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2025-10-28 20:11:11
瀘縣,作為千年古縣和中國龍文化之鄉,古韻悠長,詩意流淌,歷史的厚重與時代脈動在此交匯。如何讓千年文化“活”起來,讓鄉村發展“旺”起來?答案是:以文化賦能鄉村發展。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鄉村全面振興工作聯系點名單,全國共設立100個聯系點。瀘縣成功入選,成為四川省獲選的4個工作聯系點之一,并且是全省唯一的“鄉村文化振興工作聯系點”。
“文化+能人”
以文育人,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10月18日,在瀘州雨壇彩龍非遺工坊,第六代傳承人張家銀和工匠們加緊制作彩龍、草龍、布衣龍等一批新龍,這批新龍將用于國家級非遺——瀘州雨壇彩龍的研學實踐活動。作為瀘州雨壇彩龍的傳承人,張家銀既是技藝的守護者,更是文化的“領頭雁”。除了制作龍,張家銀還到多所鄉村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舞龍教學活動,將舞龍技巧、民俗歷史融入課堂,從扎制龍身到揮舞龍珠,一招一式間傳承百年非遺。
今年3月,來自川渝的500余名跑者齊聚瀘縣百和鎮,在春意盎然的賽道上奔跑。潘杰 攝
近年來,瀘縣多所學校依托非遺傳習所,開設“彩龍制作”“龍舞基礎”等特色課程,組建“雨壇童子龍”“石橋板凳龍”等多支青少年舞龍隊伍。“讓孩子們從小認知和熱愛非遺,才是文化傳承最堅實的根基。”張家銀說。如今,瀘縣以雨壇彩龍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正在通過創新性轉化形成特色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此外,瀘縣持續推動龍舞與文旅融合,拓展研學體驗、龍舞進校園等項目,以“舞龍+”提升龍舞產業附加值,有效激活鄉村經濟。
在得勝花燈傳習所,得勝花燈第七代傳承人楊光明帶領著她的“姐妹藝術團”排練最新編排的節目。“我們唱花燈十多年了,很多都是自己編排的作品,這些作品歌頌了我們的新生活、新風貌,不僅簡單易懂,更能入腦入心。”楊光明說,她的“姐妹藝術團”表演者大多是當地村民,有種植能手、家政服務人員等,大家十年如一日,傳承發揚著這門民間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瀘縣在創新實施“文化+能人”工程方面,積極推進民間藝術職稱評審、演藝技能認定等舉措,依托“農民演藝大舞臺”品牌,為基層文藝人才搭建展示才華、引領鄉風的廣闊平臺。“農閑時‘搭臺唱戲’,農忙時‘揮鋤耕田’。瀘縣農民演藝團隊已發展到130余支,從業人員超2800人。他們扎根鄉土,年演出超1萬場次,演出收入突破5000萬元,足跡遍布云貴川渝等地。”瀘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馮秋蘭說,瀘縣不僅“種”文化,更“播”文化。“瀘縣農民演藝大舞臺”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經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亮點。
“文化+治理”以文聚力,打造和美鄉村“強引擎”
8月28日一大早,瀘縣石橋鎮洪安橋村會議室里座無虛席,村里將按照村民去年獲得的積分進行分紅。去年,洪安橋村村集體總收入達229.02萬元,村民年度分紅總金額達14.6萬元,村民憑借對村集體經濟與公益事業的貢獻獲得相應分紅。
近兩年,石橋鎮洪安橋村創新探索“積分制分紅”模式,將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志愿服務,在產業基地務工,土地等資源折資入股等納入積分,按對村集體經濟和村公益事業貢獻的多少來進行積分和分紅。
石橋鎮洪安橋村的鄉村治理成效,得益于村規民約的“瘦身”。
過去,洪安橋村的村規民約長達1.5萬字,內容冗長。去年9月,洪安橋村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訂,縮減至不到500字。“瘦身”后的村規民約明確了積分制獎懲措施,惰、懶、臟、賭等行為都會扣分,甚至取消當年積分,而積極參加公益服務活動、幫助鄰里則會相應加分,這種變化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熱情。“村里通過積分制鼓勵村民參與文化活動、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事務。”瀘縣石橋鎮洪安橋村村委會主任邱宗祝說。
近年來,瀘縣堅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治”,創新推行“文明積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家風家訓上墻”等舉措,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如在玄灘鎮,村民依托“農民演藝大舞臺”,自編自導小品《鄰里一家親》,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抵制陳規陋習;在立石鎮,每年開展“孝老愛親”典型評選,弘揚崇德向善的美德風尚;在云龍鎮,創新“文化調解”機制,將傳統禮儀、家風家訓融入矛盾化解,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如今,瀘縣已建成村級文化服務中心198個,鄉村圖書館、文化廣場實現全覆蓋。每到傍晚,文化廣場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廣場舞、壩壩電影、讀書會輪番登場,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文化+產業”
以文為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不久前,在瀘縣龍眼龍蝦消費季活動現場,一場集文化展演、農產品展銷、美食體驗于一體的盛會上演。現場不僅有龍舞騰躍翻飛,川劇變臉、金錢板等傳統曲藝登場,還有來自全縣20個鎮(街道)的“土特產”展示。僅在活動首日,農產品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元,線上訂單同比增長60%。“以前愁銷路,現在政府搭臺、文化引流,我們的龍眼賣到了全國。”瀘縣潮河鎮后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仁剛高興地說。
“我們依托‘中國龍文化之鄉’品牌,創新打造出‘龍眼龍蝦消費季’IP,推動‘文化+農業+旅游’三鏈融合,讓文化‘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代全介紹,活動期間,全縣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采摘等綜合消費顯著增長。
文化賦能,不僅“火”了產業,更“活”了鄉村。在玄灘鎮新山村稻蝦基地,游客可體驗垂釣樂趣;在潮河鎮萬畝龍眼林,親子家庭可參與采摘研學,樂在其中……一批“文化+農業”示范園應運而生,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也盤活了鄉村生態與人文資源。
“我們已建成了一條長12公里的稻蝦產業環線及研學基地,下一步將以小龍蝦為‘媒’,舉辦鄉村音樂節、‘龍宴’爭霸賽、農耕文化體驗等活動,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瀘縣玄灘鎮新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祖強對此信心滿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