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09-30 20:26:53
白露一過,百畝高粱染紅了蘆山縣萬畝糧經復合園大同基地。基地技術負責人巴雄軍每天算著日子,看看地頭的高粱是否紅透了每個邊坡和角落,連日的雨水卻仿佛和他作對,將高粱收割的時間一天天地往后拉扯。
十余天的觀望,天氣預報終于讓巴雄軍下定了收割的決心:9月24日,晴,最高溫度28℃。機器和人終于可以下田了,他心想。
田野披“紅妝” 高粱迎豐收
難得的好天氣,大同基地內350畝高粱在層層梯田上高擎著“火把”,長勢喜人。
“以前,這里都是些零碎的坡地,村民少量地種些水稻或是玉米,大部分土地都處于荒蕪狀態。”巴雄軍介紹,2022年,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零散的坡地被規整為方塊梯田,方便機械化作業。同時,通過對土壤進行改良,修建灌溉溝渠,荒地之上重新生長起兩季莊稼,也為山區小縣帶來了更多農業發展可能性。
高粱,一種我國北方常見的糧食作物,在蘆山縣并不多見。過去,當地偶有村民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種,多作觀賞之用。
把高粱發展成產業,蘆山縣沒有現成經驗,村民們也沒有種植技巧,但畝產值1200元左右、低種植成本投入的“誘惑”,以及某酒廠拋來的訂購“橄欖枝”,還是吸引了大同基地負責企業蘆山縣漢豐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蘆山縣漢豐農投公司)大膽嘗試,發展高粱訂單農業。
2024年,蘆山縣漢豐農投公司在大同基地開啟高粱試種工作。巴雄軍帶著當地村民,在大同基地層層疊疊的梯田里,種下了120畝高稈高粱,一起探索如何讓高粱產業在蘆山扎根。
事實上,剛開始種植高粱時,村民們內心充滿忐忑——種不種得好,種來干嗎?
第一年的試種情況也并不理想。“蘆山雨季風大雨大,加上大同基地相對平緩開闊,周圍缺乏擋風屏障,導致高粱易倒伏。”巴雄軍說,今年,他們總結經驗,特意選用了矮稈品種。
好不容易有了種植經驗,今年又換了品種,一切又從零開始。
“種植就是要不斷摸索,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靈活調整種植策略。”巴雄軍說,“兩年來,村民們在邊學邊種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相關種植經驗,以后他們在自家地里也能種出更多樣、更優質的作物。”
種下高粱后,巴雄軍每周都要往高粱地里鉆個兩三天,“鉆”出問題了,再招呼上村民一起圍一塊,邊學邊搗鼓。
悉心管護之下,今年,大同基地的高粱不僅“抗”住了風雨,也獲得了市場青睞。
據巴雄軍介紹,他們種植的高粱品種,是四川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機糯粱2號,其淀粉含量較高,兼具釀造和食用兩方面的功能,也是目前四川一些知名白酒的優質原料。
按照巴雄軍預測,今年,大同基地高粱種植預計總產量約為40噸。收割工作完成后,這些高粱將被運往合作酒廠用于釀酒。
守著家門務工 村民學經驗鼓腰包
當前,大同基地所屬的蘆山縣萬畝糧經復合園,已初步形成“三核示范、萬畝輻射”的產業格局,覆蓋思延、大同、龍門三大片區,每年都需要大量工人參與種植、管護和收割工作。
得知即將開始收高粱后,王波在附近幾個村里忙碌著組織起了人手。
24日一大早,蘆溪村1組的竹志慧洗漱吃飯完畢后,熟練地背上背簍和鐮刀,搭上同村人的摩托車便往基地趕去,自家養了四五年的小狗“小花”,也隨她鉆進了這片紅色海洋。他們是這片高粱地中的另一個“主角”。
除卻收割機作業帶來的高效與省力,基地里的邊坡、角落全靠村民來手工收割。當天,竹志慧與二十余位村民,分散在邊邊角角的高粱地里,收獲著一株株自己精心管護的紅高粱。
“基地的高粱和油菜花,日常管護工作都是附近幾個村的人來負責。”王波來自思延鎮草坪村,基地內的作物平常都“托管”給了他和附近的村民。如此一來,除了土地流轉的租金,村民們還能通過料理土地這個“老伙計”,額外賺取一份務工收入。更重要的是,經過兩年嘗試,當地村民已基本掌握了高粱這一經濟作物的種植技巧。
當日,負責大同基地高粱收割“主力軍”,除了留守在家的中年婦女,還有一些滿頭銀發的老人。只見他們一手拿著鐮刀,一手捏著高粱穗子,輕輕一劃拉,高粱穗便穩穩落在手中,動作雖不疾不徐,卻透著股熟練勁兒。
現場,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笑容,邊割邊聊,話題從高粱的長勢聊到了家里的瑣事,歡聲笑語在高粱地里回蕩。
“都住附近,離家近嘛,在這里掙點生活費。”
“什么都會做,除草、施肥、防蟲害、收割,眼看著高粱從苗子長成紅穗子,心里還是有成就感。”
“出去打工人家看我們年紀大,不愿要,在這活路輕松,干著也不累。”
……
談話間,高粱滿了背簍,村民們背上高粱,走過高舉著“火把”的田壟,背簍撞得地里的高粱在陽光下晃晃悠悠,小狗也在晃眼間鉆進了高粱叢。
“在種植和管護過程中,基地會優先選用本地村民來務工。村民大多五十來歲,對于相對輕松的管護農活,他們做起來也不那么吃力。”王波表示,基地內比較穩定的務工村民,一年能增收五六千塊,還是比較可觀的,“得閑時村民就來基地務工,農忙時自家農活也不耽擱。”
截至目前,大同基地已累計帶動當地120人次務工,產生勞務費用50萬元。學經驗、掙收入,村民們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色彩流轉 農旅融合繪出新圖景
在當地村民埋頭忙碌的同時,一輛輛私家車陸續駛入大同基地。從雅安各縣(區)慕名而來的游客陸續走入高粱地里,這片山坳里的“聚寶盆”頓時熱鬧了起來。
規整連塊的高粱地,既形成了連片的梯田美景,也為游人觀賞田園“豐”景提供便利。有游客直接在高粱地旁的生產便道上架起直播設備,通過“云視野”將這片蘆山美景傳播給更多觀眾。
今年9月初,大同基地的350畝高粱陸續成熟。亮麗的顏色、成片的規模,經過互聯網傳播,使這片高粱地成功在雅安人的社交網絡“出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打卡旅游。
“觀景臺視野更開闊,上面看起來更舒服。”9時許,來自雨城區的游客侯逍珍,正和姐妹們往基地觀景平臺走去。早上8時左右便到達的她們,這會已經美美拍完了一輪照片和視頻。
“我們是在網上刷到的,感覺可稀奇了,沒見過這么大片的高粱,專門過來耍。”侯逍珍介紹,早上打卡完高粱地,她們打算去縣城吃個午飯,然后逛逛蘆山縣的金絲楠水街。
侯逍珍已經是蘆山的“老熟客”了。不久前,她們剛賞完了龍門的荷花。而更早之前,青衣蕓谷、龍門溶洞、漢姜古城等蘆山縣熱門景點她們都去了個遍。
與侯逍珍等游客的自主出游方式不同,高粱地旁還停著一些大巴車,不少游客選擇了旅行社組團出游。今年,隨著蘆山高粱紅的熱度越來越高,雅安不少旅行社推出了結合高粱地觀光為特色的旅游線路。
“我們這一車游客有50人,上午大家看完高粱之后,吃了午飯,再去漢姜古城溜達溜達。”雅安市西南茶文化旅行社導游李正平介紹,不少游客在大同高粱基地游玩之后反饋很不錯,社交媒體上蘆山高粱熱度也很高,結合本地游客的旅游需求,蘆山高粱成了市內短途游的新亮點。
近年來,蘆山縣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統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為農旅融合發展持續蓄能。大同基地內,先后修建了觀景臺、停車位、生產觀光道等設施,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旅游環境,方便游客更好地觀賞風景、體驗田園生活。
據了解,9月以來,因高粱獨特的果實及鮮艷的花色,大同基地持續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累計參觀人數已達10000人次。
而在不遠處的思延鎮青衣蕓谷的稻田中,“蘆大哥”“蘆小妹”的IP形象稻田畫又以金色畫卷,訴說著同一場農旅融合的發展故事,與高粱地共同構成了蘆山農旅融合發展的靚麗風景線。
春日的油菜黃、夏天的荷花粉、秋日的高粱紅交替呈現,蘆山縣廣闊的田野實現了從傳統農田到熱門景區的轉變。從“種糧食”到“種風景”,廣袤的鄉村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潛力,吸引著各方資源匯聚,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