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2025-06-03 20:25:37
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從靜態教科書到動態朋友圈,文化遺產點燃了文化自信。落腳到四川,人們正與煙火氣、文藝范、科技化邂逅,洞見文化遺產“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豐厚,體悟“不拘一格展新芳”的創新,觸摸“弦歌不輟守初心”的薪火。
如今,這些進過課本、上過熱搜的文化遺產,在亦老亦新的“雙面人生”中,探索從爆紅到長紅。唯有一天,它們融入生活,無需“破圈”,才是終極贏家。

作家馮驥才曾說:“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里。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這正是文化遺產給予我們的瑰寶。
據統計,四川認定公布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居全國第三。體量背后,是波瀾壯闊的巴蜀史。2024年5月6日,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在成都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系統明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也為常態化“破圈”奠定基礎。
星辰為路,文化遺產從教科書走進朋友圈,火得更有人氣。5月26日董宇輝的直播,有1217.9萬網友跟隨董宇輝“云游”,感受四川文化遺產的魅力。不僅“云游”熱,線下也打卡忙。今年“五一”假期武侯祠博物館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2024年,三星堆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等接待人數均在300萬人次以上。從心向往之,到素履前行,文化遺產在“雙向奔赴”里,自帶流量。
融入生活,文化遺產從博物館走進日常里,火得更有煙火氣。在閬中古城,當地改進16種非遺技藝,復現50多種古代民俗活動,讓古代生活場景隨處可見。對三星堆、蜀道、三蘇系統性研究宣傳,古蜀文明全球巡展、中華文化天府論壇、中小學生戲曲傳承展演、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等活動,串珠成鏈,讓傳統煥發新生,展示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留住人、留住生活。
連點成線,文化遺產從單方面搶救到全民傳承,活得更有精氣神。修訂《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出臺《四川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聯合保護工作方案》等,構建“1+4”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體系,啟動古蜀文明保護傳承二期工程,濛溪河遺址入選中國考古新發現……文化遺產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時代未來走去,讓人人都是文脈守護者,代代都是文明接力者。

文化遺產,如何持續散發迷人魅力?
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第一現場,人文精神是這種魅力的最美底色。從三星堆-金沙遺址暢想燦爛的古蜀文明,到眉山三蘇祠打卡廣博的東坡文化,再到古藺太平渡重溫神奇的四渡赤水……文化遺產背后,有著獨特的故事。它們發生在遙遠年代,又以精神力量與今天的人們、生活聯結。因此,當人們走進文化遺產,感嘆物質層面的精美奇絕之外,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浸潤的自信和自豪。
表達方式上的不斷創新,讓文化遺產具備了穿透時空的持久號召力。在保持文化遺產存在和經典敘事的相對穩定之外,關于其中價值的發現與闡釋卻可以與時俱進: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神鳥可以變成可愛的毛絨玩具,蘇東坡坎坷的一生被搬上音樂劇舞臺,號稱“蜀道難”的古蜀道可以通過VR技術讓游人暢行,浣花溪畔的杜甫也可借助AI“罵醒我”。文化遺產正日益顯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張力,在“異次元”里開出誘人的花。
文化遺產是燈塔、是坐標,它們展示著多元一體的燦爛,提供著繼往開來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文化遺產長“火”的秘密。

曾經冷清的博物館,如今一票難求,這一變化說明文化遺產已走過了“火起來”的第一步。然而,走好“火起來”的第二步,讓“破圈”常態化,仍然任重道遠。
要適應從認知文化到體驗文化的需求之變,讓文化遺產參觀更具氛圍感。當下,相當多的文化遺產開發,仍然簡單因循著幾十年前“展廳+展品+展板”的模式。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影響文物古跡保護的前提下,有更多辦法可以讓文化遺產有趣起來:通過新技術、新手段,讓觀眾置身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從當時人的生活、審美出發,更直觀感受文化面貌的塑造與傳承,不僅能使人們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更深刻,也能讓參觀過程更生動、代入感更強。
要適應從“單打獨斗”到“團隊作戰”的邏輯之變,讓文化遺產呈現更具系統性。對于當下的大多數游客而言,千里迢迢奔赴單個文化遺產往往并不能使人盡興。各地文化遺產在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不妨加大互聯互通的力度。除了交通,內容展示、知識分享、服務和管理等,都應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做好互聯互通。文化遺產的互聯互通,既是時代脈絡的縱向貫穿,也是不同文化面貌的橫向串聯,這不僅僅是在文化傳播上做增量,更是在游覽參觀上引流量。
讓文化遺產“火起來”的風尚持續下去,讓文化自信的種子生長壯大,或許前路還很漫長,但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定能迎來以文化人的滿目風光。彼時,不再追求“破圈”的文化遺產,也才會迎來更蓬勃的生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