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0 22:17:46
在“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愉悅資本劉二海表示,智駕系統已進入規模化部署,產生“飛輪效應”。他認為AI作為通用技術,將影響所有行業,當前AI投資集中在基礎構建和典型應用。智能駕駛作為AI基礎性應用,可能成為最早商業化的具身智能形態。劉二海還指出,智能經濟時代投資邏輯正從流量驅動轉向科技驅動,未來10至20年,中國企業引領的新全球化將是重要趨勢。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陳俊杰
“AI將重新定義汽車,汽車將突破行業范圍”。“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在演講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智駕系統已進入規模化部署階段,產生了數據與智能的“飛輪效應”。
在汽車行業有著20年投資經驗的劉二海,投出過易車網、神州租車、摩拜單車、蔚來汽車等明星項目。他說,汽車已成為中國GDP占比第一的產業,激光雷達、調光玻璃等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正快速發展,智能駕駛將成為最早開啟商業化的具身智能產業之一。
那么,在智駕賽道,哪些代表行業新方向的潛力項目值得投資人長期陪跑?新一代AI基礎設施的投資邏輯正發生著怎樣的轉變?全球化視野下資本又將如何助力中國企業把握出海機會?10月17日,劉二海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
“下一個十年,AI這一通用技術帶來的智能化變革將影響所有行業。”在劉二海看來,技術革命往往分為投入期和滲透期兩大階段,AI領域的早期投資,一類集中在芯片、算力、模型與數據等基礎構建,另一類則集中在互動、編程、視頻生成等典型應用。
“在這個階段,必然是投資基礎構建和典型應用,而非過早地投入末端應用。”劉二海告訴記者,AI成為普遍、安全、可靠、經濟的基礎設施后,會向各行各業深度滲透,那時應用會變得更加廣泛,但全面滲透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有人會擔心AI泡沫已現,而劉二海認為,雖然存在局部過熱的現象,行業可能會調整,但還未看到2000年時的泡沫破裂跡象。
在具體應用中,智能駕駛被視為AI領域的一大基礎性應用。劉二海認為,該領域已進入廣泛的商業部署階段,一方面,AI模型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占比較高,另一方面,智駕系統與芯片已形成規模性收入。
劉二海看到,智能駕駛的“飛輪效應”已經啟動。作為AI的先行產業,智駕系統與具身智能目前雖獨立發展,但智駕憑借其龐大的產業基礎、數據積累與技術能力,極有可能成為最早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具身智能形態,并有望在未來向更廣泛的具身智能領域拓展。這將是行業未來一個至關重要的趨勢。
采訪中,劉二海闡述了自己的投資邏輯:“與互聯網經濟時代不同,智能經濟的核心特征在于軟硬結合,是生產力的躍遷,是用戶端與產品端的雙向重構。”
劉二海指出,智能經濟時代的投資邏輯正從流量驅動轉向科技驅動,技術能力和商業化部署同等重要,投資人在硬科技賽道需具備前瞻性,提前進行布局,盡管現在更多關注的是技術驅動型企業,但同時擁有模式創新能力的創業者會是一個很好的加分項。
展望未來10年至20年,劉二海稱,中國企業引領的新全球化將是另一大主線。全球化已從過去由大型跨國公司主導、強調股東利益優先的模式,轉向以中國企業為主導的“生而全球化”的新階段。這一轉變的核心動力在于中國研發能力的顯著提升、數字基礎設施的廣泛應用,以及對本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重視。
“盡管中國對美貿易有所下降,但對拉美、中東、中亞、中東歐地區等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劉二海表示,AI開源技術也為全球化提供了安全、可信賴且普惠的技術基礎,有助于中國企業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可,并推動本地化創新生態的構建。中國持續的工程師紅利是支撐全球化進階的重要基礎。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7819339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