。
五是多智協同、構建生態。當工作中涉及的場景豐富多樣時,多智能體協同將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這需(xu)要建立有效(xiao)的(de)協同機制(zhi),通(tong)(tong)過系(xi)列協議維護和(he)溝(gou)通(tong)(tong)智能體生態,以實現(xian)更加順(shun)暢(chang)的(de)協同運作。
特別(bie)是Agentic AI,即(ji)自主(zhu)規劃智能體和(he)多智能體協同,是大勢所趨,目(mu)前發(fa)展已初露端倪。
免責聲明(ming):本文(wen)內容與(yu)數(shu)據(ju)僅供參(can)考,不構成投(tou)資建議,使用前(qian)請核實。據(ju)此操作,風險自(zi)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壽(shou)林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不(bu)希望作品(pin)出現在本(ben)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de)作品(pin)。
歡迎關注每(mei)日(ri)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