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09:36:35
每經編輯|葉峰
如果想要討論“反內卷”到底是短期的題材炒作還是長期主線,我們就要分析“反內卷”政策實施的必要性,以此推斷實施的力度以及未來對于行業的效果。
從數據表現上來看,從2022年到2025年,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量,一個部分是價。
如果去看量的話,我們去看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這可以看作是工業生產的變化,從2022年到2025年的前五個月,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是3.6%、4.6%、5.8%、6.3%,也就是說我們的工業生產維持了高增速,并且這個增速是一個上行的走勢,從量上看工業生產的表現一直非常好。
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企業的利潤增速持續下行,從2022年到今年的前五個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分別是-4%、-2.3%、-3.3%、-1%,因為我們的價格一直在跌。
現在光伏、鋼鐵行業中,其實有很多的企業都是在虧損邊緣,甚至已經在虧損了。這些企業為什么會到現在這個境地,一邊在生產,一邊利潤卻在下滑?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產能周期,對于一些制造業企業,尤其像鋼鐵這樣的制造業企業,它從設備投資到設備生產,再到最后鋼鐵生產出來進行銷售的中間有很長的時間。所以設備的投資周期和我們的生產供需關系的節奏就出現了錯位。
這就導致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之前進行過大量擴產,產能得到了提升,但是需求并沒有同步上漲,甚至于需求減弱了,那供過于求了就得降價。在降價的時候,大家會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我的價格下降了,我的利潤被壓縮了,這個時候如果還想要維持住企業的生存,就會采取薄利多銷的方式去降低價格,只要比成本還高一點,就還有一定的利潤可以獲取,從而進一步擴大產量,對于個體而言,這更加有利于個體的生存,這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囚徒困境。
個體企業會不斷地進行“內卷式”競爭,壓縮價格,壓縮利潤,把價格甚至壓縮到成本價附近,以獲取個體企業的生存空間。但是大家也會意識到,如果真的到了完全競爭階段,把銷售價格壓縮到成本價,沒有利潤可以賺了,大家就會被迫進行一輪去產能和去產量,從而導致產能從增長到下降,這個周期是跟隨著從供弱于需然后到供過于求的演變的,也就是說產能周期是自發式且符合經濟規律的行為。
從2023年到現在,有部分行業在行業倡導的情況下已經有了限產量、去產能的行為。但是既然產能、產量的變化是符合經濟規律,甚至是自發性的行為,為什么政策還要做這件事情?為什么7月中央財經委開會之后,大家對這件事情的認知程度會有大幅的提升?這也是我們剛才說的囚徒困境,對于單個企業而言,從自身的生存角度出發,企業會延緩去產能、去產量的進程。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為了保GDP、保就業,也可能會有補貼的政策來在這個區間維持整個行業,這對于整個經濟來說是缺乏效率的。
如果我們想要通脹推到中性區間,比如說1%到3%的水平,得到正常、健康的良性循環的話,我們需要盡量縮短自發式的去產能、去產量的出清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和行業自律進行集體的約束,比如水泥行業的企業相互之間協商好了,我們都不要再繼續擴大產能了,我們也不要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去銷售了,我們首先把價格抬到成本以上,各企業能夠健康生存,價格不要反復。但有些企業可能會發現這時再進行低價競爭有利可圖,這就需要外力進行約束,來加速產量或者產能出清的行為。
總結來說,這一輪“反內卷”政策的必要性非常強,并且高層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如果后續政策落地對于相關行業的供需格局有明顯改善的話,相關行業的彈性和空間都是比較可觀的。可以關注鋼鐵ETF(515210)、建材ETF(159745)、煤炭ETF(515220)、光伏50ETF(159864)的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無論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屬于較高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品種,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資產投資于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會面臨因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提請投資者注意。
板塊/基金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文章分析觀點之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保證。
文中提及個股短期業績僅供參考,不構成股票推薦,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