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百萬億投資機遇如何把握?專家熱議“雙碳”路徑: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推進碳匯和碳金融產品創新

每(mei)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10:03:53

每經記者|張(zhang)懷(huai)水  張(zhang)蕊  李可(ke)愚    每經編(bian)輯|陳旭 陳星   ; 

5156245197704513536.jpeg

自我國正(zheng)式宣(xuan)布“3060”碳(tan)達峰、碳(tan)中和相關目標(biao)(biao)后(hou),全(quan)國的(de)低碳(tan)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雙(shuang)碳(tan)”目標(biao)(biao)下,經濟(ji)社會的(de)發展格局正(zheng)在發生(sheng)全(quan)面變革,企(qi)業如何(he)轉型(xing)并找到適合(he)自身的(de)低碳(tan)發展路徑,顯(xian)得尤為重要。

日前,剛剛閉幕的中(zhong)(zhong)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實(shi)現碳(tan)達峰碳(tan)中(zhong)(zhong)和(he)是推動(dong)高(gao)質量發(fa)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bu)(bu)移推進,但不(bu)(bu)可能畢其功于一(yi)役。

有專家預測,中國實(shi)現“雙碳”目標大約需投資150萬億(yi)到300萬億(yi)元。對于行業(ye)、企業(ye)而言,機遇與挑戰并行!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wen)主(zhu)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guo)上市公司高峰(feng)論壇周(zhou)在線上舉(ju)辦。

12月21日下午,分(fen)論壇之一的“2021中國企業低碳發展論壇”正式召開,該分(fen)論壇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作(zuo)為(wei)支持單位,以(yi)“碳中和新局  現實與路徑”為(wei)主(zhu)題(ti),匯聚產學研各方智慧(hui),探尋(xun)產業綠(lv)色(se)轉(zhuan)型路徑。

本次論壇邀(yao)請生態環境領域(yu)權威專家、中(zhong)國知名上市公司、行業協(xie)會領導齊聚一堂(tang),共議中(zhong)國全面(mian)綠色轉型,聆(ling)聽各界智慧與最佳實踐(jian),探索(suo)碳中(zhong)和背景(jing)下的綠色商(shang)機與企業使(shi)命。

2385082236987024384.jpeg


01

政策解讀

作(zuo)為生態環境領域的資(zi)深專家,國務院(yuan)發(fa)展研究中心資(zi)源與(yu)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于實(shi)現(xian)“雙碳(tan)(tan)”目(mu)(mu)標有著深入的理(li)解,多次參(can)與(yu)國家相關文件的制定,他圍(wei)繞《實(shi)現(xian)“雙碳(tan)(tan)”目(mu)(mu)標 如何發(fa)揮碳(tan)(tan)匯(hui)、碳(tan)(tan)市場作(zuo)用》的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1:建議制定碳達峰區域梯隊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常紀文在(zai)論壇上表示(shi), 未來一段(duan)時間,我(wo)國在(zai)降低碳排放(fang)強度的同時,因為(wei)人(ren)民(min)群眾生活水(shui)平的提高以及人(ren)口總量(liang)居高不(bu)下,未來的能源消耗總量(liang)和排放(fang)總量(liang)還會在(zai)一定(ding)時期內繼續(xu)增加(jia)。

常紀(ji)文認(ren)為,不(bu)同行業(ye)、不(bu)同區(qu)域(yu)經濟發展程度、產業(ye)結構不(bu)盡相同,實現(xian)碳(tan)達(da)峰(feng)也存在(zai)不(bu)均衡的現(xian)象,達(da)峰(feng)時(shi)間要體現(xian)一定的差(cha)異性(xing),甚至明顯的差(cha)異性(xing),對(dui)此(ci)要分別制定碳(tan)達(da)峰(feng)目(mu)標和路線(xian)圖。

 

1750991402826546176.png

數據來源:wind

常(chang)紀文在論(lun)壇上表(biao)示,未來相(xiang)對發達地區已(yi)達峰(feng)與相(xiang)對落后地區的(de)追趕型(xing)達峰(feng)會并存,達峰(feng)時區域(yu)的(de)人均GDP也不(bu)盡一致,可通(tong)過生態保護補償、區域(yu)援助、中央財政(zheng)支持和(he)進(jin)(jin)一步(bu)的(de)充分均衡發展(zhan)來促進(jin)(jin)或者調節。建(jian)議制定碳達峰(feng)的(de)區域(yu)梯隊,實(shi)行目標和(he)政(zheng)策(ce)的(de)分類指導。

“各地(di)區的(de)(de)達峰(feng)數據(ju)(峰(feng)值)不一樣,碳(tan)排(pai)(pai)放量與(yu)產(chan)業特點、人(ren)均碳(tan)排(pai)(pai)放量和(he)碳(tan)排(pai)(pai)放強度不一致,碳(tan)達峰(feng)的(de)(de)路徑和(he)方(fang)法也(ye)有可(ke)能(neng)不一樣。”常紀(ji)文表示,這(zhe)一過程可(ke)能(neng)與(yu)每個地(di)方(fang)的(de)(de)經濟和(he)社(she)會(hui)發展基礎、特點相關,有的(de)(de)能(neng)源地(di)區和(he)重化工地(di)區會(hui)在相對高位以(yi)平臺整理的(de)(de)方(fang)式達峰(feng)。

在(zai)常紀文看來,不(bu)一定(ding)是每個(ge)行業(ye)(ye)、每個(ge)區域都能(neng)實現(xian)碳(tan)中和,而是區域之(zhi)間、行業(ye)(ye)之(zhi)間的(de)碳(tan)排放(fang)與碳(tan)吸(xi)收(shou)的(de)調節(jie)與均衡,體現(xian)在(zai)產業(ye)(ye)鏈與供應鏈的(de)碳(tan)中和,體現(xian)為生(sheng)產、生(sheng)活和生(sheng)態的(de)碳(tan)中和。要針對(dui)這些不(bu)同的(de)情況分(fen)別(bie)制(zhi)定(ding)新(xin)能(neng)源開發利用和減碳(tan)的(de)目(mu)標及路線圖。

常紀文認(ren)為(wei),在(zai)實現碳(tan)達(da)峰過程中要(yao)充分(fen)發(fa)揮(hui)市場(chang)交易(yi)機(ji)制的(de)(de)作用(yong)。“2030年前的(de)(de)碳(tan)達(da)峰不(bu)是(shi)‘碳(tan)沖鋒(feng)’,碳(tan)排(pai)放增加總量不(bu)過4億噸左右。在(zai)發(fa)揮(hui)強制性減排(pai)機(ji)制作用(yong)的(de)(de)同時,要(yao)發(fa)揮(hui)市場(chang)交易(yi)機(ji)制的(de)(de)作用(yong),把碳(tan)排(pai)放指標配置(zhi)到經濟效(xiao)益好的(de)(de)領(ling)域。”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2: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常紀文在論壇上表示,2030年(nian)前實現碳(tan)達(da)峰方案,必(bi)須發揮全國碳(tan)排放權交易市(shi)場作用,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擴大交易行業(ye)范圍。要建設全國用能(neng)權交(jiao)易市(shi)場(chang),完(wan)善用能(neng)權有償使(shi)用和交(jiao)易制度,做好與能(neng)耗雙(shuang)控制度的銜(xian)接。統籌推進碳排放權、用(yong)能(neng)權、電力交易(yi)等市場建(jian)設,加強市場機制間的銜接與協調,將碳排放權、用(yong)能(neng)權交易(yi)納入公共資源(yuan)交易(yi)平臺。積極(ji)推(tui)行合同能源(yuan)管(guan)理,推(tui)廣節(jie)能咨詢(xun)、診(zhen)斷、設計、融資(zi)、改(gai)造、托(tuo)管(guan)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碳匯建設和(he)碳交易要(yao)全(quan)國和(he)地方(fang)統籌,不能(neng)自行其是。”常紀(ji)文表(biao)示,當前要(yao)大力發展清潔能(neng)源(yuan),并協同加(jia)強二氧化碳及工業和(he)農業領域(yu)甲烷的控制(zhi),促進全(quan)社會(hui)減(jian)碳。

常紀文認(ren)為,每(mei)個地(di)方的產業定(ding)位(wei)和(he)(he)(he)區域功能定(ding)位(wei)是有差異的,每(mei)個地(di)方都實現(xian)碳(tan)(tan)中和(he)(he)(he)既不可(ke)能,也不現(xian)實,因此應(ying)在中央和(he)(he)(he)地(di)方的分級統(tong)籌之下統(tong)一(yi)部署碳(tan)(tan)達峰碳(tan)(tan)中和(he)(he)(he)工作,立足于流域和(he)(he)(he)城市群優化(hua)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壯大產業集群,在培(pei)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同(tong)時,通過碳(tan)(tan)匯建(jian)設、區域協同(tong)減排和(he)(he)(he)碳(tan)(tan)交易減少(shao)能源消(xiao)耗和(he)(he)(he)碳(tan)(tan)排放,促(cu)進高質(zhi)量發展。

談及具體(ti)的(de)舉措,常紀文建議,開(kai)展市(shi)場交(jiao)易(yi),要(yao)推進(jin)(jin)配套的(de)監(jian)測(ce)、登記、交(jiao)易(yi)等(deng)工(gong)作。發電(dian)行業(ye)已(yi)經率先進(jin)(jin)入(ru)碳市(shi)場,下一步還(huan)將繼(ji)續擴大行業(ye)覆蓋范圍(wei)。結合(he)國家碳排放清單(dan)的(de)編(bian)制,生態環境部已(yi)重點組織(zhi)開(kai)展了鋼(gang)鐵、水泥(ni)、建材、航空、石化(hua)、化(hua)工(gong)、有(you)色、造(zao)紙等(deng)高(gao)排放行業(ye)的(de)數據核(he)算核(he)查。

4648771971479181312.png

數據來源:wind

“生態環境部(bu)已委(wei)托(tuo)有關行(xing)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he)全國碳(tan)市(shi)場(chang)要求的(de)行(xing)業標準(zhun)和技(ji)術(shu)規范建(jian)議,將(jiang)按照(zhao)成熟一(yi)個批準(zhun)發布一(yi)個的(de)原則,進(jin)一(yi)步(bu)擴大覆蓋行(xing)業范圍,充(chong)分發揮(hui)全國碳(tan)市(shi)場(chang)對控制(zhi)溫室氣體排放、促進(jin)綠色低碳(tan)技(ji)術(shu)創新、引導氣候投(tou)融資的(de)作(zuo)用。”常(chang)紀(ji)文(wen)說。


02

產業管理

“雙碳”目標帶給(gei)產(chan)業哪些(xie)機(ji)遇?要想回答(da)這個問題,亟(ji)需相關部(bu)門(men)的負責人來做(zuo)詳細解答(da),為此,我(wo)們邀請到(dao)了工業(ye)和信(xin)息化部(bu)直(zhi)屬單位(wei)中(zhong)國電子信(xin)息產業(ye)發展(zhan)研究院(yuan)副院(yuan)長(chang)劉(liu)文強,做(zuo)《“雙碳(tan)”目(mu)標下產業(ye)的轉(zhuan)型及機遇(yu)》的主旨演講。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1:工業碳達峰分三個階段,2030年后要開啟工業脫碳進程

1681969200683258880.png

談及“雙碳(tan)(tan)”目(mu)標下產業(ye)低(di)碳(tan)(tan)轉型的(de)總體(ti)路徑,劉文(wen)強表示,從(cong)總體(ti)上來看,“雙碳(tan)(tan)”目(mu)標的(de)實現,要從(cong)能源結構調整、產業(ye)結構調整和(he)碳(tan)(tan)匯等方面著手。

在能(neng)源(yuan)結構(gou)調整方面(mian),從中央的(de)相(xiang)關文(wen)件來看,非(fei)化石(shi)能(neng)源(yuan)或可再生(sheng)能(neng)源(yuan)的(de)占比2060年(nian)預測要(yao)達(da)到80%,這個(ge)比例是非(fei)常高的(de)。

從產業結構來(lai)(lai)看(kan),長期(qi)以(yi)來(lai)(lai),我們(men)的(de)(de)(de)高(gao)耗能(neng)行業碳(tan)排(pai)放(fang)占(zhan)了(le)整個(ge)工業的(de)(de)(de)一半以(yi)上(shang),因(yin)此高(gao)耗能(neng)行業降(jiang)低碳(tan)排(pai)放(fang)和(he)新興產業的(de)(de)(de)發展(zhan)至關重(zhong)要。另(ling)外(wai),單位(wei)GDP的(de)(de)(de)碳(tan)排(pai)放(fang)強(qiang)度要不(bu)斷降(jiang)低,“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qi)間,單位(wei)國內生產總值能(neng)源(yuan)消(xiao)耗和(he)二氧化碳(tan)排(pai)放(fang)分別降(jiang)低13.5%、18%。

“我們(men)對中國工(gong)業的(de)碳達(da)峰路徑做(zuo)了(le)一些研究(jiu)和測算。”劉文強(qiang)介(jie)紹(shao),預(yu)計大致(zhi)可分(fen)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shi)2020到2025年,部分行業(ye)(水(shui)泥、鋼鐵)開(kai)始依次達峰,工(gong)作(zuo)重點(dian)是(shi)要(yao)控制(zhi)高耗能(neng)行業(ye)碳(tan)排放,加快綠色低碳(tan)技術(shu)產業(ye)化。

第二個階段是2025年(nian)到2030年(nian),工業要總體實現達峰,工作重點(dian)是推進總體達峰,加快產業綠色(se)低碳轉型。

第三階段(duan)是從2030年到(dao)2060年,要開啟工(gong)業的脫碳進程(cheng),工(gong)作重點(dian)是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gong)業體系。

“中(zhong)國產業(ye)(ye)低碳(tan)轉(zhuan)型(xing)總的要求是(shi)要基于(yu)(yu)我們制造業(ye)(ye)大國的國情(qing),立足于(yu)(yu)中(zhong)國工業(ye)(ye)在(zai)碳(tan)減排中(zhong)的重要地位,也就是(shi)當前工業(ye)(ye)能(neng)耗占比達70%的現(xian)實。”劉文強說,實現(xian)“雙(shuang)碳(tan)”目標(biao),關鍵在(zai)于(yu)(yu)盡快形成綠色低碳(tan)的現(xian)代產業(ye)(ye)體(ti)系(xi)(xi),將(jiang)“雙(shuang)碳(tan)”目標(biao)統籌(chou)在(zai)高(gao)質量發展(zhan)的目標(biao)體(ti)系(xi)(xi)內。

1691815462430644224.png

圖片來源:劉文強演講

談及(ji)產(chan)(chan)業(ye)低碳(tan)轉(zhuan)型(xing)總的(de)(de)路徑(jing),劉文強認為最關鍵(jian)的(de)(de)問(wen)題(ti)是要控制住高(gao)耗(hao)能行業(ye)的(de)(de)產(chan)(chan)量。“如果幾大(da)高(gao)耗(hao)能行業(ye)的(de)(de)產(chan)(chan)量控制住,不快速增長,我(wo)們碳(tan)達峰問(wen)題(ti)不大(da),碳(tan)排(pai)放總量也能控制住。”

從碳(tan)(tan)中和(he)角度來看,既(ji)要(yao)從產(chan)(chan)業(ye)(ye)結構上進(jin)行(xing)優(you)化調(diao)整,要(yao)進(jin)一(yi)步壓縮高耗能產(chan)(chan)業(ye)(ye),大力加快發展新興的(de)低(di)碳(tan)(tan)產(chan)(chan)業(ye)(ye),又(you)要(yao)加快傳統產(chan)(chan)業(ye)(ye)低(di)碳(tan)(tan)技術(shu)的(de)創新和(he)產(chan)(chan)業(ye)(ye)化步伐。與此(ci)同時,還(huan)要(yao)對一(yi)些(xie)特殊(shu)行(xing)業(ye)(ye)如氫能行(xing)業(ye)(ye)建立起(qi)氫基工業(ye)(ye)及制(zhi)氫行(xing)業(ye)(ye)的(de)碳(tan)(tan)排放。此(ci)外,對一(yi)些(xie)現在(zai)還(huan)難(nan)以找(zhao)到解決方案的(de)行(xing)業(ye)(ye),則要(yao)考慮(lv)加快碳(tan)(tan)捕集與封存技術(shu)的(de)示(shi)范應用。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2:鋰電儲能等產業低碳轉型有望迎來機遇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劉文(wen)強認為,當前我(wo)們(men)(men)的產業轉型面(mian)臨(lin)著結(jie)構(gou)優(you)化(hua)和(he)產業鏈安(an)全的平衡,一(yi)方面(mian)要(yao)加快調(diao)整(zheng)產業結(jie)構(gou),另一(yi)方面(mian)還要(yao)發(fa)揚我(wo)們(men)(men)制(zhi)造(zao)業大國的全產業鏈優(you)勢。同時還要規避兩個風(feng)險:一是制造業(ye)占(zhan)比不能過快下(xia)降(jiang);二是在當前形勢下,要確保產(chan)業(ye)鏈、供應鏈的(de)安全(quan),比如一些產(chan)業(ye)鏈不能過早外(wai)移。

在(zai)“雙碳(tan)(tan)”目標下,產業低碳(tan)(tan)轉型(xing)面臨哪(na)些機(ji)遇?劉文(wen)強總結了六(liu)點(dian)。

首先是產業結構變(bian)革帶來(lai)的(de)機(ji)遇。從(cong)能(neng)(neng)源角度看,現在提出建立可再生能(neng)(neng)源為主(zhu)體的(de)新型電(dian)(dian)力系統(tong),必(bi)然會(hui)對電(dian)(dian)力系統(tong)帶來(lai)很大變(bian)化,所(suo)以(yi)綠色的(de)風電(dian)(dian)、光伏、水電(dian)(dian)、氫能(neng)(neng)等都會(hui)加快發展。

第二,“雙碳”會(hui)帶動低碳工程科技的創新。流程制(zhi)造業要體現綠(lv)色(se)、低碳和循(xun)環發展的內涵。比(bi)如鋼鐵工業將來可能會(hui)跟化工聯產,越來越實現行業的交(jiao)叉融合。

第三,產業(ye)低碳轉型將帶動(dong)資源(yuan)循環再生。將來資源(yuan)的(de)循環再生體系(xi)(xi)會得到(dao)發展,將分門別類建立(li)資源(yuan)循環利用的(de)工(gong)業(ye)體系(xi)(xi)。“比如大家現(xian)在(zai)非常關注(zhu)的(de)新(xin)能源(yuan)汽車(che)動(dong)力(li)電(dian)池原(yuan)材料——鎳(nie)、鈷等(deng),這些材料將來也(ye)要(yao)走循環再生的(de)技術路線。”劉文(wen)強說。

3917608478147069952.png

圖片來源:劉文強演(yan)講

第四個(ge)機遇是(shi)能(neng)(neng)源的(de)全面低碳轉型(xing)。我們目前(qian)仍然是(shi)以煤炭(tan)為主體的(de)能(neng)(neng)源結構(gou)(gou),而在構(gou)(gou)建以新能(neng)(neng)源為主體的(de)新型(xing)電力系統的(de)大趨(qu)勢下,儲能(neng)(neng)技術、氫能(neng)(neng)技術正在加速(su)發展,并成(cheng)為市場(chang)高度關(guan)注的(de)產(chan)業熱點,相關(guan)產(chan)業的(de)商業化前(qian)景廣闊。

第五個機遇(yu)是(shi)信息化(hua)與綠色化(hua)的協同(tong)創新(xin)發展,利(li)用ICT技術的快速(su)發展來帶動整個經(jing)濟社(she)會的節能(neng)降耗,助力產業(ye)的綠色低(di)碳轉(zhuan)型。要利(li)用數字化(hua)技術全面改(gai)進能(neng)源(yuan)行業(ye)的管理模(mo)式,提(ti)升能(neng)源(yuan)產業(ye)的生態鏈(lian)建設,大大降低(di)能(neng)源(yuan)消(xiao)耗,提(ti)升能(neng)源(yuan)的生產、儲(chu)運、消(xiao)費效率。

第六,“雙碳(tan)”之下的(de)(de)產業低(di)碳(tan)轉(zhuan)型(xing)急需加快構建綠色制(zhi)造(zao)體系。劉文強(qiang)強(qiang)調,必須(xu)重視(shi)基礎(chu)制(zhi)造(zao)工(gong)(gong)藝的(de)(de)綠色低(di)碳(tan)變革(ge)。基礎(chu)制(zhi)造(zao)工(gong)(gong)藝是制(zhi)造(zao)大(da)(da)國、制(zhi)造(zao)強(qiang)國的(de)(de)核(he)心技(ji)術,我國的(de)(de)鑄造(zao)、鍛造(zao)、焊接(jie)、熱處(chu)理等(deng)行業的(de)(de)規模(mo)均位(wei)(wei)居世界首(shou)位(wei)(wei),這(zhe)些基礎(chu)工(gong)(gong)藝量(liang)大(da)(da)面(mian)廣,通用性強(qiang),但能(neng)源消(xiao)耗(hao)(hao)也非常大(da)(da),怎樣實(shi)現基礎(chu)工(gong)(gong)藝的(de)(de)低(di)碳(tan)轉(zhuan)型(xing),直接(jie)決(jue)定了整個制(zhi)造(zao)業的(de)(de)能(neng)耗(hao)(hao),而這(zhe)方面(mian)我國潛力巨大(da)(da)。

03

金融支持

未(wei)來我國將有超過(guo)100萬億元的投資涉及(ji)綠色發(fa)展及(ji)“雙(shuang)碳”目(mu)標,這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則成為關鍵。為(wei)此,本次論(lun)壇邀(yao)請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jing)濟學家劉鋒做(zuo)《碳交易市(shi)場建設(she)與金(jin)融產品創新(xin)》的主旨(zhi)演(yan)講。

35223556920145920.png

精彩觀點: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 推進碳金融產品創新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劉鋒在(zai)論壇演講時(shi)表示,中國近年來在(zai)綠(lv)(lv)色金融(rong)產(chan)品創(chuang)新方面持續發力,盡管(guan)體量仍相對較(jiao)小,但一些案(an)例(li)顯示效果(guo)不(bu)錯,比(bi)如(ru)綠(lv)(lv)色保險(xian)、綠(lv)(lv)色信托、綠(lv)(lv)色資產(chan)證券化等領域。

中(zhong)國保(bao)險業協會(hui)統(tong)計(ji),2018年至2020年保(bao)險業累計(ji)為全社會(hui)提(ti)供了45萬億(yi)保(bao)額的綠色保(bao)險保(bao)障,支(zhi)付賠款534億(yi)元,發揮了綠色保(bao)險的風險保(bao)障功效(xiao)。

截至2020年(nian)末,保險(xian)資(zi)金(jin)運(yun)(yun)用于綠色投資(zi)的(de)存量規模(mo)有5615億(yi)元,較2018年(nian)增長了40%以上,但僅占2020年(nian)末我國保險(xian)業資(zi)金(jin)運(yun)(yun)用余額21.68萬億(yi)元的(de)2.6%,未來增長潛(qian)力巨大(da)。

1713840647295528960.png

圖片來源:劉鋒演講

在對中(zhong)國碳市場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劉鋒(feng)提(ti)出了多(duo)項建議:第一,確定(ding)合理的碳(tan)總量控制,逐(zhu)步增加有償發放比例;第二,實施行(xing)業差(cha)異化配額分配,擴(kuo)大溫室氣體覆蓋范圍;第三,建設國(guo)際(ji)化碳交易體系,為對(dui)接全球(qiu)碳交易市場奠定基礎(chu);

第四,支持(chi)金融機構參與(yu)碳交易市場,推進(jin)碳金融產品的創(chuang)新(xin);第五,創新(xin)貨幣政(zheng)策(ce)工具(ju),豐富(fu)碳(tan)價(jia)格傳輸機制(zhi);第六,鼓(gu)勵(li)金融機構建立企(qi)業碳數據庫,為推(tui)動(dong)合理(li)的碳價提供依據。


04

先行示范

碳中(zhong)和(he)的目標明確,如(ru)何尋找到更好(hao)的實(shi)現路(lu)徑?我們想要(yao)聽聽先行者們的成(cheng)功經驗。為此,我們邀請了(le)成都市(shi)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劉(liu)遷做圓桌對話的主(zhu)題分享,并邀請藍曉科技(ji)董事長高月靜(jing)做主(zhu)旨演講。

7407950200666560512.png

樣本1:成都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劉遷介紹,2020年以來,成都緊抓成渝(yu)地區雙城經(jing)濟圈建設戰略機遇,啟(qi)動(dong)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經(jing)濟實現綠色復蘇(su),公園城市加(jia)快建設,生態環境持(chi)續改善。

劉遷介紹,成都(dou)市全(quan)面(mian)劃定66個產(chan)業(ye)(ye)功能(neng)區(qu)核心起步區(qu),五大現代制造業(ye)(ye)營業(ye)(ye)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shu)產(chan)業(ye)(ye)營業(ye)(ye)收入突(tu)破萬億元(yuan),電(dian)子信(xin)息產(chan)業(ye)(ye)成為首個萬億級產(chan)業(ye)(ye)集(ji)群(qun),生態環境產(chan)業(ye)(ye)產(chan)值突(tu)破1000億元(yuan)。

在碳(tan)匯(hui)方(fang)面(mian),成都全域增(zeng)綠行(xing)動深入實施,以大熊貓(mao)國(guo)家公園為主(zhu)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xi)加快(kuai)構建(jian),森林覆蓋率達40.2%,生態系(xi)統(tong)碳(tan)匯(hui)超200萬噸。

劉遷(qian)表(biao)示,要堅持把綠(lv)(lv)色(se)作(zuo)為城市發(fa)展(zhan)的獨特優勢(shi)(shi)和永(yong)續動(dong)能,規劃建設綠(lv)(lv)色(se)生(sheng)(sheng)產(chan)體(ti)系(xi)、綠(lv)(lv)色(se)基礎設施體(ti)系(xi)、綠(lv)(lv)色(se)供應鏈體(ti)系(xi),提(ti)升產(chan)業(ye)(ye)生(sheng)(sheng)態(tai)(tai)化、生(sheng)(sheng)態(tai)(tai)產(chan)業(ye)(ye)化發(fa)展(zhan)水平,使發(fa)展(zhan)建立在(zai)高(gao)效(xiao)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sheng)(sheng)態(tai)(tai)環(huan)境、有效(xiao)控制溫室氣體(ti)排(pai)放的基礎上。培育戰(zhan)略性新興產(chan)業(ye)(ye)集群,打造(zao)新經濟特色(se)新賽道,推動(dong)碳(tan)中和產(chan)業(ye)(ye)建圈強鏈,高(gao)標準建設天府永(yong)興實驗室,做(zuo)大綠(lv)(lv)色(se)低碳(tan)優勢(shi)(shi)產(chan)業(ye)(ye)。

7407950200666560512.png

樣本2:通過吸附分離技術,實現治污與經濟、社會效益協調

1681969200683258880.png

高(gao)月(yue)靜在做(zuo)主(zhu)旨演(yan)講時表示,在綠(lv)色能源、金(jin)屬資源等領域,吸附分離技術(shu)已經(jing)憑借(jie)其應用(yong)廣泛、持續創新的優(you)勢,參與到下游眾(zhong)多應用(yong)方向中(zhong)。

在(zai)綠色能源(yuan)方面(mian),光(guang)伏領(ling)域會用到藍曉科技提供的(de)多晶硅純化除硼(peng)樹脂,以(yi)及組件制造超純水、廢水循環(huan)利用的(de)整體解決(jue)方案等(deng)。

在新(xin)能源(yuan)金屬(shu)方(fang)面,碳中和的(de)本質(zhi)(zhi)是(shi)能源(yuan)結構的(de)轉變(bian)和優化,無(wu)論是(shi)供能端(duan)的(de)可再生能源(yuan)占比提升,還(huan)是(shi)用能端(duan)的(de)電(dian)(dian)氣化進程加速,背后都離不開電(dian)(dian)池(chi)作為儲(chu)存介(jie)質(zhi)(zhi)所發(fa)揮的(de)巨大作用,電(dian)(dian)池(chi)技術需(xu)要用到的(de)鋰、鈷、鎳、釩等新(xin)能源(yuan)金屬(shu)的(de)戰(zhan)略地(di)位不斷提升。與(yu)之(zhi)相應(ying),濕法冶金領域是(shi)吸附分離材料最經典的(de)應(ying)用場景。

“另外(wai),在(zai)(zai)化工、煤炭(tan)、電子等行業的(de)(de)揮(hui)發(fa)(fa)性有(you)(you)機(ji)物治理(li)領域,由于揮(hui)發(fa)(fa)性有(you)(you)機(ji)物以傳統的(de)(de)焚燒(shao)或熱力氧(yang)化技(ji)術處理(li)時,最(zui)終還(huan)是形成二(er)氧(yang)化碳排向大氣,是比較重要的(de)(de)碳排放來源(yuan)。藍曉科(ke)技(ji)向市場推(tui)出了(le)揮(hui)發(fa)(fa)性有(you)(you)機(ji)物吸附技(ji)術整(zheng)體(ti)解決方(fang)案,在(zai)(zai)實現(xian)達標排放的(de)(de)同(tong)(tong)時,回(hui)收了(le)有(you)(you)價值的(de)(de)原料及溶劑等。”高(gao)月靜表示,整(zheng)體(ti)看來,通(tong)過吸附分(fen)離技(ji)術進行污染(ran)物控制(zhi)的(de)(de)同(tong)(tong)時,可以達到富(fu)集、回(hui)收和(he)綜(zong)合利用的(de)(de)目的(de)(de),實現(xian)經濟效(xiao)益和(he)社會(hui)效(xiao)益的(de)(de)協同(tong)(tong)發(fa)(fa)展。


05

行業交鋒

在此次論壇題為(wei)“碳中(zhong)和來(lai)了,中(zhong)國企業準備好了嗎(ma)?”的圓桌論壇(tan)環(huan)節,全國工商(shang)聯(lian)環(huan)境商(shang)會秘(mi)(mi)書長馬(ma)輝,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wai)籍院士、南方科(ke)技(ji)大學創(chuang)新創(chuang)業(ye)學院院長劉科(ke),科(ke)融環(huan)境董(dong)事長毛(mao)軍亮,首(shou)創(chuang)環(huan)保(bao)董(dong)事會秘(mi)(mi)書、總法律顧(gu)問邵麗,通(tong)威股份光(guang)伏事業(ye)部總裁(cai)陳星(xing)宇,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隆基股份全球市場(chang)負責人霍(huo)焱等多位(wei)碳中和領域研究專家和行(xing)業(ye)大咖展開了熱(re)烈討論。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1:圍繞“雙碳”將形成一系列中小企業集聚在大企業周圍的生態鏈

1681969200683258880.png

馬輝(hui)在論壇上表(biao)示,與低碳發展關系最密切(qie)的產(chan)業(ye)是(shi)新(xin)能源和(he)綠色環保,而這兩(liang)個產(chan)業(ye)在推動(dong)碳達峰、碳中(zhong)(zhong)和(he)的過程中(zhong)(zhong)發揮了(le)重要(yao)作用。可(ke)以預(yu)期(qi)未來這兩(liang)個產(chan)業(ye)在生態方面有巨大發展空間。

對于(yu)當前我國推進(jin)碳(tan)達(da)峰、碳(tan)中(zhong)(zhong)和目(mu)標(biao)的(de)意義,劉科表示,我們(men)需要(yao)(yao)告別過(guo)去高耗能、碳(tan)排放量高的(de)發展階段,需要(yao)(yao)通過(guo)推進(jin)碳(tan)達(da)峰、碳(tan)中(zhong)(zhong)和來倒逼經濟的(de)轉型升級。未來,圍繞著“雙碳(tan)”的(de)大企業(ye)(ye)和巨頭,將會有一(yi)系列中(zhong)(zhong)小(xiao)企業(ye)(ye)集聚(ju)在周圍,形(xing)成生態鏈(lian),這對于(yu)中(zhong)(zhong)小(xiao)企業(ye)(ye)來說(shuo)是(shi)比較重要(yao)(yao)的(de)機會。

那么,對各類企業(ye)特別是環保企業(ye)來(lai)說,會有(you)怎(zen)樣的發展機會?

對此,毛軍(jun)亮分析(xi),低(di)碳經濟是通過(guo)技(ji)術(shu)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duo)種手(shou)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da)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ying)的(de)經濟發展形態。對企(qi)業來說,要實現低(di)碳戰略轉型,在這(zhe)一(yi)過(guo)程中,環保企(qi)業將迎來更(geng)大的(de)商機。

邵麗(li)認為,在“雙(shuang)碳”目標推動下,環(huan)(huan)保(bao)產業(ye)(ye)正(zheng)(zheng)在加(jia)快進入減(jian)污降碳協同治(zhi)理(li)的新(xin)發展(zhan)(zhan)階(jie)段,逐步向綠(lv)色循(xun)環(huan)(huan)發展(zhan)(zhan)演進,產業(ye)(ye)格局正(zheng)(zheng)在深刻重塑。未來環(huan)(huan)保(bao)行業(ye)(ye)的價值將從污染治(zhi)理(li)到資源能源利用轉化,數字化革命將使單點的治(zhi)理(li)向萬物互(hu)聯的智慧(hui)環(huan)(huan)保(bao)邁進。從發展(zhan)(zhan)周期(qi)來看,大規模(mo)的工程(cheng)建設基本完成,未來將是高效的運營服(fu)務解決(jue)方(fang)案的專業(ye)(ye)化時代。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觀點2:峰谷電價差是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十多倍,傳統儲電技術需要“轉換賽道”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對(dui)新(xin)能源(yuan)產業(ye)來說,“雙(shuang)碳”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機(ji)遇。

霍(huo)焱在圓(yuan)桌論壇(tan)上(shang)表示,“3060”目標提出后(hou),對(dui)整個光伏(fu)(fu)行(xing)業(ye)(ye)是一個巨(ju)大利好(hao)。根據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測算,到(dao)2060年(nian)我國新能源的裝(zhuang)機量(liang)需要達到(dao)差不(bu)多每年(nian)1000億兆瓦,而2021年(nian)全球光伏(fu)(fu)行(xing)業(ye)(ye)的裝(zhuang)機量(liang)約在150億兆瓦左(zuo)右(you)。如(ru)此巨(ju)大的市(shi)場(chang)空間,意味著未來光伏(fu)(fu)行(xing)業(ye)(ye)每年(nian)都可以達到(dao)50%~60%甚至更高的持續增長,還可以帶動不(bu)少相關(guan)產業(ye)(ye),如(ru)硅料供應等。

陳(chen)星宇結合企業實(shi)踐經(jing)(jing)驗表示(shi),太陽能(neng)(neng)、風電(dian)等(deng)新能(neng)(neng)源在(zai)未(wei)來的(de)能(neng)(neng)源轉型(xing)中將會扮演非(fei)常(chang)重要的(de)角色。企業經(jing)(jing)過十多年的(de)發展之后,風電(dian)和太陽能(neng)(neng)都進入平(ping)價時代,所(suo)謂平(ping)價指的(de)就(jiu)是和當地的(de)燃煤電(dian)價完(wan)全處(chu)于一(yi)個水平(ping),甚至還低(di)于燃煤電(dian)價。在(zai)一(yi)些省份,光伏上網的(de)電(dian)價甚至可以低(di)于當地的(de)水電(dian)價格。

“雙碳”目(mu)標的提出必(bi)(bi)然為企業帶來(lai)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這一過程(cheng)中的挑戰也必(bi)(bi)須被正視。

劉科(ke)認為,當前發(fa)展(zhan)可(ke)再生(sheng)能源(yuan)還(huan)存(cun)在(zai)一些瓶(ping)頸,比(bi)如(ru)說(shuo),太陽能等可(ke)再生(sheng)能源(yuan)的(de)發(fa)電成(cheng)本(ben)(ben)已經比(bi)較低,但儲(chu)電成(cheng)本(ben)(ben)還(huan)偏高,代表儲(chu)電成(cheng)本(ben)(ben)的(de)峰谷電價差是(shi)可(ke)再生(sheng)能源(yuan)發(fa)電成(cheng)本(ben)(ben)的(de)十多(duo)倍(bei),這意(yi)味(wei)著(zhu)傳(chuan)統(tong)的(de)儲(chu)電技(ji)術需(xu)要“轉換賽道”。

劉科分(fen)析,大家期待(dai)比較高的(de)氫(qing)能(neng),其全生(sheng)命(ming)周期還(huan)有許多(duo)挑戰需(xu)(xu)要(yao)克服,很(hen)多(duo)地(di)方一窩蜂(feng)上“氫(qing)能(neng)產業園”的(de)現象,需(xu)(xu)要(yao)加以關注(zhu),因為目(mu)前全球范圍內依靠(kao)氫(qing)能(neng)賺錢的(de)案(an)例還(huan)不多(duo)。

劉科強調,從(cong)當(dang)前情況(kuang)看,推進碳(tan)達峰(feng)、碳(tan)中(zhong)和不(bu)(bu)(bu)能(neng)操之過急(ji),政策上設定的(de)目標是爭取(qu)到(dao)2030年實現碳(tan)達峰(feng)、2060年實現碳(tan)中(zhong)和,并(bing)不(bu)(bu)(bu)是要畢其(qi)功于一役;碳(tan)達峰(feng)、碳(tan)中(zhong)和也不(bu)(bu)(bu)等于“零(ling)碳(tan)”,自然界也不(bu)(bu)(bu)可能(neng)存在零(ling)碳(tan)的(de)狀(zhuang)態,一些(xie)地方(fang)打出“零(ling)碳(tan)”的(de)概念并(bing)不(bu)(bu)(bu)科學(xue)。

劉(liu)科指出,中國(guo)(guo)這些(xie)年(nian)來(lai)碳(tan)排放的增(zeng)長(chang),主要有幾個關鍵因(yin)素,一是(shi)中國(guo)(guo)的煤消耗量提(ti)升,背后反(fan)映的是(shi)中國(guo)(guo)成為(wei)“世界工廠”,為(wei)全世界提(ti)供制造業產品(pin)的結果,這意味著(zhu)我們(men)的碳(tan)排放很大程度上是(shi)為(wei)各國(guo)(guo)承擔的;二是(shi)經濟增(zeng)長(chang)中,基建和(he)房(fang)地(di)產起到(dao)了拉動作用。

劉科還分析,目前歐洲碳(tan)市場排(pai)放(fang)價格大約是(shi)我國的(de)8~9倍,未來要(yao)(yao)實現碳(tan)達(da)峰、碳(tan)中和,我國的(de)碳(tan)市場價格還要(yao)(yao)提升,否則就會導致企(qi)業情愿交(jiao)錢也(ye)不愿降低(di)碳(tan)排(pai)放(fang)的(de)情況,這需要(yao)(yao)引起各個企(qi)業重視。


06

風險報告

7407950200666560512.png

A股上市公司環境風險報告出爐:涉及超700家上市公司

1681969200683258880.png

企(qi)業是實現(xian)“雙(shuang)碳”目標的主力軍,在論壇期間,針(zhen)對企(qi)業的環境表現(xian),每日經濟新聞發布了《A股(gu)上(shang)市公司(si)環境風(feng)險報告(gao)(2020~2021)》,報告(gao)顯示,2020年9月~2021年9月,4000多家A股(gu)上(shang)市公司(si)中有705家暴露環境風(feng)險,積累(lei)超2000條環保處罰,被(bei)行政處罰金額累(lei)計近3億元。

報告顯(xian)示(shi),705家上市(shi)公司(si)中,單家上市(shi)公司(si)最(zui)高累計罰款(kuan)金(jin)額超(chao)2000萬元,最(zui)高單筆罰款(kuan)金(jin)額則達1326.1萬元。

而在處(chu)罰金(jin)額外,環境類風險事件對上市公(gong)司而言,或會產生股價波動(dong)、稅收優惠消失、融資成本提(ti)升等一系列影響(xiang)。

今日(12月22日),作為2021第十(shi)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分論壇的2021中國品質消費創新發展論壇、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舉行。點擊閱讀原文,觀看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更多直播盛況。

8226730262613558272.jpeg

記(ji)者:張懷水 張蕊 李可愚

編(bian)輯:陳旭 陳星

視覺(jue):帥靈茜

排(pai)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ri)經(jing)濟新(xin)聞(wen)》報社(she)授(shou)權,嚴禁(jin)轉載或鏡像(xiang),違(wei)者(zhe)必究(jiu)。

讀(du)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chou)。如您(nin)不希望作(zuo)品出(chu)現在本站(zhan),可聯系我們(men)要求撤下您(nin)的作(zuo)品。

自我國正式宣布“3060”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目標后,全國的低碳發展按下“加速鍵”。在“雙碳”目標下,經濟社會的發展格局正在發生全面變革,企業如何轉型并找到適合自身的低碳發展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日前,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有專家預測,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大約需投資150萬億到300萬億元。對于行業、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行!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在線上舉辦。 12月21日下午,分論壇之一的“2021中國企業低碳發展論壇”正式召開,該分論壇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作為支持單位,以“碳中和新局現實與路徑”為主題,匯聚產學研各方智慧,探尋產業綠色轉型路徑。 本次論壇邀請生態環境領域權威專家、中國知名上市公司、行業協會領導齊聚一堂,共議中國全面綠色轉型,聆聽各界智慧與最佳實踐,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的綠色商機與企業使命。 01 政策解讀 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資深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于實現“雙碳”目標有著深入的理解,多次參與國家相關文件的制定,他圍繞《實現“雙碳”目標如何發揮碳匯、碳市場作用》的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 精彩觀點1:建議制定碳達峰區域梯隊 常紀文在論壇上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在降低碳排放強度的同時,因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總量居高不下,未來的能源消耗總量和排放總量還會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增加。 常紀文認為,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不盡相同,實現碳達峰也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達峰時間要體現一定的差異性,甚至明顯的差異性,對此要分別制定碳達峰目標和路線圖。 數據來源:wind 常紀文在論壇上表示,未來相對發達地區已達峰與相對落后地區的追趕型達峰會并存,達峰時區域的人均GDP也不盡一致,可通過生態保護補償、區域援助、中央財政支持和進一步的充分均衡發展來促進或者調節。建議制定碳達峰的區域梯隊,實行目標和政策的分類指導。 “各地區的達峰數據(峰值)不一樣,碳排放量與產業特點、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不一致,碳達峰的路徑和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樣。”常紀文表示,這一過程可能與每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特點相關,有的能源地區和重化工地區會在相對高位以平臺整理的方式達峰。 在常紀文看來,不一定是每個行業、每個區域都能實現碳中和,而是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碳排放與碳吸收的調節與均衡,體現在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碳中和,體現為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碳中和。要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分別制定新能源開發利用和減碳的目標及路線圖。 常紀文認為,在實現碳達峰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交易機制的作用。“2030年前的碳達峰不是‘碳沖鋒’,碳排放增加總量不過4億噸左右。在發揮強制性減排機制作用的同時,要發揮市場交易機制的作用,把碳排放指標配置到經濟效益好的領域。” 精彩觀點2: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常紀文在論壇上表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方案,必須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用,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范圍。要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與能耗雙控制度的銜接。統籌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加強市場機制間的銜接與協調,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碳匯建設和碳交易要全國和地方統籌,不能自行其是。”常紀文表示,當前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并協同加強二氧化碳及工業和農業領域甲烷的控制,促進全社會減碳。 常紀文認為,每個地方的產業定位和區域功能定位是有差異的,每個地方都實現碳中和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應在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統籌之下統一部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于流域和城市群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壯大產業集群,在培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同時,通過碳匯建設、區域協同減排和碳交易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談及具體的舉措,常紀文建議,開展市場交易,要推進配套的監測、登記、交易等工作。發電行業已經率先進入碳市場,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結合國家碳排放清單的編制,生態環境部已重點組織開展了鋼鐵、水泥、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紙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核查。 數據來源:wind “生態環境部已委托有關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進一步擴大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全國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的作用。”常紀文說。 02 產業管理 “雙碳”目標帶給產業哪些機遇?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亟需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來做詳細解答,為此,我們邀請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做《“雙碳”目標下產業的轉型及機遇》的主旨演講。 精彩觀點1:工業碳達峰分三個階段,2030年后要開啟工業脫碳進程 談及“雙碳”目標下產業低碳轉型的總體路徑,劉文強表示,從總體上來看,“雙碳”目標的實現,要從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碳匯等方面著手。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從中央的相關文件來看,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占比2060年預測要達到80%,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 從產業結構來看,長期以來,我們的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占了整個工業的一半以上,因此高耗能行業降低碳排放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另外,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要不斷降低,“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我們對中國工業的碳達峰路徑做了一些研究和測算。”劉文強介紹,預計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20到2025年,部分行業(水泥、鋼鐵)開始依次達峰,工作重點是要控制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 第二個階段是2025年到2030年,工業要總體實現達峰,工作重點是推進總體達峰,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階段是從2030年到2060年,要開啟工業的脫碳進程,工作重點是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中國產業低碳轉型總的要求是要基于我們制造業大國的國情,立足于中國工業在碳減排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當前工業能耗占比達70%的現實。”劉文強說,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于盡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雙碳”目標統籌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內。 圖片來源:劉文強演講 談及產業低碳轉型總的路徑,劉文強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控制住高耗能行業的產量。“如果幾大高耗能行業的產量控制住,不快速增長,我們碳達峰問題不大,碳排放總量也能控制住。” 從碳中和角度來看,既要從產業結構上進行優化調整,要進一步壓縮高耗能產業,大力加快發展新興的低碳產業,又要加快傳統產業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步伐。與此同時,還要對一些特殊行業如氫能行業建立起氫基工業及制氫行業的碳排放。此外,對一些現在還難以找到解決方案的行業,則要考慮加快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示范應用。 精彩觀點2:鋰電儲能等產業低碳轉型有望迎來機遇 劉文強認為,當前我們的產業轉型面臨著結構優化和產業鏈安全的平衡,一方面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還要發揚我們制造業大國的全產業鏈優勢。同時還要規避兩個風險:一是制造業占比不能過快下降;二是在當前形勢下,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比如一些產業鏈不能過早外移。 在“雙碳”目標下,產業低碳轉型面臨哪些機遇?劉文強總結了六點。 首先是產業結構變革帶來的機遇。從能源角度看,現在提出建立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必然會對電力系統帶來很大變化,所以綠色的風電、光伏、水電、氫能等都會加快發展。 第二,“雙碳”會帶動低碳工程科技的創新。流程制造業要體現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的內涵。比如鋼鐵工業將來可能會跟化工聯產,越來越實現行業的交叉融合。 第三,產業低碳轉型將帶動資源循環再生。將來資源的循環再生體系會得到發展,將分門別類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的工業體系。“比如大家現在非常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鎳、鈷等,這些材料將來也要走循環再生的技術路線。”劉文強說。 圖片來源:劉文強演講 第四個機遇是能源的全面低碳轉型。我們目前仍然是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結構,而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大趨勢下,儲能技術、氫能技術正在加速發展,并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產業熱點,相關產業的商業化前景廣闊。 第五個機遇是信息化與綠色化的協同創新發展,利用ICT技術的快速發展來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節能降耗,助力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改進能源行業的管理模式,提升能源產業的生態鏈建設,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的生產、儲運、消費效率。 第六,“雙碳”之下的產業低碳轉型急需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劉文強強調,必須重視基礎制造工藝的綠色低碳變革。基礎制造工藝是制造大國、制造強國的核心技術,我國的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等行業的規模均位居世界首位,這些基礎工藝量大面廣,通用性強,但能源消耗也非常大,怎樣實現基礎工藝的低碳轉型,直接決定了整個制造業的能耗,而這方面我國潛力巨大。 03 金融支持 未來我國將有超過100萬億元的投資涉及綠色發展及“雙碳”目標,這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則成為關鍵。為此,本次論壇邀請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做《碳交易市場建設與金融產品創新》的主旨演講。 精彩觀點: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推進碳金融產品創新 劉鋒在論壇演講時表示,中國近年來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持續發力,盡管體量仍相對較小,但一些案例顯示效果不錯,比如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資產證券化等領域。 中國保險業協會統計,2018年至2020年保險業累計為全社會提供了45萬億保額的綠色保險保障,支付賠款534億元,發揮了綠色保險的風險保障功效。 截至2020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于綠色投資的存量規模有5615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40%以上,但僅占2020年末我國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21.68萬億元的2.6%,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圖片來源:劉鋒演講 在對中國碳市場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劉鋒提出了多項建議:第一,確定合理的碳總量控制,逐步增加有償發放比例;第二,實施行業差異化配額分配,擴大溫室氣體覆蓋范圍;第三,建設國際化碳交易體系,為對接全球碳交易市場奠定基礎; 第四,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推進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第五,創新貨幣政策工具,豐富碳價格傳輸機制;第六,鼓勵金融機構建立企業碳數據庫,為推動合理的碳價提供依據。 04 先行示范 碳中和的目標明確,如何尋找到更好的實現路徑?我們想要聽聽先行者們的成功經驗。為此,我們邀請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劉遷做圓桌對話的主題分享,并邀請藍曉科技董事長高月靜做主旨演講。 樣本1:成都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 劉遷介紹,2020年以來,成都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啟動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經濟實現綠色復蘇,公園城市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劉遷介紹,成都市全面劃定66個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五大現代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在碳匯方面,成都全域增綠行動深入實施,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構建,森林覆蓋率達40.2%,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 劉遷表示,要堅持把綠色作為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永續動能,規劃建設綠色生產體系、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綠色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水平,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新經濟特色新賽道,推動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高標準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做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樣本2:通過吸附分離技術,實現治污與經濟、社會效益協調 高月靜在做主旨演講時表示,在綠色能源、金屬資源等領域,吸附分離技術已經憑借其應用廣泛、持續創新的優勢,參與到下游眾多應用方向中。 在綠色能源方面,光伏領域會用到藍曉科技提供的多晶硅純化除硼樹脂,以及組件制造超純水、廢水循環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等。 在新能源金屬方面,碳中和的本質是能源結構的轉變和優化,無論是供能端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還是用能端的電氣化進程加速,背后都離不開電池作為儲存介質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電池技術需要用到的鋰、鈷、鎳、釩等新能源金屬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與之相應,濕法冶金領域是吸附分離材料最經典的應用場景。 “另外,在化工、煤炭、電子等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領域,由于揮發性有機物以傳統的焚燒或熱力氧化技術處理時,最終還是形成二氧化碳排向大氣,是比較重要的碳排放來源。藍曉科技向市場推出了揮發性有機物吸附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在實現達標排放的同時,回收了有價值的原料及溶劑等。”高月靜表示,整體看來,通過吸附分離技術進行污染物控制的同時,可以達到富集、回收和綜合利用的目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05 行業交鋒 在此次論壇題為“碳中和來了,中國企業準備好了嗎?”的圓桌論壇環節,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科融環境董事長毛軍亮,首創環保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邵麗,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隆基股份全球市場負責人霍焱等多位碳中和領域研究專家和行業大咖展開了熱烈討論。 精彩觀點1:圍繞“雙碳”將形成一系列中小企業集聚在大企業周圍的生態鏈 馬輝在論壇上表示,與低碳發展關系最密切的產業是新能源和綠色環保,而這兩個產業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預期未來這兩個產業在生態方面有巨大發展空間。 對于當前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意義,劉科表示,我們需要告別過去高耗能、碳排放量高的發展階段,需要通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來倒逼經濟的轉型升級。未來,圍繞著“雙碳”的大企業和巨頭,將會有一系列中小企業集聚在周圍,形成生態鏈,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機會。 那么,對各類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來說,會有怎樣的發展機會? 對此,毛軍亮分析,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對企業來說,要實現低碳戰略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環保企業將迎來更大的商機。 邵麗認為,在“雙碳”目標推動下,環保產業正在加快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發展階段,逐步向綠色循環發展演進,產業格局正在深刻重塑。未來環保行業的價值將從污染治理到資源能源利用轉化,數字化革命將使單點的治理向萬物互聯的智慧環保邁進。從發展周期來看,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未來將是高效的運營服務解決方案的專業化時代。 精彩觀點2:峰谷電價差是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十多倍,傳統儲電技術需要“轉換賽道” 對新能源產業來說,“雙碳”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機遇。 霍焱在圓桌論壇上表示,“3060”目標提出后,對整個光伏行業是一個巨大利好。根據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測算,到2060年我國新能源的裝機量需要達到差不多每年1000億兆瓦,而2021年全球光伏行業的裝機量約在150億兆瓦左右。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未來光伏行業每年都可以達到50%~60%甚至更高的持續增長,還可以帶動不少相關產業,如硅料供應等。 陳星宇結合企業實踐經驗表示,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在未來的能源轉型中將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之后,風電和太陽能都進入平價時代,所謂平價指的就是和當地的燃煤電價完全處于一個水平,甚至還低于燃煤電價。在一些省份,光伏上網的電價甚至可以低于當地的水電價格。 “雙碳”目標的提出必然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中的挑戰也必須被正視。 劉科認為,當前發展可再生能源還存在一些瓶頸,比如說,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已經比較低,但儲電成本還偏高,代表儲電成本的峰谷電價差是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十多倍,這意味著傳統的儲電技術需要“轉換賽道”。 劉科分析,大家期待比較高的氫能,其全生命周期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很多地方一窩蜂上“氫能產業園”的現象,需要加以關注,因為目前全球范圍內依靠氫能賺錢的案例還不多。 劉科強調,從當前情況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能操之過急,政策上設定的目標是爭取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并不是要畢其功于一役;碳達峰、碳中和也不等于“零碳”,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零碳的狀態,一些地方打出“零碳”的概念并不科學。 劉科指出,中國這些年來碳排放的增長,主要有幾個關鍵因素,一是中國的煤消耗量提升,背后反映的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為全世界提供制造業產品的結果,這意味著我們的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為各國承擔的;二是經濟增長中,基建和房地產起到了拉動作用。 劉科還分析,目前歐洲碳市場排放價格大約是我國的8~9倍,未來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我國的碳市場價格還要提升,否則就會導致企業情愿交錢也不愿降低碳排放的情況,這需要引起各個企業重視。 06 風險報告 A股上市公司環境風險報告出爐:涉及超700家上市公司 企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在論壇期間,針對企業的環境表現,每日經濟新聞發布了《A股上市公司環境風險報告(2020~2021)》,報告顯示,2020年9月~2021年9月,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705家暴露環境風險,積累超2000條環保處罰,被行政處罰金額累計近3億元。 報告顯示,705家上市公司中,單家上市公司最高累計罰款金額超2000萬元,最高單筆罰款金額則達1326.1萬元。 而在處罰金額外,環境類風險事件對上市公司而言,或會產生股價波動、稅收優惠消失、融資成本提升等一系列影響。 今日(12月22日),作為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分論壇的2021中國品質消費創新發展論壇、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舉行。點擊閱讀原文,觀看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更多直播盛況。 記者:張懷水張蕊李可愚 編輯:陳旭陳星 視覺:帥靈茜 排版:陳星馬原

歡(huan)迎關注(zhu)每(mei)日經濟(ji)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