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6:09:50
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張文瑜
一家湖南醫藥企業,正試圖撬動負債超22億元的寧夏上市公司命運杠桿。
近日,寧夏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寧科,600165)發布公告,宣布與湖南醇投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醇投”)及15家財務投資人簽署《預重整投資協議》。
這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在長達數月的預重整馬拉松后,終于迎來產業與金融資本的聯合救援。
湖南醇投作為牽頭產業投資人,從注冊時間看是一家2021年10月才成立的年輕企業,但穿透其股權結構,背后浮現出湘籍商人劉喜榮的身影,他持有湖南醇投90%股權,同時控制著生物醫藥企業湖南新合新生物醫藥公司(以下簡稱“湖南新合新”)。
在ST寧科深陷債務泥潭之際,這個神秘湘商正試圖通過資本運作,出手拯救上市公司,并有可能將旗下生物醫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ST寧科的危機早已不是秘密。
2024年4月,公司及實控人虞建明收到中國證監會寧夏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披露其存在兩個違法事實:2022年年報存在虛假記載;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重大事件。
據此,公司被處以550萬元罰款,虞建明個人被罰400萬元,另有多個高管被罰及予以警告,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1495萬元。
此時的公司,已站在退市懸崖邊緣。
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債務問題。據公司2025年7月2日公告,公司整體債務規模22.36億元,其中逾期債務總規模為18.10億元,涉訴債務規模為18.40億元。
目前,公司及子公司寧夏中科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新材)已被法院裁定進入預重整階段。
公司業績也陷入泥潭,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為3.45億元,同比上升20.9%,但歸母凈利潤虧損進一步擴大至5.39億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歸屬凈利潤虧損預計為1.6億元至2億元。

來源:ST寧科公告
糟糕業績疊加巨額債務,公司股票自2024年4月30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破產清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對進入預重整階段的公司而言,時間正成為稀缺的資源,因債權人數量龐大、債權金額巨大且法律關系復雜,公司預重整期限延長至8月28日。 ?
所幸,ST寧科等到了自己的“白衣騎士”。
事實上,記者注意到,2024年12月,湖南醇投就已現身,向ST寧科拋出橄欖枝。
在一份披露的《承諾函》中,寧科生物(ST寧科)表示其控股股東上海中能企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擬受讓債權人廣東鴻俊投資有限公司對上市公司的債權5.6億元,并豁免5.6億元債務。
此外,上市公司為廣東南粵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廣東鴻俊提供的5億元貸款提供擔保,南粵銀行已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債務人廣東鴻俊及上市公司等擔保人依法承擔清償責任。
湖南醇投作為上市公司的意向投資人,承諾如下:若5.6億元債務未能全部豁免,或寧科生物需對上述債務履行清償責任,其將代替承擔清償責任,并承諾不向寧科生物追索。
同時,,若寧科生物在借款擔保事項上最終需承擔部分或全部責任,這家湖南公司將代替其承擔還款、執行質押物或賠償責任,并承諾不向上市公司追索。
今年7月,意向投資人湖南醇投最終成為上市公司的重整產業投資人。

來源:ST寧科公告
7月12日,ST寧科公告稱簽署了《預重整投資協議》,標志著公司重整進入實質性階段。
公司重整方案采取“產業+金融”的模式,確定意向投資人聯合體為醇投久銀華楚聯合體,其中湖南醇投為重整產業投資人。
湖南醇投、湖南新合新與ST寧科、ST寧科臨時管理人簽署了《預重整投資協議(產業投資人)》,經公司湖南醇投與意向財務投資人磋商,指定了15家財務投資人。
公司公告披露,產業投資人湖南醇投成立于2021年10月20日,注冊資本5000萬元,劉喜榮系湖南醇投實際控制人,直接持有湖南醇投90%股份,劉安健則持股10%,認購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
從成立時間及注冊資本看,這家“白衣騎士”實力并不雄厚,但穿透其股權,實際控制人劉喜榮的產業版圖浮出水面。
劉喜榮的核心資產是湖南新合新,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業,主要經營業務為甾體類藥物中間體和原料藥以及合成生物制造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是一家專業化程度高、產業布局科學的現代化生物制造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湖南新合新擁有“原料——中間體——原料藥——制劑”的完整產業鏈,在國內已擁有7大生產基地,13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是津市當地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劉喜榮系湖南新合新實際控制人,湖南醇投及劉喜榮分別直接持有湖南新合新16.4989%和8.6974%股份,分別為第一大和第二大股東,其余股東有多家產業資本和投資機構,甚至上市公司身影。
如奧博亞洲五期(香港)有限公司,持股6.8536%,其投資標的多為醫藥公司。上市公司昂利康(002940.SZ)持有湖南新合新6.6081%的股權。
截至2023年末,湖南新合新總資產規模為35.12億元,營業收入為12.36億元,凈利潤7238萬元。
15家財務投資人陣容亦頗為豪華,包括國民信托、北京和聚私募基金、信辰(深圳)資管、湖南甲骨文私募基金、前海久銀基金等專業機構,北京沐合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杭州紫瑯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南京豐衍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家LP,顯示資本對此次重整的認可。

來源:ST寧科公告
若重整完成,湖南醇投將以1.12元/股,總價4億元獲上市公司22.10%股份,財務投資人以1.60元/股,總價8.41億元獲32.54%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據ST寧科5月29日公告,中國銀河資產及15家財務投資人之一的國民信托通過共益債務融資,向同樣重整的ST寧科子公司中科新材提供了3億元“救命錢”,2.75億元已到賬,這筆資金將維持子公司基本運營,為重整爭取時間。
對于上述重整事宜,記者亦聯系采訪了ST寧科,但其董秘公開電話無人接聽,記者向其郵箱發去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得對方回復。
此外,記者亦撥打了湖南新合新官網公開聯系方式,但當記者表明采訪意圖后,對方表示無法提供(媒體對接方式),隨即掛斷電話。
ST寧科主要業務涵蓋生物基、淀粉基新材料制造以及煤質活性炭制造。其控股子公司中科新材負責長鏈二元酸的生產與銷售,華輝環保則主營煤質活性炭的生產及銷售。
從業務看,ST寧科的長鏈二元酸業務與生物醫藥有一定交集,其他業務則無交集,湖南醇投的入主,可能徹底改變這家公司的基因。
重整完成后,湖南醇投將成為重整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市場普遍預期,劉喜榮可能將新合新的生物醫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實現借殼上市。
如果翻看湖南新合新的發展歷程,其實劉喜榮早有涉足資本市場的圖謀,且資本運作和擴張上慣用的打法是并購,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2014年,就開始大規模并購生物制藥和生物科技類公司,據公司官網信息,當年其就將4家公司密集收入囊中。
2015年,湖南新合新與上市公司廣東溢多利達成并購協議,溢多利以5.2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湖南新合新70%的股權,新合新成為溢多利控股子公司,與溢多利形成產業鏈協同?。
有意思的是,新合新的業績承諾有一年未完成,2017年距離業績承諾的凈利潤相差543.14萬元。
2022年,溢多利又出售所持有湖南新合新74.8057%股權,另一家上市公司昂利康與其他交易購買方合計以現金8.22億元受讓了74.8057%股權,其中昂利康花了2億元購得湖南新合新18.19%股權。
當年,據湖南新合新官網信息披露,溢多利出讓公司股權后,公司制定并啟動IPO戰略,同年又密集收購新疆寧新生物、浙江醇新藥業、上海計勝生物等企業。

來源:新合新官網公告
此次若控股ST寧科,劉喜榮可獲得上市平臺,離其的IPO戰略更進一步,而對ST寧科來說,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醫藥資產,可能是擺脫債務危機、實現重生的最優解。
然而,重整之路仍布滿荊棘。ST寧科須在2025年8月28日前完成預重整,否則將面臨破產清算風險,時間窗口僅剩一個半月。
即便重整成功,根據《上市規則》,法院受理重整申請后,公司股票將被實施疊加退市風險警示,這意味著股價波動風險加劇,投資者信心恢復需要時間。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產業協同和整合,如若將生物醫藥資產裝入上市公司,不僅涉及業務、人員、管理體系的全面重構,亦涉及ST寧科現有長鏈二元酸技術,湖南新合新擁有甾體藥物原料藥產能,兩者整合能否形成“生物基材料—醫藥中間體”產業鏈?能否推動上市公司主業向甾體藥物、合成生物制造領域轉型?
此外,15家財務投資人的退出訴求也需要平衡。
也許ST寧科有望成功重整,但產業資本能否真正讓這家寧夏企業脫胎換骨,仍取決于主業整合、轉型以及后續經營的考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